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北方粗粮多细粮少,南方都吃籼米,籼米算粗粮还是细粮?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08810”推荐,来自《我还是喜欢吃京东菜,都是咸口的,南方菜几乎全是甜的,我这个糖尿病患者可受不了》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408810添加】
- 月光石
片面了,这只能说明请客的朋友要么和你不熟,要么就是不重视你。我相信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请患有糖尿病的客人吃饭,点一桌子都含糖的菜……至少这样的事我是做不出来的。
六七十年代,北方粗粮多细粮少,南方都吃籼米,籼米算粗粮还是细粮?
那个时候粗粮多,细粮少,好像粗粮占百分之六十,细粮占百分之四十,所以当时的人们想方设法的粗粮细作,啥是细粮呢?细粮包括:大米、白面:粗粮那就多了,高粱米。玉米面、玉米渣和小米杂粮啥的,棒子面可以做很多食品,比如窝窝头,贴饼子,发糕,玉米面粥,玉米渣粥,或者和白面混合使用,叫:发糕,等等;有的人家粮食吃不了,就用棒子面去农村产大米的地方以少换多,好像是一斤二两换一斤大米,或者用粮票换,这种现象就是在八十年代后也还普遍存在,如果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想必你应该看过郭达表演的小品《换大米吧》?
记得,那时回老家北京,北京供应的粮食棒子面和秫米很少,都是把南方的籼米当粗粮供应,不知道当时在南方籼米算粗粮呢,还是算细粮供应?很好奇,顺便打听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