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幸雄对于中国芯片、中芯国际实力的评价

【本文来自《离开紫光集团后,75岁坂本幸雄再到中企任职:将是这一生最后一份工作》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坂本幸雄

       在技术实力上领先的台积电(TSMC)和韩国三星电子保持了工序管理的工程师和研究开发的平衡。在听取客户的要求后确定半导体的功率等目标,开发电路设计和制造流程。

       记者:中国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有多大?

        坂本幸雄:在DRAM领域处于中国顶尖水平的长鑫存储技术(CXMT)与三星相比落后4代左右。而在NAND闪存领域,据称中国顶尖的长江存储科技(YMTC)将启动(存储元件为)128层的量产,虽已启动192层的试生产,但制造的数量过少,达不到讨论竞争力的水平。

       在运算用逻辑芯片领域,即使是中国顶尖的中芯国际(SMIC),产品的最细电路线宽也只是14纳米(纳米为10亿分之1米),这已是7、8年前的技术。世界顶尖的台积电正在开发2纳米的产品,差距并未缩小。

       记者:如何评价中芯国际的竞争力?

       坂本幸雄:中芯国际以工序管理的工程师为中心,或许难以推进新技术的开发。由于美国的制裁,还难以引进尖端的生产设备,无法涉足价值巨大的处理器(运算处理装置)的尖端领域。经营资源完全被用于增加14纳米以上的产能,如果缺乏在3~4年后追上台积电等龙头企业的决心,差距会不断扩大。

       记者:如何看待日中美半导体企业经营的差异?

       坂本幸雄:美国企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在确定发展蓝图的基础上稳步落实。中国企业即使制定发展蓝图,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也能迅速加以应对。具有无比的速度。

        例如在中国的存储芯片企业,敲定新产品的目标能在约1个月里确定方向性,同时能以5~6个人决定方针。如果是日本,会多次召开大型会议,花费1年左右。在撤出DRAM之际,中国也根据环境变化迅速作出决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