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产权私有化,套用家庭承包责任制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草原退化

【本文由“guan_16225553832520”推荐,来自《游客私闯草场遭牧民制止后辱骂对方,次日公开道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苍生证道
  • 作为一个呼伦贝尔人,我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你
    那些草场对牧民来说,就相当于内陆农民承包的耕地,谁承包的草场,谁才能在那里放牧
    试问,内陆那些被承包的耕地,外人能随便进吗?

很多评论者根本无法代入和理解,草原和耕地不一样。你们人多嗓门大,听不进去。那我麻烦一点给你们写个小论文吧。

耕地产权私有化在中国的历史超过3000年。这3000年中围绕耕地产权产生的纷争、械斗就是充分博弈的过程,最后形成关于耕地的普遍的“规矩”和“共识”不能直接套用到草原。

内蒙草原几千年来的规矩就是草场公有,牧民游牧,逐水草而居,哪里的草好,整个草原的牧民都可以不远万里赶着他的牛羊来吃;哪里的草不好了,也不能限制牧民不能去别的草场放牧。这也是几千年来草原上争夺草场,充分博弈形成的“规矩”和“共识”。

和草原类似的不是耕地,而是山林湖海。山林湖海也各有产出,不能因为你是渔民、药农、就可以把山林湖海围起来确定那是你的产权,闲人勿闯。

草原产权的确权最终形成于上世纪末。为什么出台这项政策?为了环保。严重破环草原生态的正是牛羊。政策的出台,是因为有国外学者的“公地悲剧”理论:草原公有,牧民不爱惜,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但是,很多中国学者近年的研究表明,草场产权私有化实践的结果显示,套用家庭承包责任制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草原退化。承包和围栏利用草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弱化了草原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也加剧了草原利用的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有牧民群体内部的,人口大户和人口小户的矛盾,公地私占的矛盾,00后的年轻人都不再有草场可分,牧场需要从父辈那里再分,草场越分越小,围栏越围越多,草场承租人过度放牧与出租人之间的矛盾。也有牧民和外部其它人的矛盾。

这个新闻就是很典型的牧民和外部人群的冲突:那几个女人吵架时说的是“(我们是)当地人啊,不让踏上草原”,“你家的草呀你家的地啊”,围栏造成了围栏里草场的主人和城镇交界处居民的摩擦,城镇本地居民经历了郊区草场从公有变为私有的过程,内心可能就不认可也不适应。

再者,这则短视频并未完整展示过程,你也看不出来是开车冲破围栏上了私有草场,还是仅仅碾压了草场的边缘,按草原处处都是围栏的情况看,无冤无仇不可能敢于驾车冲围栏,也就是多半这块草场没有围栏。

草原广袤,牧民也要交通出入,不会把自己围在围栏里不出来,他们日常代步不是马,不是勒勒车,是越野车和摩托,他们也要日常碾压草场的。草原上很多道路不是硬质化道路,是车辙印,这是大家包括牧民都认可的公共道路。这些车辙印道路遇到雨水丰沛的季节就会长草,与旁边偶有尚未围栏的草场极易混淆,不熟悉道路的司机就很容易碾压到有主的草场,何况草原之广袤,不长年跑的司机一旦开上车辙印小路,就极易迷路。

好了,不说了。现在你们想踩可以踩了。要还一边倒地踩,我该怎么理解你们呢。事情从来都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发表意见前多读点书。听别人意见时多用点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