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的时代,从这杯酒说起

最近《梦华录》大火,不知道有多少乡亲们看了,我有不少朋友追得不亦乐乎。

500

我看完两个感受:

第一,相较于十多年前,刘亦菲的美有了更多的层次感;

第二,北宋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时代。

那么咱们今天来说《梦华录》背景时代里最重要的一杯酒,也是影响了后世千年的一杯酒——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500

《宋史·太祖本纪》里说:“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这里面透露出的意思是,赵匡胤没想当皇帝,但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手底下的人给架上去了。

您说赵匡胤是不是真的始料未及,不好说,因为谁也没站在旁边看见陈桥兵变,人心也是最不好琢磨的。

但您去翻中国历史,除非是外部一个政权打另一个政权,那是彻底不管不顾的,因为外部矛盾没得商量。而绝大多数内部篡权和上位,一定不是人主自己说自己要上,一定是旁边的人扶着或者架着他上。

500

这样至少有三点好处:

第一,从名义上说上位的人主不是造反,他也是被逼的,没人喜欢背上叛徒的称号,算是对天下百姓有个交代;

第二,大家都要他上显得他众望所归,可以服众;

第三,对于那些把他扶上位的人来说,自己可是从龙之功,这是什么概念?不仅自己生前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身后更有可能青史留名。所以一个人做大了之后,下面的人自然就会把他往上抬,不由得你不往上走,有时所谓身不由己就是如此。

500

为什么说杯酒释兵权要从陈桥兵变说起呢,您且往后看。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回到后周,当时后周的皇帝是周世宗柴荣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也就是周恭帝。赵匡胤回来,恭帝自然就让了位,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定都河南开封,即《梦华录》里的东京。

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宋太祖雄才大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唐朝之后,中国大部分疆域再次统一。

打完了天下,接下去就是守天下了。这时候赵匡胤开始琢磨——当了皇帝不能不琢磨——怎么能让宋家的天下绵延千秋,福泽万世呢?

500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太祖问宰相赵普:“为什么唐末以来,天下纷争不断?如何才能熄灭天下兵戈,长治久安呢?”

赵普您可能不知道是谁,但他的一个理论您一定听说过,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沉吟半晌,答曰:您说的这个问题……《论语》里他没说啊……

宋太祖:别扯那些没用的,来点干货。

赵普:问题的症结就出在藩镇割据,兵权不在中央手里,导致君弱臣强,所以只要把兵权拿回来。但是兵权嘛……

500

赵普还没说完,太祖接茬:你不用再说了,我都明白了。

废话,赵匡胤能不明白吗?他是怎么坐上皇位的,自己最清楚,黄袍加身就是皇上了吗?

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他手里有兵,伟人说得很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

所以赵匡胤此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把兵权拿回来,以防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也防止有人“被迫”成为赵匡胤第二。

500

但是怎么拿回来,那就有大学问了。

首先,兵权在人家手里,你要拿走,人家肯定不愿意。从古至今在夺兵权这件事上,很少有不流血的,可一旦强夺真打起来,刚刚安定的天下可能立刻会被再次引爆。

其次,当时的很多兵权还在跟赵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手里,比如当时的石守信就是殿前都指挥使,禁军全归他管,相当于首都军区一把手。你直接让人不干了,文武百官怎么想,天下百姓怎么想?这不是卸磨杀驴,寒了人心吗?

所以赵匡胤当时不只要夺权,还要和平地夺权,这是最难的地方。

500

赵匡胤花了很长的时间准备,做工作,核心就是削弱那帮子人对于兵权的掌控力。

直到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您想当初赵匡胤跟赵普聊的时候是建隆元年,到他动手过去了多久——下朝了,赵匡胤把石守信等一帮老兄弟们留下,晚上喝酒。

喝酒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喝得差不多了探探口风。如果可以,问题就在酒桌上解决;如果不行,大不了说喝醉了说胡话,大家都不至于没有退路。

酒过三巡,正是兴致浓烈之时,赵匡胤突然戏精上身,屏退左右大吐苦水:兄弟们,没有你们我做不了这个皇上,我十分感念你们。但是当皇上太难了,我整夜整夜地睡不好觉啊!

500

石守信等人大惊:大哥你怎么回事儿?整个天下都是你的,你还睡不好?需不需要我搜罗几个小嫂子给你暖暖床?

赵匡胤:你好好说话,不是因为这个。是想要我这张皇位的人太多了。

这话一出,石守信等人的酒起码醒了一半了,连忙叩首:没有没有,陛下天命所归,谁还敢有异心?我们都是一心辅佐您啊!

赵匡胤:诶,你们对我肯定是忠心不二的,但你们的后人呢?你们的部下呢?如果他们想让你们黄袍加身,你们是不是……

500

话还没说完,赵匡胤这帮老兄弟的酒是彻底醒了,你开玩笑,这一个弄不好就是杀身之祸。大伙儿赶忙趴伏在地上边哭边说:大哥,我们是真没有,您就说我们要怎么做您才能安心?

赵匡胤:人生匆匆几十年,不过白驹过隙,所求无非钱多事少离家近。我是这么想的,你们把兵权交出来,我给你们每人置办良田万亩,编制给你们挂着,每年领二十薪,妻子姬妾你们看着来,咱们再联几门姻亲,你们去当颐养天年的富家翁如何?

石守信等人一琢磨,太祖已经是下定决心了,这时才反应过来太祖这些时日以来的筹谋。底下的人被瓦解的也差不多了,要起事根本没有胜算,所以只能跪服谢恩。

太祖心满意足,再举一杯,显然一切都在酒里了。

500

次日,太祖这帮老兄弟纷纷上表称病,要求解除兵权,放自己回到地方。

太祖“大惊”,这怎么能行?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赵匡胤的今天,所以不允,但是大家伙儿坚持上奏,最后太祖只能“勉为其难”地答应。

这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可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和平解决兵权的事件,也造成了宋朝文强武弱的局面,其影响更是延宕千年。

500

同样是一杯酒,有人喝了违法乱纪,有人喝了安定社稷。其中的滋味,还是要靠人来品。

谢谢读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