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初中读的聊斋,好多内容看不懂,连把情节寽下去都做不到
【本文来自《少年时大量阅读港版竖排的繁体武侠小说数套,从此对繁体字基本做到无障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摇光
嗯,我对古文的理解力基本是自小培养的,因为受到幼年的家庭教育影响。
我初中时读《聊斋》白文本,基本没有任何磕碰。
当然《聊斋》虽然说也算文言文,但是很浅显,基本上也是被我当成厕所读物来读的。
比较难的是诸如《庄子》这样的先秦散文,甚至很多注释为什么这么注我都不太能理解。“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什么意思?看了注释我也有点难以接受,总觉得是后人乱理解附会。
您初中读聊斋没有任何磕碰,那您初中的知识量积累实在是太牛太牛太牛了,我也是初中读的聊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汇评汇注汇校本,好多内容看不懂,比如那些同性恋情节,就完全一脸懵逼,连把情节寽下去都做不到,金生是男的女的?怎么就流血啦?就跟学外语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样的,单词碰了,整个句子碰了,内容理解不下去了。
我觉得,读古文,和外语一样,靠知识量,词汇量积累,我读《阅微草堂笔记》(各位大佬张嘴就是史记尚书,我拿清人笔记说事,惭愧啊),读了好几篇,才明白纪晓岚文里的“姑舅”,是指公婆。幼弟也可以指妹妹,诸如此类,还是可以靠上下文慢慢理解的。而有些典故没工具书那就完全是死碰,过不去。芝岗是谁,白谷孙公又是谁,有什么事迹,在这里被当成例子举,究竟是举了个什么例子,这当初可都坑死我了,为这俩人我又读了遍明史,在那个没有电子书更没有全文检索的年代。
在这里借地问所有的大佬,各位读古文难道不是个漫长的学习积累过程,上来就能明白在说什么,说点具体的,各位第一次看到牝鸡之晨,维家之索的时候,明白它的意思没有,各位是如何理解这个晨字和索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