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在一线新能源4S店工作的人,花了十四万多新买的通勤车还是油车

【本文来自《电车在农村的普及速度,可能比城市还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有些想当然了,近段时间开车逛了不少地方,总体感觉是农村新车中,挂本地牌照的仍以油或油混为主,而挂绿牌的,则是外地牌照,以浙苏沪牌为主。

其实这个原因也很好解释:农村的基建和维护水平摆在那儿,日常行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刮大底”的情况,油或油混“刮大底”后,去几公里外的镇上随便找个修车铺就能解决,但电车只能拖到4S店去,而且还面临自费更换电池的风险——这个成本可要比油车或油混高多了。

另外,农村加油站并不少,我附近三公里内就有两家加油站,如果把搜索范围扩大到十公里半径,周边加油站达到了六七家,这还不包括正在新建的加油站。

不过,现在也的确有一部分家庭在第二辆车的问题上会选电车——一般是剁椒鱼头这类的小电车,主要用来接送孩子上学,以及偶尔串个门图个停车方便,真要出门干点正经事,多半还是选择油车或者油混,哪怕少数家里只有一辆电车的家庭,出门干正经事,通常也会去镇上租一辆油车。

另外,大部分农村没有绿牌顾虑,而且现在仍有部分农村的电网并不稳定,阶梯电价也并没有普及,油价也相对便宜,成熟的油混的行驶里程的成本并不比纯电高太多(如我日常油耗在3.8上下,每公里能耗成本在两毛多),而在“走烂路”时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又比电车低很多,电车在农村的市场并没有楼主所预料的那般乐观。

或者,换句话说,电车走进农村并不似楼主想象的那般晚,这段时间在路上见过不少十年前的工业垃圾——某汽生产的当年标称续航高达150公里的纯电汽车,少部分还在挂个蓝牌(绿牌出现前,纯电车也挂蓝牌)但大部分都把牌摘了当老头乐在开,他们是最早一批用真金白银付学费的人,他们在用自身经历告诉身边人,在农村,电车并非完美的通勤工具,而油车也没那么不堪,甚至更加实用。

而最为直观的例子是,身边一个在一线品牌的新能源4S店工作的人,他花了十四万多新买的一辆通勤车还是油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