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聊聊 “华夏儿女”概念的历史形成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族群尽管出现过分分合合,但终因同文同宗,血脉相连,文化相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中始终有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4部分)
聊聊 “华夏儿女”概念历史形成
作者 艾君
华人也称自己为“华夏儿女”,这自然是以黄帝为祖融合了远古开始而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各个氏族而形成的华夏民族的今日称谓,这一称谓蕴含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怀--
据史料表明,华夏族本是汉族的前身,华夏自古又称“夏”“诸夏”“中夏”“华”“诸华”等等。起初,是远古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夷的自称,又称中华。到了西周时称王天下,天下分为“四夷”,周朝领地便自称为“华夏”。据史书记载,商和西周时期,所说的“夷”,主要指华夏族东部的民族群体,但随着“夷”渐渐融入了华夏族,在春秋以后,“夷”开始成为华夏族之外所有民族群体的泛称,并且有时会在前面加上一个数词,譬如,“四夷”“九夷”。最早把“华”和“夷”联系起来的是《礼记》。这是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据文史研究表明,在商周时,华夏族群的划分归类主要是以文化为标准,拥有华夏文化的民族群体被称为“华”或者“夏”,其他的则被称为“夷”。“夷”与“华(也即中国)”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天子”治下的全部,共处于“天下”、共奉“天子”之治的“华夷”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体。可以看出,不论“华”还是“夷”,都是“天下”民众,而且“华”和“夷”是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历史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黄、淮、江、汉一带部族便开始融汇在一起,开始把那些有影响的祖先保留下来编在一个共同的谱系上,承认是各氏族祖先,然后融合进民族的各个氏族,从而形成广泛的华夏民族,也成为了共同的华夏族。这就是在《史记·五帝本纪》上所讲的“五帝”谱系。
而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尚书•周书》中的《武成》篇中。此篇写道,“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而“华”或“夏”作为民族名称两者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十年》,书中记载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襄公四年》又记载说,“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我们由此可见,在不同情景下“华”与“夏”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均指 “华夏”民族,也即“华夏族”。
不过,现在也存在几种不同观点。其一,今有学者也从地理上去进行考究后认为,“夏”是从夏水(即今汉水)得名,“华”是因华山而得名。还有种说法,“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或者指夏朝和有夏之居。其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而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之意,“夏人”也就成“中国之人”。其二,有考古学家考古发现,“华”的概念也许与仰韶文化有关。其三,也有学者考究,华与夏曾相互通用,只是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正如《左传》里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而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从《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常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这些观点可见,华夏一词,不仅有地理方面,也有深层文化沉积。据分析,上古时华夏始祖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华夏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现今普遍认为,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及其以东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即对“诸华”和“诸夏”各部落的合称。我们知道,炎黄时期曾存在“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融合后所形成的最初以炎黄为主轴的华夏部落联盟,到春秋时三大族群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称“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从而,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也就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到战国七雄等诸侯国同称诸夏,是华夏诸侯国。七雄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秦始皇统一诸侯并建立秦朝,随后汉朝建立,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统一国人思想,汉民族开始形成,而“华夏”这个称呼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别称。
随着历史的变革与发展,人们将“华夏”作为中国人的别称,将中国称之为华夏。历史走到今天,“华夏”二字更重文化认知而并非血统。注:此文节选自文化学者、作家、民俗学家艾君“国学讲堂”第42讲讲稿,原发于《工会博览》2021年第32期(11月中旬)原题《简述“炎黄子孙”与“华夏儿女”的文化渊源)【此讲稿主要讲述内容包括】一,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关系,二,远古时两场华夏统一之战,三,“炎黄子孙”的历史形成,四,“华夏儿女”概念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