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老老实实当个“中立国”不香吗? 【轩讲】
乌克兰,老老实实当个中立国不香吗?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今天我们趁热打铁,继续聊俄乌冲突。之前讲了,俄乌争斗的背后,其实是俄美冲突。说俄罗斯和美国是棋手,泽连斯基是棋子,这没什么问题,但是说乌克兰只是个棋盘,就有点过了。不算俄罗斯,乌克兰在欧洲国家里边,面积第一,人口第六,资源禀赋优越,战略位置重要,哪怕当不成“棋手”,至少还有不当“棋盘”的选项,也就是所谓的“芬兰化”——老老实实当个中立国,不要去掺和北约和俄罗斯那点事儿,一门心思搞发展,不香吗?实际上,这个“真香药方”,很多著名的现代“军师”,都给乌克兰开过,比如大家熟悉的,《大外交》作者基辛格,和《大棋局》作者布热津斯基。只可惜,这种在“践政圈”和“键政圈”难得一致认同的战略,乌克兰偏偏就不选。本期《轩讲》就来聊聊,为什么乌克兰不肯中立,非要加入北约不可。
我们一直在讲,一个国家,要解决安全上的诉求,一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抱大腿,拿到强国给的安全承诺;要么靠自己,也就是所谓的“中立”。中立呢,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凭实力“中立”,只要没人有资格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你谈话,自然是想怎么“中立”,就怎么“中立”;另一种,是靠技术“中立”,利用国际环境,借力打力,在夹缝中,找到生存之道。处在乌克兰这个位置,要抱大腿,就得在美国或俄罗斯主导的集体防御组织,也就是北约和集安组织里边二选一;而靠自己,在实力成长到能和东边邻居一较高下之前,也只能靠“技术”中立。这个技术,不仅仅是“不结盟”,根据布热津斯基说法,还要同时实现两个目标:一,和所有邻居搞好关系;二,与欧盟和俄罗斯同时保持广泛的经济关系。
我们前面几期节目,主要聚焦在俄乌间的龃龉上,对于乌克兰为什么不“倒向”俄罗斯,已经讲了不少因素。排除这一点之后,乌克兰剩下的选择,其实只有两种,加入北约,或者“中立”。而乌克兰一开始走的,就是“中立”路线。“国父”克拉夫丘克,虽然在处理前苏联遗留问题上,与俄罗斯关系紧张,还被美国忽悠瘸了,放弃了核武器,但并不希望北约东扩。这位老哥的构想,是由中欧国家、俄罗斯和北约,共同组建一个新的欧洲安全体系。到了库奇马时代,在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也比较克制。讲到这儿,就要提一下1994年乌克兰加入的这个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了。
这个东西,主要是北约拉拢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手段,根据双方的合作程度,可以分成“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独立国家行动计划”(IPAP)、“独立国家行动计划(深度对话)”(Intensified Dialogue),以及“成员资格行动计划”(MAP)四个阶段。只有由浅入深地走到第四个阶段,才算开始加入北约的流程。比如黑山,就是走的这个路线。换个角度来看,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其实有两层含义——既表示:要和北约加强合作,又表示:我暂时不会加入北约。所以说,乌克兰加入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不假,但那只是和北约加强合作的一种表态,不是说要加入北约。实际上,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基本都加入了,包括俄罗斯,而且加入的时间,只比乌克兰晚了四个月。普京后来调侃说,俄罗斯能不能加入北约啊?其实也影射了这个东西,毕竟从程序上讲,俄罗斯也迈出了加入北约的第一步。
库奇马这个人很会搞平衡,在跟北约勾肩搭背的同时,没忘了稳住俄罗斯。1997年同一年,他不但和北约签了《特殊伙伴关系宪章》,还跟俄罗斯签了《俄乌友好条约》,并且把俄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然而,他这套左右逢源的策略,在2002年翻了车,原因呢,其实跟外交关系不大。2000年的时候,乌克兰出了个“磁带门”丑闻:库奇马的前保镖,公开了一堆录音带,里面有段录音,“正好”是库奇马下令杀了批评政府的记者贡加泽。这桩丑闻,不但让库奇马总统宝座不稳,还造成了两个后果。首先,一手主导“磁带门”、带头穷追猛打库奇马的人,叫尤先科。尤先科利用这个把柄,不但赚足了人气,还和库奇马做了交易,赢两次。可以说,没有“磁带门”,2004年就轮不到尤先科上位。另一个后果,是在02年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些录音带里面,还有段录音,讲库奇马把“铠甲”无源雷达系统,卖给了萨达姆。要知道那个时候,美国正在准备对萨达姆动刀子。好家伙,这一下把美国人给得罪狠了,库奇马赶紧救火,提出乌克兰要加入北约,又在北约推出“独立国家行动计划”后,立刻加入,制定了《乌克兰—北约行动计划》,要让乌克兰多练“内功”,提高自己在政治、经济、信息等领域的各种指标,以达到“北约标准”。美国打伊拉克,库奇马也赶紧出兵配合。不过,即便这样,库奇马和北约的关系,仍然没有缓和。于是在2004年4月,库奇马再度加码,让最高拉达通过了一份备忘录,允许北约军队快速进驻乌克兰领土,6月又批准了新一版的《乌克兰军事准则》,把加入北约,作为最终目标。然而,才过了一个月,这老哥就意识到,这事儿玩过头了,真要这么干,这跷跷板就摆不回来了,于是他反悔说,乌克兰的目标不是加入北约,而是为了维持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全面加深与北约和欧盟的关系。
本来,按照库奇马设想,由他大力栽培的总理亚努科维奇,会继承这套平衡术,让乌克兰两边不得罪。可人算不如天算,2004年乌克兰选举,亚努科维奇得票数初步领先之际,被对手尤先科发动了“橙色革命”,示威者上街游行,靠质疑选举腐败、扒对手丑闻,居然推翻了大选的合法结果。尤先科“窃国”成功,乌克兰的“东西平衡”被打破了。
这事看上去荒谬,但其实是美俄角力的结果。选举期间,美国政府公开站队尤先科。而亚努科维奇获得俄罗斯力挺,大选还没尘埃落定,他就收到了普京的祝贺。美国有议员承认,尤先科一方收到了6500万美元的充足“经费”,什么美国政府旗下的NGO啊,索罗斯的“开放社会基金会”啊,数百名“选举专家”啊,亲自下场,手把手教乌克兰人如何组织、发动示威。这一切,都是在俄罗斯眼皮底下发生。最终,俄罗斯选择让步,接受重选的结果。美国不费一枪一弹,只花了相当于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的钱,就颠覆了欧洲第二大国的政权。相比之下,军事入侵成本高、见效慢,还要承受不可控的国际回应,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属实是下策。
这个被“扶”上来的尤先科呢,当过乌克兰央行行长,靠给寡头们当“理财顾问”,得到他们的支持。他本人又极度亲西方,还说过“我的心灵属于欧洲”,这样肉麻的话。尤先科的妻子是个美国人,曾在国会、白宫任职。所以在外界眼中,他与美国的关系,更加说不清道不明。
其实,冷战结束后,乌克兰大体上奉行“向西靠”路线,渴望从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全面融入欧洲。这也情有可原。乌克兰独立后这十几年,可谓败光了从苏联继承的“家底”。寡头富到流油,民众却在绝望中挣扎。“橙色革命”期间,只要参加示威,就可以找美国代理人,领10美元“工资”。当时乌克兰人均月工资不到100美元,上街10天,就能挣一个月的钱,有多少人不会心动呢?
尤先科上台后,内政搞得一塌糊涂。他拿财政支出“撒币”发福利,却导致通货膨胀,只好继续画饼,说加入欧盟就有工作,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本来,欧盟为了支持尤先科夺权,承诺帮乌克兰“民主化”,还搞了一个“乌克兰—欧盟3年计划”。尤先科自欺欺人,以为3年内就能加入欧盟。然而,欧盟2004年刚刚大规模东扩,每多一张嘴吃饭,各国摊到的饼就更薄,抱怨被“搭便车”的声音越来越大。其实,欧盟终究是靠价值观捏在一起的组织,它的核心利益,在于乌克兰稳定民主化,保持一个“弱而不乱”的原材料产地。所以,乌克兰提出签自贸协定,却总是被敷衍。欧盟不想得罪俄罗斯,在吸纳乌克兰这件事上,始终没有共识。
既然傍不了欧盟的大腿,尤先科又盯上了北约。毕竟,要想“全盘西化”,除了经济,就剩安全这条路了。但这一回,乌克兰碰上了硬茬。2005年,乌克兰与北约展开“深度对话”,讨论加强合作的问题。第二年访美时,小布什公开说,美国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有了美国背书,乌克兰政府大受鼓舞,在2008年初,正式申请加入“北约成员资格行动计划”(MAP)。由于法德反对,这份申请没有被批准。但前面说了,乌克兰敢这么做,就是朝着拥抱北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引起了俄罗斯的高度警惕。
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橙色革命”那一年,北约、欧盟同时东扩。波罗的海三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北约已经在波兰部署了反导系统,它的前沿部署范围,已经扩张到俄罗斯边境线上。这里距圣彼得堡,只有两个多小时车程。现在乌克兰又整活,俄罗斯东欧方向的邻国,一南一北,突然有全面倒向北约的危险。北约要是进驻乌克兰,将直接威胁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腹地。更别说,乌克兰境内,还有俄罗斯通往黑海的出海口、重要海军基地。所以尤先科当选后,普京虽然不情愿,也只能尽量跟他搞好关系。
可问题来了,尤先科一脚踢开了库奇马的“东西平衡”策略,为了给北约、欧盟交“投名状”,不惜破坏乌俄关系,在乌克兰搞“去俄罗斯化”,比如为二战期间的纳粹仆从军“翻案”、拆毁境内的苏联纪念碑、发布“限俄令”、禁止司法诉讼使用俄语、要求公务员强制接受乌克兰语考试,等等等等。尤先科宣称,“俄语终结的地方,就是俄罗斯影响力终结的地方。”要知道,俄族占了乌克兰五分之一的人口,他们大量生活在东南部地区,本来就与西部的乌族处不来。这种歧视做法,既把国内的族群矛盾摆上了台面,也是在公开扇俄罗斯耳光。
尤先科的这些政策有多恶心,大家记住一张图就够了。2008年在巴黎,他参拜彼得留拉的墓地。没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彼得留拉匪帮。2010年,尤先科又宣布纳粹分子班德拉为“国家英雄”。这个种族屠杀的刽子手,至今是乌克兰右翼的“精神领袖”。为了给他翻案,乌克兰驻联合国大使扬言,要否认纽伦堡审判的结果。他也不想想,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是怎么坐到现在的位子上的?正是从尤先科时期开始,乌克兰的反俄情绪不受控地发酵,最终跟“新纳粹”这类历史垃圾沆瀣一气。8年来的乌东冲突里,“亚速营”等乌克兰极右翼民兵组织,犯下了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尤先科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是要写进历史书的。
乌克兰上述种种举动,招来了俄罗斯的反制。众所周知,乌克兰三分之二的原油、一半的天然气,都依赖俄罗斯出口。为了照顾乌克兰,俄罗斯的供气,都是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格。2006年与2009年,俄罗斯两次对乌克兰“断气”。第一次乌克兰怂了。第二次,乌克兰干脆当“老赖”,欠了两个月的燃气费,还掐断俄罗斯往欧盟的输气管道。乌克兰一边跟北约眉来眼去,一边挑拨俄欧关系,还妄想俄罗斯忍气吞声,继续优惠供应燃气,妥妥的巨婴行为。欧盟也不高兴了,联合俄罗斯施压。乌克兰这才让步,同意以市场价格买气。尤先科的亲西方政策,碰了一鼻子灰。民众对于加入北约也兴趣不大,到2008年,有超过六成人反对。尤先科画的饼没能实现,执政党内部还出现分裂,最终灰溜溜地下台。而接任总统的,恰恰是他的老对手——亚努科维奇。
毕洪叶(2020)
2010年,亚努科维奇上台,终于开始“拨乱反正”,要把乌克兰带回“中立”的轨道上。这老哥一上台,就接连访问欧盟总部和俄罗斯,明确了乌克兰对外关系的两个方向:第一,优先发展和欧洲的关系,第二,和俄罗斯改善关系。发展对欧关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包括推进乌克兰-欧盟联系国协定的签署,继续双方互免签证的谈判,以及加快乌克兰—欧洲自贸区的建设。对于改善对俄关系,亚努科维奇给出几项承诺:乌克兰不会加入北约;保证俄语的地位;延长俄罗斯黑海舰队驻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基地的租期;并且和俄罗斯在能源、航空、运输、信息乃至军事领域展开合作。
这老哥绝对是个明白人,完全做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两个要点:“不结盟”、“同时发展与欧盟和俄罗斯的经济关系”。所以,说亚努科维奇是“亲俄”领导人,其实是不准确的。他的这波操作,恰恰是教科书式的“中立”路线。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让乌克兰加入“集安组织”是不指望了,只要不加入北约、对俄罗斯友好,就是“亲俄”了。所以,俄方对于亚努科维奇抱有很高期望,就指望他,来弥补“被浪费的五年时间”。亚努科维奇也不负众望,把“不结盟”政策,写入《对内和对外政策原则法》,对俄罗斯的承诺基本都做到,而乌克兰与欧盟的联系国协议,也就差临门一脚。
这当中的过程,还挺不容易的。我们都知道,安全上是很难“我全都要”的,北约和集安组织,只能选一个。那经济上呢?与欧盟和俄罗斯同时做生意,理论上可行,但实操起来比较困难。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俄罗斯也在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想拉乌克兰进关税同盟,而且给的条件很优厚。如果俄乌之间一体化了,乌克兰又跟欧盟一体化了,那么欧盟的商品,就会通过乌克兰,进入独联体市场。而欧盟和独立体两个市场,落差比较大,关税也不一样,乌克兰这座桥一通,利益可能是单向流动,俄罗斯要吃大亏。所以,俄罗斯给了压力,说经济上乌克兰最好不要脚踏两只船,还时不时用抬高天然气价格、管制乌克兰进口产品的手段,来拖延乌克兰入欧的步伐。乌克兰呢,也是左右为难,两个市场都不想放弃。
其二,我们之前节目里讲过,乌克兰寡头当道,而寡头们有各自的产业和地盘。虽然大部分寡头倾向于向西一体化,但乌东地区和能源产业的寡头,却能从向东一体化中,得到巨大的好处,其中就包括了亚努科维奇的铁杆盟友、乌克兰首富、煤炭与钢铁寡头——艾哈迈托夫。乌克兰与欧盟的谈判,欧盟那是锱铢必较,而俄罗斯这边就要痛快得多,好处那是立竿见影。所以,既然经济上西拐和东拐,必须挑个先后顺序,在这部分利益集团的吹风下,亚努科维奇就起了往东拐的心思。
但是,我们要看到,尽管有俄罗斯的压力,和国内部分寡头的推力,但亚努科维奇仍然把重心放在了入欧上,经过长期谈判,完成了与欧盟联系国协议的准备工作,就差签字了。如果说,他想中止入欧进程,改投俄罗斯,没有必要准备那么久,然后在签字前夜反悔,搞这么大个新闻。实际上,亚努科维奇临时拒签,是因为欧盟在签字前,突然增加了几个政治条件,包括要求乌克兰进行宪政改革,清除腐败文化,由欧盟监督在乌克兰投入资金的流向等等。亚努科维奇直接懵了,要知道,这套组合拳直接打击的,就是他背后的寡头集团,是要他革自己的命。这种“自杀”条款,他怎么可能答应?而当亚努科维奇不出意料地拒绝后,基辅独立广场上的人已经做好准备,消息一到,同步开始游行示威。这些人身穿防弹背心,手拿步话机,装备一应俱全,队伍里还混了“右区”、“自由党”之类的右翼组织。这些组织,有的参加过车臣战争,得到过黑水公司培训,有些呢,在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训练营里,接受过各种NGO的培训,有他们在,不怕事情搞不大。亚努科维奇慌忙跑到索契见普京,《经济学人》杂志趁机节奏一带,造谣两人签署了协议,说乌克兰要加入俄白哈三国的关税同盟了,二度引爆民众怒火。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2014年危机之后, 乌克兰放弃“不结盟”政策,废止《俄乌友好条约》,在加入北约的道路上一路向北,甚至把加入欧盟和北约,写进了《宪法》。北约也终于笑纳了乌克兰的诚意,在2018年的时候,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成员资格行动计划”,承认乌克兰为“申请国”。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实际上,在2014年初,亚努科维奇辞职这个时间节点上,乌克兰走“中立”路线的尝试,就彻底以失败告终。俄罗斯拿走克里米亚,顿巴斯陷入僵局,乌克兰民众反俄情绪高涨,进一步把乌克兰推向北约,难以回头。乌克兰与俄罗斯陷入了“我要加入北约——我要逼你放弃北约——因为你逼我,我更要加入北约”的标准安全困境。两国的敌意不断升级,再加上北约在外头煽风点火,两任甘当棋子的总统不停添柴加火,结果乌克兰不肯吃药、执意要当棋盘,引得俄罗斯怒火烧身,最后残血开大,直接掀桌子,按部就班地走到了结局。
我们可以看到,“不结盟+欧盟”的“中立”路线,是乌克兰最优的选择,也是它最初的选择。但在执行过程中,乌克兰由于种种原因,不断偏离这条路线。先是库奇马的丑闻曝光;再是美国一手炮制“橙色革命”,扶持尤先科上台,大锤抡向了乌俄关系;最后欧盟和美国,利用乌克兰在独联体和欧盟之间的左右为难,联手打造了2014年危机这个套,让亚努科维奇和普京都踩了进去。这一连串事件,看似互不相干,其实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每当乌克兰想“中立”的时候,就有只看不见的手,把它拉离了“中立”的轨道。而乌克兰每一次“出轨”,都会增加俄罗斯的猜疑,推动它加码反击,结果就是让俄乌之间更加离心。
乌克兰为什么不中立,是因为它没办法中立。布热津斯基曾断言,“芬兰化”是对于乌克兰、欧盟、俄罗斯三家而言,都各得其利的一种理想模式。可惜他的方案里面,没有提到美国。乌克兰太轻,又对俄罗斯太重,对美国来说,让它老老实实当个中立国,一点都不“香”。乌克兰局势走到今天,就是因为美国这个变量,在一直禁锢各方的战略选择,破坏任何其他三方可能达成的均衡。如今,乌克兰生灵涂炭,俄罗斯身负骂名,欧盟被迫断气,四方博弈,输了三家。剩余的那个,好处占尽,现在还一边继续火上浇油,一边指责一个局外人为什么不灭火。事到如今,全球各地的许多民众,错误地把反战的矛头指向了俄罗斯,但我们要坚信,历史一定会揪出那个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