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希地王凌波:消费品公司对抗内卷的正确方式,是围绕价值链长期沉淀

500

蓝鲨导读:全链路管理支撑起大希地连续7年的倍速发展。

对谈 | 蓝鲨新消费私董会学员 & 大希地创始人王凌波

整理 | 张丹华

编辑 | 卢旭成

导语:

2022年开年,预制菜火了,有人甚至将今年称为预制菜元年。

大希地创立于2014年,短短几年,迅速成长为全国领先的家庭预烹饪食材品牌,年增长率超过100%,年销售额达20亿元。

在蓝鲨·新消费私董会的供应链模块中,我们邀请了大希地创始人王凌波,与私董会学员交流分享:为何大希地能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为什么大希地能获得高于对手的利润?对于未来,大希地又有怎样的规划?

本文整理自学员与大希地创始人王凌波问答(部分),以下,enjoy:

01初创企业如何选赛道,定品类?

1、今年是预制菜元年吗?

问:有人说今年是预制菜元年,您怎么看待预制菜的市场机会和玩家?

答:预制菜最近炒得比较火。

我们是2014年创业,对消费品的融资热度感知很深,直到2017、2018年,整个消费品都不是一个主流赛道,但在过去的两年,是消费品大年。

我认为预制菜是个成熟品类,很多年前就出现了,一直都在。有朋友跟我讲,他特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券商去研究某上市的预制菜企业,我认为它是个不错的企业,但相对而言,它是个偏传统的制造型企业。预制菜,一定会有一些细分品类机会的,像卤味,市场前三的市占率不高,还是有机会。

500△2021年中国预制菜消费者消费品类

图源:艾媒资讯

2、5分钟做大餐的预烹饪品牌

问:大希地创业时,为何选择牛肉这个品类?

答:常规的方法是先做战略,开始前花一定的时间做充分的市场研究,去洞察市场、消费者和竞争格局,以判断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实际上,大部分公司并不是从这点出发的。

创业方向的选择,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不管是从自己认为正确的出发,还是先找到市场机会,都没问题。

我们是从找到机会点出发的,做大希地之前,我们做品牌服务和供应链。做供应链时,我们发现中式调味牛排这个品类有几个特点:一是评价高且销量稳定;二是复购也很稳定。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好方向。

在那个时间点,我们并没有想清楚公司的战略、愿景和使命,而是做了一两年后,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方法论,最后有了公司的战略和目标。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尽早想企业的愿景和使命,这样才能指导公司5-10年的稳健发展。

问:很多人购买牛排是为了尝鲜,如何解决复购率问题?

答: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与时间做朋友。用户习惯没形成时,一个品牌很难完成品类传播或建设的使命,没有财力和动机,所以,我们成为一个领先者,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方向还有机会,让更多人愿意一起来干这件事,共同推进行业发展,至于什么时候能迎来理想的用户复购,完全取决于社会发展和渠道变迁,这个时间点一定会来,要做好长期准备。

问:竞争环境这么卷,单一品类能支撑一家公司的发展嘛?

答:大部分品牌都是单品品牌,只有少部分的品牌能发展成为集团品牌。任何一个品类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能够把这个事情给做好,做的特别优秀,是完全可以支撑一家公司的发展的。

3、初期做爆款,长期做综合食品品牌

问:大希地旗舰店的SKU很多,在策划自己的产品矩阵时,是按什么思路做的?不同的品类,有不同的消费场景吗?

答:一定是同一消费场景,从而构建自己的产品矩阵。

500△大希地的SKU

图源:大希地天猫旗舰店

问:不同品类有不同的爆款,除了肉类,您倾向于让品牌重心放在哪个品类的爆款上?

答:我们倡导的品牌价值主张,是5分钟做大餐。我们是一个5分钟做大餐的RTC预烹饪食材品牌。

问:大希地是如何做品牌构建的?

答:品牌构建有很多种方法。有些品牌确实是从品牌建设开始的,比如特斯拉。马斯克一开始就给特斯拉创造了很强的品牌势能,让大家觉得这是一家很梦幻、很科技的公司,其实终极目的是做普及率,推出高性价比的Model 3,再把钱投入研发,降低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价。一旦普及,盈利能力无限想象。

消费品也是一样。你可以选择一开始打造很强的品牌势能,做1.0、2.0的产品,慢慢切入性价比;也可以像玛莎拉蒂一样,只做高端;也可以像我们一样,做强供应链,快速做规模,做品类和品牌细分。有资金、有人才、有资源、有渠道,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去构建品牌。

问:大希地最早是做牛排,现在也卖蛋挞,您是怎么考量品牌边界的?

答:最容易做的品牌是品类品牌。绝大多数品类,如果能长期持续去做,都可以做成一个足以上市的品牌。

我们选择做一个更大的品类品牌,而不只做一个细分品类品牌。我们想服务更多的人,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大希地的成长也是分阶段的。现在我去做用户调研,问大希地是什么品牌,可能90%的用户第一反应是牛排。这并不妨碍我们卖其他品类,品牌是可以升级的。比如雀巢, 雀巢是个咖啡品牌,也是个奶粉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食品集团公司之一,每年几百亿美金的收入,它旗下有几十个年销售过十亿的品牌。

500△雀巢旗下品牌(部分)

图源:雀巢官网

02真正支撑起大希地倍速发展的是全链路管理

问:支撑大希地快速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从外面看,大希地是个做预烹饪食材的消费品牌,我们也对外讲,大希地是一个5分钟做大餐的品牌。但品牌只代表了公司的一部分,真正支撑起大希地快速发展,7年来每年翻一番的,不只是品牌。

消费品分为三大环节:生产制造、供应链体系和销售。打造品牌是销售端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过,对我们而言品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会一开始就把品牌立得很高,然后围绕品牌做很多市场营销的工作。相反,我们将90%以上的精力花在产品、供应链、仓配、渠道建设、公司的人才和组织建设上,基本功做扎实了,才会有品牌的基业长青。

1、消费品牌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做原料直采

问:为什么要做原料直采?

答:我们做消费品牌的,到了某一阶段,不可避免地要触碰原料,做部分或全部的原料直采。原因很简单,有的行业原料波动高达100%,甚至200%。

 

500

△图源:大希地

牧原股份披露的近两年业绩,就是典型的猪周期。猪周期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好几次,它的最高点跟最低点甚至差三倍。鸡肉也经历了类似的大起大跌。从历史来看,牛肉价格很少有大幅剧烈波动,但对比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平均上涨了40%以上。

因此,消费品公司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涉猎原料直采,至少我见过的,供应链做的好的,原料方面都是重度参与。

问:怎么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上升?

答:唯一的方式是提价。做期货交易,顶多能对冲半年到一年,而且是极少数的品类,占用极大的资金,在趋势非常笃定的时候才能去赌。大部分企业只能短期对冲,只能硬抗或提价。关键是,你能提多少,提价后对自己的影响多大。渠道力和品牌力很强的就相对比较容易提价。

2、未来能活下来的工厂,生产效率一定要高

问:为什么要自建工厂?

答:创业早期,我们不具备资金实力自建工厂,或不愿意将钱投到工厂。

3年前,我们并没有想过自建工厂。但走着走着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愿意跟随你的发展承担更高的风险,扩充规模和产能。在寻找供应商的过程中,磕磕碰碰可能导致品类发展不起来。

我们自建工厂是为了更好地掌控上游。

大部分工厂是随行就市的,需要你的时候,价格很容易谈,只要市场发生一点点波动,合作就会变得不那么愉快,甚至需要寻找新的供应商。新旧供应商切换过程中,意味着一段时间、成本的损耗。而且,大部分工厂的整体效率有待提升。

问:怎么建工厂?

答:如果大家做工厂的话,一定要立足长远,至少5-10年的时间。

500

△道格勒工厂实景

图源:大希地

这个工厂建议具备这么几个特征:一是最好是全行业生产效率最高的;二是生产卫生标准最好也是最高的;三是管理经营的效率,最好也往行业最高标准迈进。未来能活下来的工厂,大部分应该是生产效率比较高的。

2020年,大希地的全资的道格勒工厂建成投产。它有国内最先进的牛排生产线,基本上都是欧洲进口的设备,也是国内第一家拿到SQF认证的肉类加工企业。这是肉类加工领域食品安全等级和要求最高的认证。

3、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梳理并量化供应链各环节的价值

问:大希地将牛排品类推火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竞争者杀进来,您怎么对抗行业内卷?

答:对抗的方式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你的优势等,答案不是唯一的。创业第一年,我们就有竞争者和挑战者,每年都有一批倒下。

对抗内卷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一定要围绕价值链做价值沉淀,每个环节都比对手优秀一点点。长期来看,这是对抗内卷的唯一方式。

问:如何创造比对手更多的利润空间?

答:构建全链路数字化管理,代表了我们对供应链思考的核心,就是价值链。

传统消费品的价值分配是一个微笑曲线。微笑曲线的右端是品牌,左端是研发。苹果是非常典型的微笑曲线,研发和品牌强势,用户体验非常棒,品牌溢价非常高。过去几十年,全球消费品牌非常认同微笑曲线模型。

不过,微笑曲线在国内会遇到更大的挑战,渠道强势、流量规则、同质化竞争等,所有的渠道、消费者,都在更多地创造竞争、创造比价,使得你在研发端、品牌端更难建立应有的价值和溢价。

500

△微笑曲线

图源:网络

这时如何创造比对手更多的利润空间呢?在价值链各环节进行价值创造。不管商业环境和平台规则怎么变,不变的走向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只要你的公司还活着,你在效率提升、成本下降里的投入,就会一直累加并成为你最终的价值沉淀。

所以,还是要把价值链想清楚,要清楚每个环节创造了什么价值,分别有多少毛利和净利。

问:大希地为何要自建数据管理系统?

答:价值的衡量需要通过数据量化。我们搭建了一套从原料到生产制造、到仓储物流、到渠道的全链路数据管理系统。我们并不认为每家公司都需要搭建这个系统,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很优秀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如果大家能做好整合,实现有效购买和利用,没有必要自己研发,研发成本和风险都很高。

03做消费品,纯靠资本很危险

1、核心渠道做营销,转化效果最好

问:在资源、资金有限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的营销力应该都是贴合渠道力去发展的,大希地不同阶段的渠道策略怎么设计?

答:渠道力和营销力捆绑起来是最有效的。用淘系的语言讲,就是站内和站外。站内投放和站外投放效果完全不一样。

当你做销售时,首选是站内,因为站内可以完成从营销到购买的闭环,但凡多一次跳转,流量和转化的就有一次损失。如果做的是一级跳,广告页就是爆品,转化率最高。

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只是卖货,缺乏品牌营销。如果你要做好营销,表达你的品牌观点、品牌故事,增加中间的利润值,就会在流量转化上有损失。因此,这里需要做个平衡。

在品牌早期,在核心渠道里做营销,转化效果是最棒的。做到一定量级,或渠道覆盖面很广时,就可以忘掉第一点,在任何地方做营销,都可以形成转化。比如,伊利蒙牛的年度广告投放费用是百亿级的,你哪里都能看到它,但又说不出来它在哪里做营销,因为它已经形成了营销场跟渠道场的无死角全覆盖,在任何地方做营销都可以导向交易。

问:数据方面,如何选择和平衡定性、定量数据?

答:传统品牌里,总会讲定量和定性分析。我首先会选定量,因为定量里是包含了定性。数据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所谓的定性,也是要结合定量来分析的,定性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选择或者策略的东西,定量能够告诉你细节。我们更擅长于做定量,定性我觉得想明白很重要。

问:小范围测评时,作为数据分析专家,特别关注哪些指标?

答:从电商诞生开始,关键指标的逻辑都没有发生变化,流量、转化率、用户满意度、复购率等。流量型公司和品牌公司有很大的区别,品牌公司会倾向于更长周期的数据分析。

2、私域不是解药,长期来看店播能赚钱

问:电商平台和品牌的博弈,私域是解药吗?

答:博弈永远都有,不仅是电商平台,传统渠道与品牌之间也有博弈,国内外都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大家对电商平台的博弈感知更深。私域一定是个方法,但不是解药。大部分品类的私域只是辅助。有些品类的用户粘性和复购超强,这种品类,私域干好了,可以摆脱对任何平台的依赖。

问:有人说,现在店播不赚钱,您怎么看?

答:店播应该是可以赚钱的,取决于你的行业、规模、所处阶段和团队能力等。互联网卖货已经从平面式的图文变成了交互式的视频卖货,这是核心。淘宝直播刚出来,我们就开始做了,虽然那时它没有流量,但我们认为这是方向,现在它也成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品牌窗口。

500

△大希地的淘宝直播间

图源:淘宝

3、线下很慢但稳健,未来线上线下会趋同

问:大希地已经这么大规模了,线上线下怎样规划?

答:线下我们已经做了4年了。线下真的很慢,整体来看,线下效率低但相对稳定。

为什么洽洽对线上并没有很激进的动作?有可能它选择的是长期稳健的利润,而不是没有合理利润的规模。早期,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个企业很古板,但现在看,它反而很健康,估值也不低。

我个人的观点,未来线上线下是越来越融合和趋同,不再存在所谓线上和线下的区别,甚至线上和线下的流量成本、中间成本变得非常相似。

问:线下能不能做好跟冷链有关系吗?

答:线下门槛不在于冷链,冷链只是一方面,线下的核心在于整个链条的价值联动,包括经销商体系的搭建,仓配管理,货损等等。还是那一套逻辑,只不过线下沉淀的时间很长。

4、选择了创业就要做好长期准备

问:现在资本遇冷,很多消费企业觉得很痛苦,您怎么看?

答:做消费品过度依赖资本很危险。为什么呢?在某些领域,比如科技研发领域,前期确实要靠资本支撑。但消费品,没有10年很难成功。我看到的,成功的消费品牌,包括已上市的,过度靠资本的很少。资本是一种助力,我们要做好准备,没有资本也能活下去,用这种心态去融资,我觉得是OK的。

问:如果让您重新创立大希地并运营,有哪些坑会是您希望避免的?

答:我觉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尽快想明白公司愿景和使命。创业和做生意本质上是两件事情,选择不一样,做的决定完全不一样。

赚钱做生意,一定要牢牢抓住当下的机会,倾注所有精力到抢占当下及未来2-3年的机会上,而对未来5年会怎么样,不会特别关注。

创业不一样。虽然选择了创业,但如果你没有把愿景和使命想明白,你很有可能走在一条赚钱的道路上而不知,或在赚钱和创业之间摇摆也不自知。如果你是创业,未来10年,你创造的消费者价值是什么?想明白它,然后把所有路径变短,这将意味着你未来的路径会很直。

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风险控制。马斯克曾经说,不管是Space X还是特斯拉,成功率只有10%,最艰难的时候,两个都在亏钱。一旦有勇气选择了创业,直接杀过去、死了再来,如果想选择一条更安全的路,不妨把事情想得简单一点,赚钱就好了。

问:您提到很多竞品倒下了,站在您的视角,这些品牌踩了什么坑?

答:倒下千百个,原因只有一个,认知不清、能力不够。大部分人只做一件事,就是流量运营,有个电商团队,做点流量运营,卖的便宜。中长期来看,运营指标一定会越来越差,必然会走向灭亡。这些团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一件赚钱的事,还是在创业,导致精力花在赚钱上,却误以为自己在创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