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黑龙江,70年代当地驻军主食有保障。但副食就很一般,基本就是白菜土豆萝卜
【本文来自《那年我们入川》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kouyi123
工人体力活重如搬运工、炼钢等粮食定量45斤。我家在江苏某地时,开始供应的粮食没有粗粮,从68年末开始有30%的地瓜干。后来在北方70年代基本粗粮玉米面不多,食油每月没人半斤,面粉有85粉、后来又富强粉,大米有机米(应该是南方多季稻)和伏米(本地米)。城镇居民还是以细粮为主。
部队的伙食如果没有副食基地(自己养猪种菜种粮)真的一般,我弟弟当兵在天津小站(就是出小站米的地方),吃的有从东北运来的高粱米,连壳都没脱,去老乡那借用碾子,被当地老乡误以为部队还养马。
我们黑龙江,70年代当地驻军主食有保障。但副食就很一般,基本上离不开白菜土豆萝卜“老三篇”。偶尔有荤腥也是点大肥肉片子。为了改善伙食,驻守在市中心的消防兵都在想办法养猪。猪圈就设在市图书馆后面居民区的一小块空地旁,紧挨着旱厕。这个猪圈一直持续到80初。
城镇居民因为是计划供应,粮油鱼肉菜蛋都有保障。视家庭人口虽然有量多量少,但质量和品种搭配上感觉比驻军要好一些。当初城镇青年参军入伍,主要动力还是能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