跟娃吵架,娃竟然说我幼稚:叛逆期和娃“战斗”,家长一定要记住这4个字

500

作为心理咨询师,虫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父母对“不听话”的娃无计可施,有时听完我们的建议后,他们还是觉得特别无助。

有一位妈妈来心理咨询室找我,说到孩子叛逆、厌学,甚至弃学、自杀。我建议她暂时先不用急着让孩子回学校,先跟孩子商量一下在家学习的可行性。她听完十分惶恐,反反复复地问我:那他不上学我也由着他吗?他要干什么都随他吗......就这样问了我一个多小时。

一小时之后,看着这位焦灼的母亲,虫妈终于忍不住对她说: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先要稳住自己,不然孩子的问题没解决,自己先受不了了。

看得出来,这位妈妈没有教育好娃的自信,也缺乏尝试改变的勇气。她对做妈妈这件事是失控的,也就是我常说的“兜不住”。

“兜住”是我们心理学里常说的一个词儿,包括了接住、接纳、抱持、涵容、滋养......换句话说,就是接得住、稳得住、搞得定。

在养娃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无能为力的瞬间。比如觉得娃不听自己的话、沉迷游戏不想学习、跟品行不良的人交往、青春期叛逆等等,每一个都让做父母的如临大敌,不知如何是好。

虫妈的建议就是4个字:兜住孩子

兜得住,不仅是一种意愿,也是一种能力。

做父母的想兜住孩子,首先应该兜住自己。

今天,虫妈就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如何能从跟娃相处的点滴之间,掌握这种兜住的能力。

01

为什么我们兜不住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经常感觉兜不住你的娃,没关系,你不是一个人。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当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别人的爸爸妈妈。不是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具备了兜住孩子的能力的。

500

我们也是从小长大,一路走来有各种自己兜得住、兜不住的成长经历。为人父母后,我们又在努力地去成为那个能兜住别人的人。

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有某一段时期是晦涩的、含糊不清地就度过了的,那这个时期的问题就隐藏起来,等待着时机爆发。

什么时候会爆发呢?

一般是你的孩子成长到了这个时期的时候。这时候,兜不住的情况就产生了。

比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青春期,你以为是青春期PK更年期,其实是青春期PK青春期。

在青春期的冲突中,有时候并没有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角色之分,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碰撞。

在一次咨询中,有个初中的孩子描述:

我和妈妈吵起架来,我会完全忘了她是我妈,她看起来比我还幼稚。

孩子的洞察没有错,和他吵架的正是回到青春期迷阵里的少女时期的妈妈。

500

在我们以及长辈中,很多人还没有清晰地知道自己怎样地度过青春期,这个时期就已经悄然过去。如同人生的一个盲点,没有对青春期的觉知又如何理解孩子正在经历什么呢?

影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老爸对青春期的孩子讲起当年的事,我是怎么遇到你妈的,我是怎么和你爷爷奶奶吵吵闹闹的,我有一个怎样的好朋友......或是老妈一边陷入回忆,一边讲着少女时期的故事。

但凡这样的家庭,孩子经过青春期的迷阵却并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修补回来。因为这些孩子面临的问题,父母能感同身受,具有了过来人的清晰视角。

而出现青春期危机的孩子,常常是他们未曾突破青春期的父母又被孩子拽进了青春期。这时,父母已被丢入水里,自身都在寻找稻草,也无力搭救孩子上岸。

人生总是这样,未能充分经历的总会在另一个时刻跟你不期而遇。

所以,我们准备做无所不能的父母,随时兜住孩子的同时,也要凝视自己:

第一次养娃,课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有时我们自信满满,有时我们不知所措只想寻求育儿宝典......

那些成功与挫折,是不是都契合在了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上?

养娃其实是一场治愈之旅,它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去治愈过往的创伤。

缺失青春期的父母有了第二次回顾自己青春期的机会,可以重新唤醒那个年龄段的生机来给自己的人生充电。

此时我们只需要稳稳的兜住自己,来吧,跟孩子一起进入治愈之旅。

02

何为兜住?

做一个安全又有余量的容器

“兜住孩子”最简单的例子,可以从我婆婆说起。

她有一次聊到虫爸的调皮事,说虫爸小时候和小伙伴爬到一个枯井里,那口井年久失修,有可能说塌就塌了,她和其他孩子的家长们都着急得不行。

但是,当大人们成功把几个娃捞起来以后,她没有把虫爸“就地正法”,而是紧紧地抱住虫爸,告诉虫爸她有多担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虫妈每次都开玩笑说:“都这样了还不打一顿?”

婆婆当时的这段话深深折服了我。

“打有什么用啊,打了只会让孩子把想做的事藏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继续做。只有平常对待,才有机会让他把注意力放到我们想引导的方向上去。

再说,不打他他就不会害怕,就不会对你有隐瞒,你才知道他都在干什么,遇到点什么情况,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

这应该是最朴素的一个关于兜住的例子了——一个孩子被父母看到真实的自我,并且全然接纳。

好的成长是什么样子的?

成长的过程应该是生命力迸发的过程,如同一棵树。

树要成长,要延展枝条,蓄势待发,生命的活力本该是栓也栓不住,捆也捆不了的,它会从任何丁点的缝隙里迸发而出。

但有时现实是残忍的,有些树的生长空间被圈定,土壤如铁壳密不透风,我们看不到里面挣扎的灵魂和被压抑的生命的欲望。

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是想被看见,被看见那个真实的自我,而且是被紧密联系的父母看见。

在那些触碰与联结里,孩子将父母融进了自己。

就像小树一样,他每一次伸出枝条触碰你,都想把你的回应与温度融回自己。

每一次伸出枝条探寻世界,都想携带上你给与的力量。

500

在虫妈看来,“兜住”像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又有余地的容器,孩子可以在里面自由地发展。

这个容器不能无限大,不然就没有了安全感。也不能太小,不然就禁锢住了他。安全有余量是最合适的,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容器也得随之变大。

兜住孩子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兜不住呢?

虫妈见过最严重的例子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在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退行,由于创伤始于婴儿时期,所以孩子渐渐退行到婴儿状态。吃饭要妈妈喂,穿衣要妈妈穿,入厕也要妈妈协助,完全退行到小婴儿的状态。

这对于早期便未与孩子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母亲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她几近崩溃,得了重度抑郁。

后来母子俩一起接受了心理治疗,才终于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

其实,“兜住”本不需要这么悲壮,仅仅是日常的一些点点滴滴就能汇成兜住孩子与自己的力量。

03

解决的办法,分两层

如何兜住孩子,要分情感上的和实际上的。

在情感上抱持住孩子,无论孩子的状况如何,都接纳他。

在具体的问题上支持孩子,做孩子的教练和助手,给他过来人的建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先安抚情绪,问题往后放。

虫妈一直很喜欢看《奇葩说》,这档节目看起来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是我经常被辩手们的发言所打动。

他们太善于抓情绪点了,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深藏于心的哀与乐表达了出来。

500

我们之所以会被打动,原因无他,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能击中你的一定与你自身有关,无论你爱之,恨之,投向的都是你自己的影子。

节目只负责帮我们宣泄情绪,不负责解决背后的问题。但在被人看见和理解的那一刻,我们还是被击中了。

养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至于问题本身,暂时缓缓,等我们有能力去面对它的时候再一步步来解决。

在咨询的过程中,虫妈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比如看到一个厌学的孩子,不想去学校。通过他的描述,咨询师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厌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成绩不好会复读,或者担心考试考不好让父母老师失望、同学嘲讽等等,但是我们很少立即去告诉孩子这个原因。

因为在这个节点上,孩子不能接受的、防御的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出现问题的也是这个原因。

心理学家比昂对逃避有过这样的描述:

病人宁愿病着也要躲避“真实”带来的疼痛,他们采用自我蒙蔽以及各种逃避防御手段,主要为了防止“真实之痛”的到来。

因为疼痛强烈又无能为力,所以才躲进症状里饮鸩止渴。

真实也是需要耐受的东西,接受现实拥有现实检验的能力也是需要逐渐培养的。

解释并不能在目前帮助他去解决问题,所以此时告诉他是无效的,反而会让孩子更加防御和后退,无助于跟孩子建立关系,更别说帮助孩子走出来。

那么,这个解释我们会放到什么时候呢?

在孩子被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这时递上的剑才能所向披靡。

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兜住他、支持他,让他好受,让他内心的冲突不再强烈到能吞噬掉他。

500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解决的,就只是孩子当前有能力去应对的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厌学这件事,“回到学校”是问题本身,但“让孩子继续学习”才是解决问题。然而,孩子所有的痛苦都与待在学校有关,那么我们就不再纠结回学校这件事,我们来讨论在家学习的可能性,在家学习如何优化......

这时候,在家学习的孩子暂时忘却了厌学背后的压力,而将精力投注到学习上来。

直到有一天,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家学习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可能会主动向你提出——我想回学校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契合孩子心意的,每一步都是孩子在那个当下有能力办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的话、给的建议才是有意义的,能够被孩子采纳的。

这就是一个兜住孩子的演绎过程,目的是帮孩子一步步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聚焦在问题本身。

而问题本身,会在我们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后,慢慢地得到疏解。

2.做孩子需要时的Coach和助手。

作为中规中矩的老母亲,虫妈一直心甘情愿地给娃做教练、当助手。

提到教练,大家觉得是特别专业的人。确实,有时候娃的成长需要专业的指导。

就像孩子每次去学习一项运动时,虫妈都会让她先老老实实地接受教练的指导,因为正规的训练可以把运动伤害的几率降低,一些伤害和消耗成本是不必付出的。

但我们做父母的可能谈不上专业,我所说的coach,只是一个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的人,孩子遇到了知识盲区需要借助我们的经验,或许只是听一听意见来启发自己。

虫妞喜欢绘画,却一直是野蛮生长,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因为我很执着地认为,脑袋是最不应该被绑住的东西,艺术和思想一样不应该存在于套路里,技能会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地习得。

事实上这保存了虫妞对绘画的热情,她会有针对性地去网上寻找需要的课程和资源。打开她的iPad浏览器,你可以看到无数个“How to......”,“怎么......”

虫妈要做的就是随时支援她,做虫妞的助手。

比如虫妞学电子绘画时,她会先尝试自己做触控笔,并做了一支这样的触控笔出来。

500

直到这些触控笔无法满足她的需要时,她才会提出她想要一套专业的电子绘图工具,包括相应的软件。她会计算好总共需要多少钱,她可以支付多少,需要我帮忙付多少。

当她提出这些时,已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切实的需求,而我们的帮助也不再盲目。

我们越是这样坚定地支持孩子、相信孩子,在他们需要帮助的地方提供助力,孩子也越是会合理地提出要求。

04

别太焦虑,

当了父母你也仍然需要成长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虫妈所说的“兜住”的方法论,核心就是两个字——接纳

孩子不想去上学,那就先不去。孩子迈不过这道坎,那就先不迈。

想用这样的方式兜住孩子,首先,你要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都说养娃是一场修行,但是这个修行,并不仅仅是指我们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金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治愈自己。

回顾过去,我们自己的成长是稀里糊涂的。从婴儿开始,不断地被赋予各种角色,子女、学生、职场人、父母。在每个角色里,都被要求做到更好。

一个学生不够,要成为一个拔尖的好学生,甚至一个面面俱到各方面都拔尖的好学生。

一个普通的父母不行,要做给孩子好的教育的父母,要做让孩子原生家庭完美的父母......

我们不断地被角色捆绑,但其实,我们也处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中,也需要不断地经历和修正。成长不是在我们18岁成年的那一刻就戛然而止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停地体验、更新。

养娃的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被提醒:你没有好好度过的人生时期,总会在日后给你找麻烦。

所以,好好兜住自己吧,不用完全投入到做完美父母这件事中,如果满分是100分,我们做60分的父母就好,余下40分的精力用来做那个没时间做的自己。

兜住自己之后,你才有力量去兜住别人。

放松一点,娃在成长,我们也是。

500

虫妈往期文章:

《“隐秘的角落”:孩子身上的每根刺,

在父母身上都有迹可循》

500

《撑过这魔鬼13秒,孩子冲动自杀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