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中国解决人口危机的时间不多了,鼓励生育政策要有诚意

500

昨天出台的鼓励生育的政策是一个毫无诚意的政策,生二胎生三胎之后买首套房才有优惠,那么就是说已经有了房,生二胎生三胎基本上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可言了。但是,三胎难道不是生了二胎之后才能生的吗,不就是因为更年轻的人指望不上了,现在就指望还有意愿、有能力的人生了二胎再生三胎吗?这个人群不是应该是政策鼓励的重点对象吗?但现在却完全不是。比如说生完二胎、三胎之后能不能限购政策放松一点?毕竟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谁还敢孩子都生完了还不买房,就接着生二胎、生三胎呢?但这时候因为买过房,在限购政策之下,就没有任何政策优惠了,这是不合理的。

尤其是生完二胎、三胎之后的多子女家庭,原有的住房可能会突然变得紧张,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可以理解,这时候如果他们有能力、有意愿置换,那么政策应该是鼓励的,最起码是现在的限购政策应该有所倾斜,但也完全没有。

还有政策上说鼓励老人帮子女照顾孩子,但如果从其它地方到一二线城市帮助子女照顾孩子,养老、医疗方面都需要更好的协调。这两年医保政策有些变化,确实可以异地就医也能报销了,不需要回原籍。但现在每年养老、医疗认证,还是要回原居住地去办,很不方便。

昨天有媒体报道,光是上海就有65万随迁老人,实际上就是来帮子女带孩子的,之前甚至有人估计这个数字可能达到一百万。当然,也有可能是随着生育高峰结束后,一些老人在孙子孙女上小学之后,又返回了老家,没有继续在上海待了。

500

现在的政策光是鼓励代际照顾,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政策支持。比如随迁老人在计算家庭住房面积的时候,都是不计算在内的,在限购政策上也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支持,这算什么支持呢?

如果一个家庭一对夫妇,已经有了一个孩子,有一个老人在照顾,现在要生二胎,就得再来一个老人照顾,一下子家里就要生活六个人。如果是原来的老公房,一室户、两室户的房子,很显然就没法住了,就得置换,或者另外买一个小房子,这也是合理需求。

但现在的政策同样没有任何倾斜和支持,因为老人户籍不在上海,不计算在家庭人口之内,计算人均居住面积也不包含在内。如果这个家庭要再买一个小房子来满足正常的居住需要,就会变成二套房,加上现在的调控政策,即便是不超过政府限价的普通住宅,首付也往往达到了七八成。

当然,也可能有人认为,本来现在生育二胎、三胎的主体人群就是农村的年轻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县城买房,现在的政策还是有利于他们在县城定居。但如果是两口子常年在外地打工,他们生完二胎生三胎,还要在县城供一套房子,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也就罢了,如果经济形势只能持续稳中向好了,他们失业了,又怎么办呢?

还有二十年前开始大规模“减负”、搞素质教育以来,小学和幼儿园普遍下午三四点就放学,而现在一般城市家庭夫妻都上班,正常下班最早也得五点,到家最早也得五点半、六点,所以只能让老人来带孩子,接孩子。

为什么不请保姆呢?贵啊。比如在上海,现在请一个只照顾孩子,不做其它家务的保姆,七八千是起码的,如果是二胎,让保姆接已经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孩子,还得再加钱。所以现在如果生二胎,如果没有父母帮忙照顾,就得考虑夫妻中有一个人全职在家带孩子。

500

而在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之下,除非是高收入家庭,一般家庭都没有这个勇气。这就造成了现在的死循环,要么是老人帮忙带孩子,如果老人不能帮忙带孩子,就不敢生二胎,更不用说生三胎了。如果老人身体不好,也是一样的结果。

所以现在一个家庭是否决定生孩子,不仅取决于自己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更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1,父母建在,并且身体健康,能帮忙带孩子;2,父母已经退休,也愿意帮子女带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观念反而日趋保守的原因,越来越重视对方家庭条件的原因之一。

70后女性已经基本上退出了生育期,现在还剩下的就是八零后和九零后,如果按照年龄算,现在的生育主力应该是90后,因为90后女性正处在最佳生育期,而八零后女性的生育期已经在逐步结束,但现在实际上生育主力还是80后女性。

这里除了因为90后是强制一胎化导致的人口基数大幅下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90后年轻人即便是已经具备生育条件,有能力也有意愿,他们可能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父母是不是能帮自己带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可能是60后、70多,大多数人的父母可能还没退休。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大力恢复公立的普惠性托幼机构,同时在政策上向多子女家庭针对性的倾斜,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起码要把现在制约生育的一些约束条件解决一些,才能真正鼓励和提高生育意愿。

至于教育竞争过于内卷的问题,我认为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教育过于内卷是强制一胎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输不起,就必须要卷。如果生了二胎,家长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但还会努力一下。生了三胎基本上就躺平了,听天由命了,因为这个负担就会超出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承担能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