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中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

疫情原因没有看《长津湖》,下部出了,跑来凑了个热闹。整体剧情不论,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起眼的镜头反而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在大概1小时20分钟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发生道具:外形像一个羊角,发出“嘟嘟嘟”的略显嘶哑的声音。这个东西特征不显眼,声音也缺乏辨识度,可能被观众忽视。不过这恰恰是本片服化道考证的一个亮点——羊角喇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装备差,缺乏生产能力,我军使用的基层通信手段复杂多样,混合使用小喇叭、小铜锣、信号枪等多种设备。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时候实现的指挥音声的统一,不过电影中给出的是一种“标准”的安排:连队设置一名司号员,用于和友邻连队联系;连队指挥员用哨子(在剧中是一个用弹壳制成的简易哨子)指挥下级,而到排一级则用小喇叭传信。

和军号以及哨子相比,小喇叭可能是国内观众最不熟悉的一种通信工具。这种羊角喇叭基本上可以视为一种简化性的军号,在电影中我只看到出现了一次。因为频率较低,传播距离相对较近,小喇叭通常用于班排通信。目前解放军中小喇叭的适用范围已经非常有限了。

500

小喇叭就是这个东西。在当今部队中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哨子因为声音尖利,传播距离更远,因此在连排级得以运用。在上下部电影中,均有主人公(7连长)用哨声指挥部队、传达信号的场景,哨子也成了作为主人公的7连连长胸前、口中标志性的一个道具。此外在《水门桥》中,连长还安排战士在夜间用哨声扰乱美军,干扰美军对主攻方向的判断。

在这个电影中,制作者很可能还希望用这支哨子表达更多的含义:连长在执行最终的、明知有去无回的任务之前,把哨子留给了自己的弟弟。最终整个7连只剩弟弟万里一个人带着这支哨子幸存,并以此为基础重建——制作者显然希望将这支哨子赋予部队灵魂一样的意义。后来查了下说这个哨子好像还是吴京自己要求做的,因为连长(千里)设定是渔民,渔民家里常用这种鱼鹰哨。感觉这个道具设定还有点意思。

500

在上部《长津湖》的宣传剧照中,连长的哨子曾反复出现;而在下部中,这个哨子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剧情推动道具。

比哨子更高一级便是军号。号声可以起到多种作用:为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和同级单位或上级进行交流。解放军早在初创时期就建立了司号制度。建国后,全军部队在连编设司号员,营编设司号班,团编设司号排,司号员成为我军基层部队传统的“八大员”之一,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司号员与司号装备编配体制和号谱体系。1962年6月,原总参谋部通信兵部重新编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号谱》。该版号谱分勤务号谱、名目号谱、战斗号谱、仪式号谱共四类109种,还附录了两类共8个练习曲谱。而在进入80年代后,由于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和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军号通信作用弱化,一度废除了连队司号员、司号班、排,甚至不再使用军号。但从2019年开始,解放军再次恢复了军号体系和专职司号员。

500

70年代前中期“步冲合一”时期的步兵连编制。司号员、理发员都属于当时解放军基层分队中具有特色的岗位。80年代后理发员、司号员、副指导员陆续被撤销,司务长由干部调整为士兵。

中国观众会熟悉国内军事片中标志性的冲锋号声,在不太理解志愿军号语的美军回忆里,则经常被描述为“凄厉而凌乱的号声和哨声”,在当时或后来不久的美军电影作品,如《绝不撤退》(1951)、《猪排山》(1959)中表现志愿军的号声和哨声也全都杂乱无章,简直像唢呐入门班在练声一样。美军士兵特别厌恶和恐惧这些声音,尤其是在夜间,因为这往往代表着志愿军发起大规模夜袭。这可能体现了美军官兵的心理状态,但并不反映现实。吹号吹哨当然不是乱吹,而是存在一套固定的号语,以及事先规定的哨语。不同的长短声音会代表不同的含义,用于下达不同的指示——进攻,撤退,不同威胁的警告等等。指挥员往往直接掌握或者密切控制这些通信工具,以便在战场态势发生迅速变化时尽快发出信号。剧中便有一个镜头:9连用军号吹响连续短声,给7连下达撤退命令,7连随即用哨子也吹响连续短声,转达命令到下级。7、9连用两声长声作为冲击发起信号,以连续短声作为退却信号,很好地表现了哨语的使用。

500

90年代解放军《步兵班排作战》中给出的班使用小喇叭传信的哨语样例。和号语不同,哨语没有固定的用法,而是在战前予以规定。

小喇叭-哨子-军号,频率逐渐升高,传声范围不断扩大,构成了当时部队基层分队声音通信的主要工具,通过不同的发声装置便能确定是哪一级在下达命令。而在更高的部队层级上,依靠声音传播的信号就不太给力了。可以看到片中的7连有一具电台,虽然当时的电台通常配置在团营级,但考虑到该连担负的任务,得到上级的电台加强也并不奇怪。7连长还有信号枪,不过在片中并没有把它当作通信工具使用,倒是美军一侧打出不少信号弹。此外常见于基层连队指挥和传信的信号旗,在片中倒也没有出镜。夜间可以通过发光信号(比如手电筒)传信。当然,连队一级还存在更基础而可靠的联系和传令方式,即“人肉传递”——连队往往设置1-2名通信员,也属“连队八大员”之列,往往在不宜使用声音、旗语和无线电通讯的时候使用,这在剧中也有表现。

相比之下,剧情中美军的通信工具就显得阔绰很多。剧情对美军基层分队的作战指挥没有什么可靠的描写,在通信工具上特别抢镜的是其中的SCR-536无线步谈机。作为“大哥大”的鼻祖、最早大规模投入运用的手持式对讲机,SCR-536重约2.5公斤,有效传信距离约1英里(1.8公里),已经在使用电子管,相比志愿军的装备简直有天壤之别。

500

使用SCR-536无线步谈机的美军士兵

不过在现实中,此类无线步谈机通常配属炮兵前观而非电影中的营连级指挥员,后者会更依赖于背负式的SCR-300或者后来的AN/PRC-10电台构成通信网络。

500

SCR-300-A步谈机运用一例

在嘈杂的战场上较大程度地依靠声学工具传信,当然并非最好的选择。不过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这套战场通信机制在解放军中实际运用到90年代,才随着新一代超短波电台(比如171电台和超短波对讲机)的普及而被废弃,小喇叭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哨子因为泛用性仍然被保留,军号则在被打入冷宫三十余年后起死回生,这也标志着解放军一系列旧革命传统在军改后新时期的回归。

500

长津湖战役以第31团级战斗队遭歼灭性打击、第1海军陆战师被迫突围、美国第十军从兴南撤退到38度线以南告终,这标志着美军灭亡朝鲜政权、将军队推进到鸭绿江-长白山的企图被彻底粉碎。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激战中,志愿军确实是以血肉之躯对抗用先进技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纵然由于诸多原因而付出了甚大的代价,也未能实现全胜,但一线志愿军指战员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是不容否定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