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也许是世界科幻电影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原创】

昨夜7:20准点进场刷这部已经在官网风闻社区刷版的科幻巨作。

500

开场前十分钟匆匆瞄了一眼科幻作家宝树发过来的2000字的影评,对本片的硬科幻做了较为专业的剖析,并且指出了其中“硬度”中之软的地方,但笔者作为一个文科生,不敢观后自铸伟词,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在人类大灾难面前,原先承平时代自做的意识形态分野,如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都变得很虚幻且可笑,片头前3分钟出现的人类极端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开始上演,让70多亿人一起思考如何才能共同更美好地生存下去。

本片的英文是wandering earth,过去十几年来,好莱坞创作了大量以wandering(流浪)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广义上,对人类未来灾难的描绘和想象勾连着几千年来的宗教末世论(亚伯拉罕三教都喜欢玩这个),如果你查eschatology这个单词,会带出一连串的同义词和极为紧密的关联词如apocalypse,armageddon等等,西方对这种题材的挖掘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古典文献学的资源,毫不夸张地讲,有关人类未来命运之宏大叙事的西方科幻电影,无不伴随着绝望般的惊悚意味,部分源自对末世的恐惧心理。剧本设定上,西方电影工业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人类未来灭亡悲剧虽然屡屡改头换面,但万变不离其宗。

500

电影《2012》一副人类末日景象

500

2044年上海举办了奥运会,不过在片中魔都已经成为了冰封不毛之地

笔者在这里列举几个典型:

2012年的双子星科幻《普罗米修斯》和《2012》,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5年的《火星救援》都是灾难科幻片的亚种。如果我们把这几十年的好莱坞科幻做一个种+属差的分类,也许我们确实可以把这部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流浪地球》嵌入到某种门类中,这种做法乍一看并不违和,理由如下:

    一、《流浪地球》在最后的四十分钟进入到了最高潮,地球和木星的距离越来越近,眼看着地球要被木星吸成粉末,这时候航天总局启动了“火种”计划,即Helios程序。火种计划是万般无奈之下的极为消极的选择,把人类的文明印记复制下来,拷贝各类生物的DNA储存,寄希望 “种子不死,无碍花果凋零”,该计划极为悲哀的地方,就是要牺牲地球全体35亿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火种”计划,可以和《普罗米修斯》做一番对话,后者的电影名字本身就隐喻着给人撒下火种的普神;

500

《普罗米修斯》

   二、 刘培强在空间站退役,面临着的主要任务就是回家。这和《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的主旨不谋而合。《地心引力》的女主角蜷缩在微缩版的太空舱里,冲破大气层回到地球的那一刻,她就像是个在母腹中躁动的婴儿,而且墨西哥导演也坦言,这个形象就是象征母体——孩子的二元结构,《火星救援》中的马特达蒙,全程在流浪中寻找回乡的旅途,该片大圆满的结局却没有了刘培强殉道的意义——后者只有选择不回家,我们才有家。

500

《地心引力》一个极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像腹中的婴儿一样回家了

  三、太阳的“任性”行为给地球造成的灭顶之灾,开启了地球的流浪之旅,人类不得不大量建造地下城,地上已成苦寒冰封之所,人类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而且还要靠抽签才能决定谁能进入地下城。这一点,《流浪地球》并没有回避或者抽象化人类在大灾面前的残酷的一面,这种理性的天人博弈或许借鉴了《2012》的诺亚方舟,谁能拿到诺亚方舟的船票也是靠抽签。

500

只不过《2012》的人类避难之所太小器了——只能建在人类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该片隐含着西方人对西藏莫名痴迷的深层心理因素),相比之下《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遍布世界各地,更有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

500

《2012》把人类的避难所放在了青藏高原上

500

《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人类都快灭亡了,我们的校服咋还这么丑呢,还是蓝白条纹


    可见《流浪地球》的剧情设置和终极关怀并非平地起高楼般的凿空之举,但本文的标题却是作为科幻电影史上之哥白尼革命般的《流浪地球》,它把原来科幻电影人与物主客体关系进一步做了哲学上的深化:如果我们不能再在地球上xjb浪了,能不能带着地球一起xjb浪?片中的中国人给出了答案:我们能。哥白尼革命打破的人类地心说的迷梦,《流浪地球》打破了地球作为被动者(只能围绕太阳转)的形象,本来是太阳系一个很渺小的行星,因为人类的存在,它可以赋予自身以强大的能动性。

   这一点席亚洲老师在《吹爆流浪地球》一文中对此已经有所阐述,笔者也期待他二刷之后的大作。笔者在此再补充几个也许有辅助性的隐喻:

刘启带着妹妹从北京偷逃出来,一路向南,走到济宁被拦截,掉头返回济南后参加到救援队中再次掉头往南,经过上海嘉兴杭州等地,这条线走到是京杭运河古道这条线,鲁南的济宁市相对来说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在明清时候可是运河道上的重要中转站,而且晚清的时候运河就是在济宁淤塞了,往北不通了。片中还说在到杭州之前从嘉兴加油补给,嘉兴恰恰也是元明时候京杭运河重要的补给站,这个隐喻就很明显了。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人的祖先一凿一铲挖出来的,它贯通了中国南北的经济血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理局面,华夏文明由此别开生面。

500

京杭古运河道

    再者,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以色列”这三个字的出场。燃烧木星,用木星反推地球,这样一个点子出自“刘户口”这个车把式之脑,看似有些突兀,不过电影后文也交代了,刘培强向空间总站传达这个意见的时候,反馈的信息是这个计划在七个小时前被一群以色列的科学家否了。换言之,以色列的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已经没有救了,燃烧木星就是瞎b忙活,目前做的就是“种子”计划,然后地球上的人乖乖等死就可以了。

    电影中这个段子引发了笔者的无限思考。试问,地球上人类各种族、各族群,哪个nation喜欢“流浪地球”,而且有几千年,上百代人的流浪史?不就是犹太人吗?如果把整个地球看成一个族,再把整个太阳系看成大“地球”,那地球就是个扩大版的犹太族群。他们几千年来到处被屠杀和驱赶,靠着旧约找到所谓的应许之地,居然最后可以停止流浪,而且建国了。以色列的诞生是否可以宣布犹太民族就是上帝之拣选者?在留着奶和蜜的地方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应许之地?

500

以色列人出埃及记,开始了该民族的流浪之旅

《流浪地球》的编剧和导演毫不客气地回应了以色列:不好意思,在地球大灾大难之前,你们提前竖起了白旗,你们心中的“弥赛亚”又在哪里呢?

中国人告诉他们,弥赛亚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是人造了神,而不是相反。而且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影评,居然没有一个追问片中这个“火种”计划的深刻含义。火种Helios,这个词追词源,意思就是太阳。吊诡的是,造成人类灾难的恰恰就是太阳抛弃了地球,某种意义上,人类成了太阳的弃儿,不得不流浪找到第二个太阳才能活下来,以太阳的名字命名“火种”带有讽刺意味,战天斗地的中国人有追日补天之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做填海移山之功,也许地球上只有这群人才能毅然决绝地和“种子”计划说不,牺牲掉35亿地球全体人的生命,所谓的种子也不过是沙漠中飘散的枝芽。

500

火种计划

    当刘培强和他的同事被强行进入休眠状态后,只有他击碎了睡仓,敏锐地发现了人工智能系统Moss制造的一个“谎言”,他下了一个判断,Moss在“叛逃”。但是Moss事后坦言它并没有叛逃,空间站的运行轨迹是英美法中等高层决策的结果。

   编剧在这里到底要说什么?笔者在下笔之前,浏览了一下沪上某澎字打头的媒体的一篇影评,大肆褒奖《流浪地球》是如何歌颂人类理性的,标题里就有三个“理性”,我斗胆说他其实没有看明白。

    当刘培强举起伏特加瓶子扔向Moss的时候,他实际上就告别了对人类工具理性那种算计的依赖感。太空舱烧起了熊熊烈火,这时候貌似画外音说了一句: it's luxury to keep human in rationality(让人类保持理性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太空舱里的所有决策都是人类理性分析的结果,而且分析的结果却是燃烧木星毫无用处,刘的提议屡次被拒绝,于是他只能燃烧自己舍身取义。试问,当中国人的祖先走出高山大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真的是靠的理性的指引吗?

500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有着实体历史事件蓝本的神话传说,无不透着一股子“非理性”的味道,他们代表着中国人祖先的希望与勇气,这比理性算计更有原发性的勃勃生机的含义。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问朵朵什么是“希望”,她未能用言语表达,最后却以行动燃起了全世界救援队的希望之火。这是此篇哥白尼革命的另一层含义。

500

夸父追日,死后他的尸体变成了大江大河,草木树石

    余论  我实在是看腻了好莱坞科幻片的政治正确

   笔者从来不讳言,观看好莱坞大型科幻片那种被强加的政治正确,让人会多么出戏:

  《普罗米修斯》的人类祖先原型是个白色,高鼻梁深眼窝的高加索人种,触发了“政治正确”的神经,当时俺看完之后,心里也在问:为啥人类祖先一定是个白人模样?

500

《普罗米修斯》,为啥人类的祖先是个白人呢?而且如此白

  之前的《阿凡达》就更不用说了,特效迷倒了大批小清新,但是立意白左到了极致,为了保护异类苍生,人类被降格到比蛮族更没有道德的地步。当看《阿凡达》的时候,我脑子里过的是反对吃狗肉的人抱着狗在哭。该片的一句台词说的很好: you think you are one of them, time to wake up.(你觉得你说他们其中的一份子?醒醒吧)

    把政治正确发挥到极致的莫过于《火星救援》,救援团队的队长一定要是个女的,否则会被喷直男非女权,灵光一现的点子绝对出自黑人之脑,于是片中搞出来一个黑人nerd,外围救援团团长是个越南亚裔,一派种族大团结的样子。

500

《火星救援》中的黑人书呆子

    《流浪地球》好就好在不用照顾一些廉价的政治正确桥段,除了很放松、通达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俄罗斯宇航员形象,畅快地说出了:我们要去贝加尔湖钓鲑鱼,我钓不到,还有子孙。如此这般通彻洒脱的台词,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已经绝迹了,毕竟他们在太空站里吃西瓜都不行,黑人小哥哥要怒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