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药丸为什么设计成两种颜色?
撰文 | Mirror
胶囊药丸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
图源:Flickr
胶囊就像一个个小货舱,消化道将其运输到身体内部后再卸货,释放药物。“货舱”本身没有药效,一般由明胶(来自动物皮)或纤维素(来自植物)制成,前者可被人体吸收,就当补充点营养;后者人体不消化,就是个过客。
既然是配角,为什么还要别出心裁地给它上两种颜色?
这次就让胶囊当个主角,让我们打开它好好瞧瞧。在简笔画里,药丸的两截是完全一样的形状,只是颜色不同。拆开后,你会发现,它们的形状并不一样——一截长,一截短,而且短的一截直径大点,可以套在长的一截上,就像笔帽或保温瓶的瓶盖。
图源:Flickr
工厂量产胶囊药丸的过程中不可能一个个观察仔细。为了便于区分,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把“瓶盖”和“瓶身”做成不同颜色。
胶囊生产过程示意图 | 图源:helloptk
有的胶囊干脆设计成一半透明或全透明,这样就能直接看到里面装的药物类型和药量,避免“盲盒开出意外”。
图源:Pixahive
胶囊的大小形状基本差不多,药厂也不可能只生产一种药丸,通过不同颜色组合搭配也可以辅助区分不同药物。
此外,对于抗拒吃药的小朋友来说,给胶囊披上鲜亮多彩的“伪装”,看起来或许更容易接受。
当然,也不是所有胶囊都采用两截配色不同的设计,颜色一样的也不少。只要能保证药装对了就行。
毕竟搞错药丸可是要完。
酒精能用来擦电脑屏幕吗?
图源:Pixabay
疫情期间我们习惯了给各种物件消毒,比如用酒精棉片擦手机。但如果你打算用酒精擦电脑,还请收手。因为已经有人学到了昂贵的一课:
网友用酒精擦拭笔记本屏幕后,屏幕出现斑痕 | 图源:reddit
同为显示屏,怎么电脑屏就这么娇贵?
无论是电脑、手机还是平板,用的几乎都是LCD液晶显示屏,或者最新的OLED显示屏。它们的结构层次比三明治更复杂,触屏还在这基础上增加了触控元件。为了保护敏感的电子元件,显示屏外层都会加上一层玻璃。
玻璃本身当然不怕酒精,但上面的特殊涂层可就未必了。玻璃容易反光,所以很多电脑屏幕会加上薄薄的抗反射涂层,能够提高透光率,减少反射。这些涂层相对脆弱,洗涤剂中的氨或丙二醇、消毒剂中的酒精或酸,以及过度擦拭的摩擦力和压力都可能溶解或损毁它。如果液体不慎渗入内部元件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破坏,就像上图那样。
既然如此,手机怎么没事?
图源:Pixabay
一般人没事不会乱碰电脑屏幕。而手机屏幕每天都要被我们不知道沾了什么东西的脏爪子反复触摸,还要在兜里摩擦冲撞,所以手机屏幕的涂层自然不能太脆弱。很多手机屏表面会加上疏水疏油涂层,让水和油脂不易附在它的表面上,也能避免印上指纹。不过再顽强的涂层也经不起日积月累的消磨。
最后提醒一下,不同厂商的电子屏幕结构各异,具体如何清洁还请参考官方说明。通用建议是用超细纤维布料沾上少量水来擦拭,千万别往上喷!
还有,禁止舔屏。
衣服的潮湿味是从哪儿来的?
图源:Pixabay
没彻底晾干或者在梅雨天晾了很久的衣服总有股潮湿味。可水是无色无味的,潮湿味又来自哪儿?
主要源头其实在我们自己身上。人的皮肤上生活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以皮肤分泌的汗液和油脂为食,将这些原本没有气味的物质转化成或浓或淡的体味,所谓汗臭味也是它们制造的。
所以穿过的衣物上不仅有从外面沾上的污渍,还有从我们身上蹭下的代谢物和微生物。把它们扔进洗衣机,加上洗涤剂,用常温或温水洗涤,大部分污渍和菌群都会被洗掉,但不可能彻底洗净。洗衣机内部潮湿、温暖的环境也可能成为微生物的温床。
国外有研究者用30℃~40℃的温水加普通洗涤剂清洗棉质和聚酯纤维织物后,依然检测出了多种细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常温干燥24小时后,研究者分析了织物散发的气味成分,包括丁酸乙酯、(Z)-4-庚烯醛、(E)-2-壬烯醛、3-甲基丁酸、2-甲氧基苯酚(愈创木酚)和甲基辛酸等。
它们大多是细菌的代谢物。在缓慢干燥的过程中,附着在织物上的微生物有大把时间壮大家族,一起“吃喝拉撒”,释放挥发性物质。
聚酯纤维布料释放的主要是醛类,棉布则以分支脂肪酸类为主。湿棉布放太久还会释放难闻的粪臭素(3-甲基吲哚)。
没错,湿味儿可能混着屎味儿。
鸟类都是怎么睡觉的?
图源:Pixabay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鸟儿晚上都会回到窝里睡觉。实际上,大部分鸟类只有在要解决“鸟生大事”时才会准备“婚房”,也当作日后的产房和育儿室。孵育后代期间,鸟父母会在天冷时进窝,和宝宝一起睡觉,给它们当“羽绒被”。
雪鹭一家 | 图源:Pixabay
而在非繁殖季节,大多数鸟类都没那么讲究,尤其是长途迁徙的鸟类,总不能每到一个地方就搭个窝?想睡觉的时候,林子里的鸟通常会站在树枝上睡,有条件就用繁茂的树叶隐蔽自己。水鸟则会找个岛屿、站在岸边浅滩,或者索性漂浮在水上睡。鸭和鹅就会抱团漂在水上睡觉,彼此有个照应。
天鹅小憩 |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这些睡觉方式听起来都不太安稳。有的鸟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时它们的大脑只睡着了一半,另一半大脑还在保持相对清醒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军舰鸟等需要长途飞行的鸟类甚至还能一边飞一边睡,醒着的半脑能够帮它们继续导航。
军舰鸟能边飞边睡 | 图源:Rattenborg, N., Voirin, B., Cruz, S. et al. (2016)
林子里的鸟也有类似的基本技能——站在树枝上睡而不跌落。这得益于它们自动锁般的爪子。当它们把身体压在双腿上时,腿部的肌腱弯曲,爪子就会随之收紧。爪子表面的粗糙皮肤也增大了摩擦。
握个爪吧 | 图源:scienceabc
有了这道保险,鹦鹉甚至能像蝙蝠一样倒挂着睡。还有人发现,有的鸟挂了,爪子还紧紧地挂在树上。
鹦鹉:挂了,但没挂,勿扰。| 图源:thepet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