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干什么去了?

这个问题有意思。

想象初代周天子,历经磨难,率领兄弟们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得以打下江山,该如何规划天下的未来?恭喜,初代的做法和你是一样的。我死以后,就由我的嫡长子继承我的天下。而我也不能亏了我的其他孩子,也要分给他们一些东西。于是就把他们分封到各地立国,吃那一片地方的赋税,享受在那一小块地方当老大的感觉。这就和分家一样,把家业、事业和领导权给大儿子,又划出一块地方来给小儿子们住,这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前王的后代要敬一敬,和我一起创业的兄弟也不能亏着。十分有功的,我也要划出一块地来封给他,让他去当国君。

于是,在初代周天子姬发的分封下,局面大概是这样的:

500

于是,在初代周天子姬发的分封下,局面大概是这样的:功臣,先王的旧人,自己的孩子和亲戚,太多,初代很大方,把地全分了。但规定全都要听周天子的,都要向周天子效忠,每隔一段时间要进京朝拜,给周天子送礼。

500

周天子的庶子,是被封了诸侯。

在各地当诸侯的,生了孩子,也照样自己封。

老大继承家业爵位,其他孩子当卿大夫。

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其他孩子则封为士。

举个例子:

周天子姬发的庶子姬大饼,可以被封为饼国国君。姬大饼有八个儿子,老大姬肉,可以继承饼国国君之位,其他孩子则被封为饼国卿大夫,有田邑,可吃一县的供奉。姬大饼的四儿子姬小鸡,和姬肉是兄弟,但不是嫡长子,当的是卿大夫,生活也挺享受。姬小鸡的有仨儿子,老大自然继承他的事业而当卿大夫,老二、老三,就被封为士,较为尊贵。士的嫡长子可继承为士,但庶子几乎就没什么可分的了,就近乎平民了。

除了初代,二代、三代、四代……,也可以分封诸侯,总的规律是越来越抠,封地越来越小。譬如杨国,是第十一代周天子周宣王的儿子尚父的封国。还有郑国,第一代国君是周宣王的庶弟。而周宣王的嫡长子,就是周幽王,玩脱了的那个。

为了防止诸侯国尾大不掉,周天子还想了一招。周天子自己也有庶子,地是越分越少,越来越不够了。为了保证控制力和给亲信、儿子争取利益,周天子有权直接向诸侯委派卿大夫和士进行监督和协助。

初代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后世也分封了不少诸侯,林林总总,成千上百的,分割了中国大片土地。既然能自主裁夺很多事,经济也独立,这就要不听话了。因此,从西周后期开始,诸侯国就不停骚动,直至东周时期,开始不管那一套了,我占了土地我享受。于是大肆吞并,耀武扬威,好让别的诸侯国听自己的。

周天子的继承权,小儿子们也不认识死理了。于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无数次二儿子、三儿子杀掉大儿子夺取继承权的往事。还有的是被迫害,逃亡投奔诸侯国。不过,在东周,周天子依然可以分封,譬如公元前440年,东周第十九代国君周考王,划了河南的一块地方给他的弟弟姬揭,这就是西周桓公。

但周考王的来路不正,周考王姬嵬,是杀害了他的哥哥周思王自立的。由此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庶子在夺权,诸侯的家臣也在夺权,有的夺权成功,有的只好流亡,还有的辅佐国君,有的默默无闻。事实上到了这个地步,周天子的国土和能力,也和小诸侯差不多了。最后一次分封,留给周天子的地盘就还剩下一丁点,也只有几户人家供他吃穿用度。周天子就名存实亡了,大家也都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周天子也只能借钱打仗,后来被黑社会追着要钱,什么脸面都没了。直至秦王扫六合,中国才从分崩离析的乱象中走出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