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科的学习而言,概念和定义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甚至是研究对象的本身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79680”推荐,来自《为什么对“酸”“碱”没有严谨的概念界定》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379680添加】
- 吞食者达雅
你这观点不对。诚然,可能到今天,化学家们都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酸碱定义,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么化学家孜孜不倦地去寻找这样一个定义?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给讨论设置一个基石。“先定义,再陈述”,中学的数理化训练,甚至包括部分语文训练,就是要训练这种思维和表达的范式。掌握了这种范式,以后讨论更复杂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避免鸡同鸭讲,节省双方的时间。
现在中学教材不作定义,放弃上述思维范式的训练,是完全错误的。同时,面对中考高考,这个定义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考卷命题人和阅卷标准的定义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教材把这个定义藏起来,不给学生看,多荒谬呀。
已经有人回复你了,我的角度和他不同。先定义-再陈述在自然科学里不是这样的。
文科重概念和定义。概念不明,彼此之间无法讨论。
理科不是这样的,理科重探索。
对自然科学而言,所诞生的理论和概念是设计出来描述探索对象的,哪怕这些理论和概念并不完善,也不影响探索过程,因为探索的对象本身就在那里。
有个理论和概念只是便于研究者之间进行沟通而已,至少让你知道别人想说哪方面的东西。概念不那么明确也没关系,因为本身有实验的结果存在,这个东西最大。要是没有针对具体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就不要空谈理论,因为没有意义。
而且随着探索的深入,这些理论和概念本身也会演进,但演进的方向不是为了让原本概念更加完美和明确。而是因为新发现的现象和结果,用之前的理论解释和沟通起来已经不那么贴切了。其结果往往是用一个更模糊的概念去覆盖以前那个看起来还相对明确一些的概念,因为那个更模糊的概念覆盖范围更大。
对文科的学习而言,概念和定义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甚至是研究对象的本身。
而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而言,了解具体的现象和结果是第一位的。然后才去了解从这里面诞生出了哪些概念。概念是否严格定义不重要,因为它只是表明了在这个实验现象里我注意到了这个方面,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而已。至于这个概念能否推而广之,只能说,一定有类似的事物和现象能用得上,但也一定有事物和现象不能依此解释。
自然科学的概念不像哲学概念可以形而上学,不像数学概念可以脱离实体放之宇宙而皆准。自然科学的概念是和具体事物紧密相关的。
一方面,它的很多概念从来就很明确,这是针对当时有限的探索而言的,另一方面,这些概念从来也不明确,这是针对整个自然界而言的。你不相信?想一想你熟悉的概念,比如:时间,质量,能量等,你是否知道它的确切定义?另外,防不妨碍平时你讨论问题?
再举个例子,以初中能学到的实验现象而言,酸性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碱性使之变蓝。以此区分酸碱性就很明确。而要是你对此不满意,很可能是因为你读过高中,知道更多的实验现象。又或者你开始反过来问,能让紫色石蕊变红的是否就是酸性,变蓝的就是碱性。这当然不是,比如红颜料未必是酸性,蓝颜料未必是碱性。然后,你上了高中,老师告诉你,在水里电离出阳离子只是氢离子的是酸,阴离子只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对高中能学到的实验现象而言,这个概念同样明确。但反过来问,是否酸的阳离子只能是氢离子,碱的阴离子是否只能是氢氧根离子。当然也不是,比如硫酸氢钾,酸性超强,它的阳离子还有钾。又比如碳酸钠,长久以来作为碱的代表,我们叫它纯碱,它的阴离子却主要是碳酸根。而如果你上了大学,更多的实验现象告诉你,大量表现出酸碱性的物质其实根本就不能遇水。
以上是我对一些对自然科学不甚了解者的一些解释。不少人总是怀着对工程学,数学,哲学,甚至是社会科学的印象去理解自然科学。
尽管有相通之处,但自然科学不是那种一旦深谙法则就可以一览无余的学科,虽然有些教科书和习题册设计的让你产生过这种错觉。
有未来想让孩子得诺贝尔奖的父母还是早对此有些了解方能针对性的培养。有些教科书设计的不尽如你意,未必是教科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