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硕士就知道中国高校怎么回事了,不读博士也不遗憾

【本文来自《赴吉林救治组专家:奥密克戎对高龄、严重基础病患者威胁严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628157031047
  • 你今天可以升天了!

本人也在高校,说硕士科研能力为0也有客观因素,因为硕士申请项目基本都过不了,那些评项目的人第一看学历,如果申请人是硕士直接就否了,又何谈科研成果?也不知道那些评委是谁?以什么标准来评?

但我确切知道有滥竽充数的教授,既然你在高校,高校的运作你应该知道,基本上在官*场会混的在学术圈照样混得好,无关学术水平,这就是中国高校的现状,至少在一些二本院校这种情况很普遍。

      再来说说中国的博士招生制度,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就是一坨屎。既然要考试,那么考试的分数就应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要不就直接学老外采取面试即可。每个学校和专业考试的科目都不同,考生一边工作,一边花了很多时间备考,分数也够了,结果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两次,千真万确)。

第一次:因为招生指标的限制,我报的那个导师把指标给了同单位的同事,而且是不相关的专业(我是工科,它后来招的学生是医学学生,也没有报他,中山大学);第二次给的解释是领导把招生指标给了另外一个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就这么随意,你奈我何。

     其实读完硕士就知道中国高校怎么回事了,不读博士也不遗憾,不是我学习能力差,我只是出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5
最热 最早 最新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我在谈及中华文化时,刻意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具备时代局限性的糟粕的。学术圈里很多人并未放弃封建王朝时代‘好为帝师’‘门生甲天下’等的思维。知识可以积累,思维的改造就抽象而复杂的。既不读博、不如多实践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毕竟学术圈的卷一点也不比一线城市的好就业岗位差。
  • 自己遇到了问题就是全社会,整个体制的问题?现在只有你单方面描述,并且没有给出证据,我们无法判断事情真相。但就我身边多个考博并完成学业的案例,他们没有遇到任何区别对待,没有因性别、地域、收入、相貌受到过任何区别对待,是的,我说的每一种情况都有我认识的实际案例。我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研究生招收培养体系很完美呢?我想不能,近距离接触过的人也都明白,我们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完善甚至大改的地方。但你这个论证方式真的缺乏基本都理工科思路:以偏概全,以个人体验代替社会现实。如果到你现在还是这种思路,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一下当年的情况呢?
  • 哈哈,作者说的我没有见过!
  • 我理解作者,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就是一个笑话。
  • 长愿短歌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与思维的变化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也不知道你这是幸运者偏差,还是步行者def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