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本身并不适合用于科学研究,精准记录,但汉语也有强悍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

【本文来自《自明朝以来,中国的译制家们共同努力,才使得改良后的汉语跟上欧美的步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小心点了发送,接上文

古代汉语本身并不适合用于科学研究,精准记录

我们很多兵书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大量的阵法,练兵方式直到现在依然有所争议。

我的意思不是说日本人多聪明什么的

而是就算是日本这个汉语半桶水的,就可以因为早接触西方,与西方学科结合做出适合现代社会的词汇

足见汉语强悍无比的适应能力与可塑性。

如果有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拉丁语系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冗长的单词,或者用几个单词说明再进行容易产生歧义的缩写。

比如“ED”这个缩写,可以是“erectile dysfunction”,也可以是“Ending Theme”

汉语只需要通过排列组合汉字“阳wei”与“片尾曲”即可

基本不是产生歧义。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