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台湾问题背后的日本野心

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妄言,若中国大陆对台湾发起行动,美国将进行军事干预,“愿以武力保卫台湾”。很多媒体把拜登的表态理解为支持台独,这属于误解,因为台独从来就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从来就不支持台独。推动台独的主要外部力量实际是日本,台独结果以及因台独引发武统导致中美对抗,最符合日本利益。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公报中第一条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第二条就是台湾问题,原文如下: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就公报中的台湾问题美国方面的解读大致是:第一,只要美国不与台湾政府有官方往来,就不算违反公报原则。第二,公报中美方没有承诺把台湾交还给中国,更没有确定交还的时间。第三,因美方并没承诺何时将台湾交还中国,如果中国政府强行收回,美方干预也不算违背公约原则。台湾不统不独,美国长期实控台湾,最符合美国利益。

美国维持全球霸权和美元霸权的三大军事支柱之一是西太平洋安全框架,虽然美国在西太的驻军主要在日韩和菲律宾新加坡等,台湾名义上没有美国驻军,实际上却是美军西太安全框架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的核心节点,是威胁中国安全的最前沿,是顶在中国胸口的利刃。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仅60米,而台湾岛东面就是水深达6000多米的太平洋,非常有利于美国核潜艇隐蔽进出,对中国全境构成巨大战略威胁。虽然美军在日本共有88处军事设施与基地,驻扎人数超过3万人,但是这些美军都驻扎在日本本土或者琉球群岛,缺乏纵深,极端情况下有可能被日本人快速灭掉。台湾就为美军看管日本提供了战略纵深和后手,能有效防范日军的冒险冲动。

500

 

如果台湾被武力收回,第一岛链基本被废,美国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严重受伤,美元霸权根基动摇。中国的核潜艇就能更便利地隐蔽进出,极大增加美国窥视的难度,提高我们对美国核威胁的反制能力。也因此说,美国绝不会支持台独,从而为我们武力收回台湾提供依据。如果美国有一天公开支持台独,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美国准备与中国全面开战,在中国周边与中国打一场完全没可能获胜的战争。第二就是美国与中国妥协,将台湾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卖个破绽然后默许中国收回台湾。目前看,这两种结果都不是美国的选项,美国还没到必须与中国拼命或者向中国低头的时候。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目前所反对的是中国收回台湾,特别反对的是中国武力强行收回台湾。但是今后若干年内中国一定会收回台湾,无外乎武统还是和统这两种方式。相对来说,和统对美国来说损害较小,中国也可以接受。目前双方矛盾的焦点主要是中国收回台湾的时间和美国出卖台湾利益的价格。有人可能会对此有异议,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存在交易的可能性。原则上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美国在台湾拥有重大利益和影响力的历史与现实。政治本来就是同时包含斗争与妥协的艺术,也是在各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中寻求最优解的智慧。

 

但是中国和统台湾,完全不符合日本利益。

500

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比我国云南省稍小,人口1.27亿,耕地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日本还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小地震一年上千次,中地震十年一次,大地震五十年一次。1970年代日本人拍过一部因火山地震导致日本消失的电影《日本沉没》,而这样的场景随时有可能真实出现。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对末日随时降临的强烈恐惧使得对外领土扩张成为日本的全民意愿和共识,军国主义是日本全民族的共同选择。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侵占朝鲜半岛让日本军国主义尝到了甜头,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最终失败,日本被美国戴上枷锁关进笼子。今天的日本在政治经济金融军事上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美国在日本驻军是合法的,镇压日本反抗也是合法的。

不甘坐困牢笼静等末日的日本试图走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1970和198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如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日本人掌握了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三菱公司购买了洛克菲勒中心—这个代表美国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索尼公司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经济发展成功的日本开始寻求政治独立。1989年,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政客作家石原慎太郎(也是钓鱼岛事件的主要推手)联手写了一本畅销书《日本可以说不》,主张日本应该摆脱美国的控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1990年,拥有日本和秘鲁双重国籍的日本裔滕森在日本的帮助下当上了秘鲁总统,在美国后院插上一脚。1986年日本支持的民进党在台湾成立,2000年民进党主席陈水扁赢得选举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

日本的忤逆行径引起了美国各界的高度警惕和强烈不满,美国开始重手打压日本政府和企业,包括逼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对日本企业发起各种调查制裁等。当时世界半导体企业前十的公司里面日本就占了6个,前三分别是NEC、东芝和日立,这三家公司占了市场份额的70%以上。1986年美国逼迫日本签订《美日半导体保障协定》,要求日本增加进口美国半导体产品,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大幅度提高关税,还强制要求日本贡献出国内20%的半导体市场份额给外国公司。然后又扶持韩国进入半导体行业,强行将一些日本技术转移到韩国。美国还以东芝向前苏联出售高端铣床等设备为由,逐步肢解了东芝公司。等等。日本和平独立的企图基本宣告失败。

  

500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此后统治台湾五十年年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五十年间日本共向台湾派去殖民者50多万人,主要在土地肥沃的台南地区,也是今天台独势力的大本营。国民党政府收回台湾后遣送回日本20万人,留下的30多万日本人改名换姓潜伏下来,经过70多年的繁衍,据估算今天台湾的日本人后裔有数百万人之多。台湾前领导人台独首恶李登辉自称是日本人,又名岩里政男。主张台独的台湾民进党领导人陈水扁、蔡英文等都是台南人,都与日本有密切关系。

考虑到台湾对中美的重要性,如果台湾独立并受日本控制,日本就拥有一张可以同时与中美要价的大牌。另外,如果日本爆发大地震,日本政府和重要人员资产等可以快速安全转移到台湾。这是他们当初推动台湾独立的最主要动机。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台湾独立已经完全没有可能。日本人的第二步棋就是逼迫中国武统台湾,引发中美军事冲突。中美两败俱伤是日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日本不仅能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还很有可能重返亚洲之巅。如果美国战败,美国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自然垮塌,日本也极有可能借机摆脱美国控制。如果美国不敢军事干涉中国收复台湾,日本至少也可以借机质疑《美日安保条约》的有效性和美国在日驻军的合理性,有助于推动日本独立进程。

而如果中美达成共识中国和平统一台湾,美国可能不必从日本撤军,日本翻身解放之日遥遥无期。就算美军放弃西太安全框架撤离日本,也很有可能把拴在日本脖子上的链条也就是对日本的监管权,转卖移交给中国。中美都是对日战胜国,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建设者和维护者,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样的权力移交合理合法。也因此,日本绝不希望看到中国和平统一台湾。

当前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拉帮结派对抗中国,日本也借机鼓动台独、为台独势力撑腰打气。日本在去年菅义伟内阁时,副首相麻生太郎、副防卫相中山泰秀等政府高官就公然主张与美国共同“保护台湾”。下台的安倍煽动“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还在今年4月提出美国应该放弃“模糊战略”、明确“武力护台”立场。近期有日本政客声称日本应该派遣海上自卫队的舰艇前往台湾海峡采取活动。《日经亚洲》5月份民调显示,90%的日本受调查者认为日本应该与美国一起出兵护台。60%的受访者认为日本应该具备对敌先发打击的能力。台湾有民调显示,相信战时日本会军事介入台湾的民众远远超过相信美国来救的比例。以上充分说明日本才是支持台独的最主要力量。

 台海方面,现在摆在美国政府和军方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果在日本鼓动下台独势力猖狂挑衅中国政府(甚至台海擦枪走火)、逼迫中国政府武统台湾,美国能不能承受战败或者与中国两败俱伤被日本反噬的后果?

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果日本宁愿遭受一定程度的军事打击也要把中美拉下水、试图引发中美严重军事冲突,我们怎么办?或者,如果在我们武统台湾的时刻美国退缩而日本主动出头试图引发中美大规模军事冲突,我们怎么办?美日联手我们倒不怕,相信我们早就做好充分准备。

 日本有突袭中国或者借台军之手突袭中国引发中美战争的动机和能力,中美都应该对日本的野心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常常用亡命徒来形容穷凶极恶,日本的地缘状况更类似于死囚犯,我们不能用正常国家正常人的心态去度量日本。

5月24日,也就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在东京举行的当天,中俄两军组织实施联合空中战略巡航。根据日媒的披露,中俄两军共8架站酷俄轰炸机和1架侦察机,当天出现在日本周边空域。其中,中俄两军轰炸机多次通过宫古海峡往返东海和日本海,并进入西太平洋空域展开联合巡航训练。中俄联手对日本和美印澳等发出严重警告,特别是提醒日本,如果胆敢冒险发动战争就要准备承受中俄战略轰炸机所表达的毁灭性打击,准备承受日本沉没提前到来性质的打击。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