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蔡徐坤当大使可以,但不要上纲上线
蔡徐坤成为NBA新春贺岁大使,意料之中遭到广大硬核球迷的反对。虎扑还发表了一个诱导性极强的投票,结果,有八成以上球迷选择“我选择死亡”。
有反对的声音,本身是很正常的,可悲的是,部分人又借题发挥,将这事上纲上线,与前段时间对娘炮的攻击别无二致。随便找一个相关的帖子,都能找到一大堆“少年娘则中国娘”的评论。某些营销号甚至滑大稽地认为,NBA官方眼里的中国青少年就是蔡徐坤这个样子,是他们认知里的“东亚病夫”。
一个商业代言,都上升到民族主义了。这帽子,扣得可真大啊!
看了这些帖子,你会感觉蔡徐坤及小鲜肉就是毒蛇猛兽,可以荼毒所有中国青少年的审美。“少年娘则中国娘”嘛。
但流量明星的能量,真的有那么大?
说这话的人大概不明白,互联网+城市,是一对去中心化的组合。不同于大众媒体时代,我们每天看着同样的报纸,晚上围着电视机看那么十几个台,因此头部的公众人物垄断了注意力。
但互联网是一个长尾的世界,头部依旧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已经被腰部、尾部所稀释。因此,人们根据爱好发展出不同的社群。很多时候,在某圈里被奉若神明的偶像,圈外人对他们可能一无所知。
就像这几天蔡徐坤担任贺岁大使的新闻一出,有一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他是谁?而我对他的认识,也仅限于听过名字,看过几张动图,知道他是当红流量小生而已。
蔡徐坤的知名度,还没有大众媒体时代的刘德华、张学友、姚明那么高呢。如果小鲜肉们能娘化所有中国少年,有上亿中国受众的NBA,为什么无法拯救中国万千沉溺在游戏、熬夜、逃课而没有运动,年纪轻轻就大腹便便、体质极度下降的少年?
我认识一个极度迷科比的男孩,气质跟偶像完全是相反的。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见过凌晨四点的太阳。科比是四点起来训练,而他是打游戏打到四点,节假日必然睡到下午两点。
消费主义语境里,偶像第一是用来消费的,而不是用来做榜样的。所以,你还真的不用太操心,小鲜肉会娘化中国青少年。一来他们还没有垄断注意力,二来消费跟模仿,本身就是两码事。
更重要的是,小鲜肉的主要受众是女孩子,不是男孩子。你担心你女朋友变娘了?女人本来不就是娘的吗?莫非她们是春哥、曾哥那款?
所以,你到底是真的忧国忧民,关心下一代的阳刚之气,还是只是出于一种微妙的妒忌呢?姑娘们居然不喜欢我,喜欢这种娘炮。这还得了!!
很多时候,披着正确外衣的口号,不过是某些人党同伐异的武器。他们攻击詹姆斯的暴力美学,哈登的碰瓷,库里的三分,说辞都是“不希望NBA只剩下造犯规/三分”。
你担心詹姆斯、库里影响联盟打法就算了,哈登一个就打过一次总决赛的球星,能够让全联盟都学他的碰瓷?
事实就是,科比这种万花筒得分手之后,出现了暴力美学的詹姆斯;詹姆斯之后,又出现了技术投流的库里。一个伟大巨星的出现,本身不过是顺应一种势,并推动一种势。时代造就了库里,库里也造就了时代。没有库里,现在NBA也是不停投三分,只是库里出现,让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而已。
根本不可能有一个人可以一统天下,让全世界都学习他的打法。
说到底,那些打着百花齐放旗子的反对者,才是压制百花齐放的真凶。
这就是目前互联网扭曲的话语生态。我不喜欢你,不赞成你,就要骂死你,甚至要代表月亮消灭你。网络赋予的大众发言权,最后便演变成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包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存在?
事实上,一个联盟有暴力美学、技术流,以及哈登式的魔球,才是真正的健康生态。因此,我不喜欢哈登、詹姆斯的打法,但坚决捍卫他们暴力美学、碰瓷及后撤步三分的权利。我喜欢库里和勇士的打法,但并不喜欢全联盟都是这种打法。
同理,小鲜肉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多元化的体现。如果所有明星都是蔡徐坤、鹿晗这样的气质,那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的审美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问题是,目前还没有到这种地步。小鲜肉连票房号召力都没有,蔡徐坤的微博粉丝量就陈坤的四分之一,谈何统治一个国度的审美?
小鲜肉本身就没有想要一统天下,倒是反对者总想把NBA变成圈地自萌的游戏:“我们是专业球迷,你们伪球迷不要进来掺乎。”
本质上,NBA请蔡徐坤担任贺岁大使,就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考量,纯粹按商业逻辑运作。蔡徐坤有大量的女粉丝及非篮球粉丝,可以吸引更多边缘球迷关注NBA。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近些年来,篮球的跨界营销事件非常多。去年下半年出现的《这就是灌篮》,便是综艺+篮球的元素混合。节目的草根精神,也吸引了很多路人粉观看比赛。我认识不少女孩子跟着男朋友一起看,我妹妹还发信息跟我说:“哇!杨皓喆好帅。”
你难道不希望女朋友,或者喜欢的女生跟你有共同的话题么?一定要带着优越感跟想一起玩耍的女生说“伪球迷”,然后得到一句带鄙视语气的“直男”?
当然了,刚开始听说蔡徐坤担任大使这事时,我感觉也极为怪异。这不是因为蔡徐坤的阴柔气质,而是他并不会打篮球。从gif可以看出,蔡徐坤的基本功相当有问题,动作极为怪异。

体育产业生态圈发表了一篇名为《流量明星+硬核体育,1+1如何才能大于2?》的文章就指出:
体育、音乐或是影视,绝对可以融合,但需要过程和时间,或者至少给球迷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期。同样是大明星,鹿晗老师给曼联代言就一点儿都没有冲突感,双方的品牌效应1+1大于2,让人看着舒心。
看过鹿晗踢球的观众都知道,鹿晗的球技在娱乐明星中算相当不错,且也是资深足球迷及曼联粉。因为这种认知度和情感铺垫,观众对他的代言就相对比较容易接受。
因此,请流量明星担任贺岁大使本身没问题,但请哪个流量明星,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很多观众听到蔡徐坤担任大使的消息后,说“还不如吴亦凡来”,就是这个原因。这个层面的反对,也是相对理性的。我个人也是相对接受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曾不才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