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我不忍心批评,但确实无法理解也无法共情这部电影

一、突然票房逆袭的文艺片

《隐入尘烟》是有史以来,国产文艺片最神奇的票房逆袭。

提到文艺片,基本上可以和低票房划等号。

当年《百鸟朝凤》制片人下跪营销引发很大争议,也确实给电影宣发带来了很多流量。

500

但《百鸟朝凤》最终票房依然停留在8600万,并不算成功。

如今《隐入尘烟》票房已破9000万,破亿已是板上钉钉。

回顾这部电影的票房爆发过程,实在难以用常理解释。

看它的票房曲线,最初一个月单日票房就没超过150万,而且头2个星期,《隐入尘烟》的后续票房基本上都维持在单日2、3万的水平。按照正常节奏,一个月以后,这部电影就会退出院线市场。

事实上,《隐入尘烟》目前确实已经上线,花6元钱就可以在电脑上观看这部并没有任何大场面和特效镜头的低成本文艺片。

500

但它的票房却毫无迹象爆发了

就在上周末,《隐入尘烟》单日票房攀升到1400万,

500

一天的票房抵得上前面一个月。

微博、微信、抖音......各大平台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忽然爆发,很多人都在讨论这部电影

500

很难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部电影忽然爆火背后,到底隐含了什么样的大众心理?

或许前不久同样爆火的二舅,与其有一定相似之处。

500

或许是《隐入尘烟》主人公马有铁苦难的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也忽然拯救了很多人的精神内耗?

二、并非所有苦难题材都为迎合西方

苦难,是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词。

一个善良的,多才多艺的人受苦,会引发大量的同情。这是二舅和马有铁的共同特点,我想这或许也是公众会大量讨论的原因所在。

在这样一个经济下行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人们需要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一个如此苦难的鲜活人生,来劝慰自己,其实我并不是那么惨。

毕竟,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

当然,话说回来,苦难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翻遍人类文学史,片刻欢愉总会让人轻易遗忘,长久苦痛才能让人记忆深刻。

苦难最能触动人心深处。

毫无疑问,《隐入尘烟》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艺作品一样,确实沉下心来,拍得非常有味道,也非常用心。比起大对数小鲜肉浮夸的演技,海清这种真实农妇扮相,正儿八经在泥土里打滚的敬业精神,对得起演员这份职业。

500

这部电影用大量真实而贴近生活的镜头,来表现真实的苦难。

这也是电影的主要优点。

当然,关于这部电影表现的苦难,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有些观众指责电影是刻意卖惨,为的是迎合西方视角下的中国。

500500

我想这样的声音,有点过于上纲上线了。

甚至也可以说,这样的声音,有点过于敏感了,甚至过度自卑了。

如今的中国,应该早已走过了某个阶段。我们不需要刻意关注西方人对我们的看法,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同样,我们也不要老觉得,有些导演拍一些苦难题材,就是为了贬低自己迎合洋大人。

三、电影刻意塑造苦难让人无法共情

说了《隐入尘烟》很多优点,但是我依然想说,我并不太喜欢这部电影。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我就看过了这部电影。

只不过看完以后,并没有多少共情,虽然感叹于电影的质感,钦佩电影表现出来的艺术感,也对电影所表达的苦痛人生有所感触。

500

电影《隐入尘烟》剧照和法国画家米勒《拾麦穗的人》对比

但是这个故事的众多细节,还是让我觉得脱离真实人生。

以至于是为了拍电影而拍。

所以我本来不想评论这部电影。当然也是觉得这部电影可能也没多少人关心,没想到最近它会如此火。

怎么说呢?

看完电影,我最大的不满意,在于电影对村民的刻板刻画。

给人的感觉,这是一群冷漠的,沉默寡言的,漠不关心的,毫无生机和生气,毫无同情心的村民。

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是马有铁路过这群村口闲坐的村民。

500

整个过程中,除了某一两个村民和马有铁一问一答,其他人全程一言不发。

我也是农村长大,我所熟悉的经历,像这种情况一般是村里人夏天吃完饭在村口纳凉,拉拉家常,闲扯一番。

这样的场景,不说充满了欢声笑语,至少也会是叽叽喳喳,热闹得很。

怎么会这样冷冷清清?一个个了无生气?

看完整部电影,我印象当中,就从来没有看过这些村民笑过。

所有的,有村民出现的群像

500

他们看着马有铁的场景

500

似乎永远都是这样冷漠的看客。

低着头的,沉默不语的工具人。

这些关于农村的劳作,马有铁耕作,播种,收割小麦,脱粒,扬场......都是真实的。

可能有些年轻观众不明白扬场,简单来说就是用木锨把麦子抛向空中,利用风力吹掉壳和尘土,分离出干净的麦粒。

500

那些关于苦难的人生,也都是真实的。

但电影里的村民,完全不真实。他们太过于冷漠了,甚至是太过于冷血了。

真实的农村人,也会为了蝇头小利大打出手,但在不涉及利益的情况下,在这样的群居环境,熟人社会,大家又都免不了沾亲带故,遇到什么事儿都会互相帮衬。

很多村民可能俗气、狭隘,贪小便宜,但他们又善良、朴实、勤劳且富有同情心。断不会是电影里面这样冷漠无情。

别的不说,在农村盖房子这么大的事儿,村里但凡沾亲带故的,都必然会帮场子,而不会让马有铁一个人去忙活。

500

在农村,红白喜事,乔迁新居这些人生大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那是毫不含糊的。

这是千百年来熟人社会的基本准则。

不可能这么冷漠的。

我在想,这部电影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些农村人呢?

想了又想,可能是为了突出马有铁和曹贵英的苦难。《隐入尘烟》有点刻意把诸多的美好品格分给主角,刻意营造主角的悲惨,于是只好用周围村民的冷漠无情来反衬。

所以《隐入尘烟》这部电影的故事有点太脱离实际了。是为了拍电影而拍,是刻意塑造苦难人生。

除了对村民群像的工具化处理,电影对于马有铁的人生设定也很不合理。

主要是他为什么会这么穷困潦倒?不可思议。

马有铁勤劳能干,没有任何坏毛病,他这样的人会是村里最穷的人?不可思议。

500

电影里的解释是他一直给三哥做免费长工,所以没有积攒下钱财。

这个解释毫无说服力。

马有铁是善良,是老实,但他不是傻子。他不仅不是傻子,从导演给他安排的各种金句来看,他还是充满了大智慧的人。

他为何会心甘情愿长期寄人篱下,受哥哥嫂子的气?

他出去单干,一年下来就攒了几千块钱。房子也盖起了,鸡也养好了,猪也养大了。

换句话说,他早点出去自己活,早就不是这番光景了。

更不用说他还可以出去打工。电影里面都有好几个去南方东莞深圳打工的村民,因为家里老房子拆迁回来。马有铁为什么不能出去?他为什么还会说农民长了两只脚也被困死在土地上了?

完全无法理解。

所以,我完全无法理解这个故事,也不能共情马有铁的人生。

我根本无法代入他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自然也就无从明白这样苦难的人生从何而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