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毕业生逃离北京,带来一个人生启示

500

◆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比选择一个大学、一份工作要重要得多。

正解局出品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口红利衰减的当下,人才显得更为重要。去年爆发的全国性“抢人大战”,争夺的正是人才这一发展的核心资源。

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清华、北大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揭开了一个趋势:清北毕业生正在逃离北京。

1. 趋势:逃离帝都

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是高校的规定动作,可以从中一窥毕业生的就业率、深造比例、就业地区等关键信息。

近五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留京比例呈下降趋势:

以本科生为例,2014年,30%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留在北京,2018年,只剩下17.3%。北京大学的降幅更大,从58.0%腰斩至21.99%。

500

500

20%的比例看起来也不少。但要知道,每年清北本科新生中,来自北京地区的就有10%。去掉这部分,京外生源留北京比例可能只有10%。

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京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也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

逃离北京,已成大势。

2. 原因一:北京在“赶人

“不是我想走,而是不能留。”清北毕业生逃离北京的原因也很无奈:留在北京越来越难了!

成本太高。吃穿、交通暂且不提,首当其冲的居住成本。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北京月度人均房租为3375元,为全国第一。虽然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超过了9000元,租房仍然是不小的压力,更遑论买房了。

500

最关键的还是落户问题。北京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缠身。

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题,北京提出了人口控制和产业疏解政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上限:即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2020年以后,人口长期稳定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

2300万人这个刚性指标,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倒逼北京调控人口。与其说是控制人口,不如说是“赶人”,因为北京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了2300万。

大学毕业生自然也在调控之列,北京的调控手段,就是减少户口指标。

众所周知,在北京找工作,看工资高低,更要看能不能解决户口。

2016年,人大附中的拟选聘教师公示流传网络,惊呆网友。16名入选者清一色的名牌大学毕业,更有9名拥有博士学历。

500

且不论博士当中学老师是否大材小用。此次招聘之所以引起名牌高校博士争相应聘,除了人大附中本就是极好的就业单位外,还因为能解决户口问题。

2015年,北京开始大幅减少户口指标。当年,人社部缩减高校毕业生进京落户的计划指标,各中央单位在2014年基础上指标压缩17%。最近几年,指标一直控制在1万名以内,还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

户口指标少了,意味着落户的机会少了。拿不到北京户口,留在北京的含金量就大大降低,很多毕业生自然选择了离开。

3. 原因二:其他城市在抢人

当北京在“赶人”的时候,其他城市在抢人。

以前,帝都与魔都,划长江而治,井水不犯河水。清华、北大学子青睐北京,复旦、交大学子钟爱上海。

现在,越来越多的清北毕业生选择到上海工作。2016年,清华本科毕业生只有6.5%在上海就业,2018年,已经上升到了25.2%,超过了北京。考虑到留在北京的还有部分是本地生源,上海超过北京无疑是惊人的。

500

广东一直是吸纳清北毕业生最多的省份,深圳表现最为突出。相比北京严控人口,深圳的人口迁入政策十分宽松。2018年,472名北大毕业生选择深圳,接近北京的一半。

500

二线城市引爆的“抢人大战”,正在悄然改变着人才流动格局。

2017年6月份,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打响抢人大战第一枪。之后,长沙、成都、济南、重庆、郑州、南京、杭州等等一大批的二线城市纷纷跟进,抢人大战全面开战。

500

抢人大战的背后,是二线城市的集体崛起。成都、西安、武汉本就是区域中心,就连大搞平均主义的江苏、山东也有做大省会城市的意图。对非京户的清北毕业生来说,家乡省会城市特别是正在崛起的二线城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抢人大战”的效果颇为显著。2017年,武汉和成都新增户籍都超过了30万。西安的数据更吓人,2018年1月1日至9月4日10点:西安全市市外迁入共600105人。其中博士以上1032人,硕士研究生19240人,本科190869人,人才引进26392人。

租房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事实。某租房平台发布的《2018城市居住报告》显示,北京的租房量出现下降,成都、南京、重庆、武汉等二线城市租房量正在上涨。这说明,二线城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

500

4. 原因三:正在转变的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在影响着就业城市的选择。

如果你看重稳定,想到党政机关和国企上班,那么,部委和央企集中的北京,必然是第一选择,反之亦然。

2016年,35.6%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23.0%选择民营企业。2018年,选择民营企业(31.8%)的毕业生,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29.9%)。

500

毕业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企,选择余地就大了很多,选择的城市,也就不再局限于北京。

具体到就业单位,我们可以看得更加直观。

500

2014年,招收清华毕业生最多的单位是国家电网,根正苗红的国企。前10大单位中,只有网易一家民企。

2018年,华为一跃成为招收清华毕业生最多的单位,腾讯、网易、阿里巴巴也跻身前十。

毕业生最主要的是找到好工作,哪里能提供好工作,哪里就能吸引毕业生。巧合的是,华为、腾讯、网易、阿里巴巴这些中国最顶尖的企业,总部都不在北京,自然带走了一批清北毕业生。

5. 启示:你所在的城市,决定你的未来

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清北毕业生逃离北京,流入二线城市,这对清北毕业生、北京乃至中国,都不是一件坏事。

虽然中国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缩小区域差距、协同区域发展,需要以二线城市为龙头。

二线城市崛起,既为人才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选择,纾解了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的压力。流入的人才,也将助推二线城市崛起,进而构成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我们可能不是清北毕业生,却都会面临同样一个人生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工作?

城市不仅仅是生活工作的地方,而是一个能量场,赋予你成长的机会与空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比选择一个大学、一份工作要重要得多。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

你所在的城市,决定你的未来。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欢迎微信搜索“正解局”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