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美国空军为什么不喜欢A-10?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这期节目咱们来聊聊最近美国国会和空军关于美军老式飞机退役问题扯皮的故事。
12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美国空军2022财年飞机退役问题的决议,按照这个决议,美国空军将在这一年里退役160架各型老式飞机,但美军渴望已久的彻底摆脱麻烦的A-10“雷电”攻击机的提案再次被否决,美国国会的法案明确禁止美军退役这些飞机。
在这次的议案中,国会批准退役的飞机包括47架F-16、48架F-15、4架E-8“联合星”空中指挥机和20架RQ-4“全球鹰”电子情报搜集无人机,18架KC-135和14架KC-10加油机,此外还有13架C-130H“大力神”运输机。
稍后,国会又通过一项法案,禁止空军在没有替换飞机的情况下退役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这种飞机被要求必须继续服役,直到B-21战略轰炸机入役。
应该说从技术角度讲,国会的这个议案并不难理解,在这次批准退役的飞机当中,E-8“联合星”指挥机其实是冷战后期为了对付苏联坦克集群而设计的侦察、打击链条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使用机上的合成孔径雷达追踪敌方坦克群,然后召唤己方空中和地面打击火力,尤其是与陆军的M270火箭炮发射的末敏弹配合,实现迅速消灭敌方坦克集群的任务。
其实这是在冷战后期美军掌握技术优势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的一套作战体系,两次海湾战争和后来的反恐战争中,它也发挥了指挥协调美军空中和地面打击火力的任务。而到了今天,对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干扰已经成了各国的家常便饭,同时新一代的作战指挥体系也已经能够支持各种战场传感器对目标进行搜索和分配,没有必要再专门让一种大型飞机来执行这个任务。所以在美军更重视与“对等对手”进行对抗的今天,它自然也就要功成身退了。
至于RQ-4“全球鹰”,这次退役的是block 30型,也就是电子侦察型,该机在几次执行对伊朗空中侦察的任务中曾被击落或者遭到干扰被迫返航,显然这种不具备隐身能力的大型无人机在今天环境下生存能力也完全不够用了。那么现在美军RQ-180已经服役的之后,它自然也就要退了。
至于机体结构已经老旧到几乎无法保障飞行安全的老批次F-15、16和KC-135、KC-10、C-130H,那就更甭提了,在F-35、KC-46、C-130J等新飞机大量入役之后自然也要大量退役。
应该说这些项目并不稀奇,只是美军按照他们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更新机队的步骤。
值得一说的是A-10,这种丑怪的飞机一直是军迷们喜欢的玩意,那咱们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美国空军痛恨A-10,而美国国会如此重视它吧。
要说A-10就得先了解A-10诞生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军痛定思痛,发现当年对于未来战争的构想和现实差的实在有点大。
五六十年代美军开发新一代作战飞机的时候觉得,未来的战争,那就是核战争,所以所有的飞机都要能发射核武器——最后这种魔怔发展到,未来战争只发射核武器……
于是大家就看到了B-58直接连核弹带一截机身丢下去的奇葩,而越南战争初期开发的F-105“雷公”,也差不多是基于投掷核武器而设计的,在只携带一枚小型核弹的情况下, 该机完全可以超音速低空突防,但是到了越南,当它挂上一大堆常规炸弹飞出去,就直接谈不上什么超音速了,甚至连米格-17、歼-5这样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都能欺负他。
相反的,在越南,美军发现,自己手头最实用的专业对地攻击机反而是道格拉斯A-1“天袭者”,这种活塞螺旋桨动力的老飞机本来是二战期间设计的,但是阴差阳错1945年3月才首飞,正好错过二战的所有战斗行动。没想到20多年后居然又成了美军的重要机型。
这种老飞机坚固、皮实,载弹量也大。不过说起来,比它年轻一些的A-4“天鹰”同样坚固皮实,而且速度更快,而A-6“入侵者”不仅载弹量更大,而且航程也更远,还有先进的电子设备,为什么却不如A-1呢?
其实也很简单,A-1承担的任务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相信一说起这个任务,大家肯定都以为就和电影里演的那样,地面上有个引导员,拿着步话机喊,坐标多少多少,我发射一个紫色烟幕弹,你就往那儿炸!然后攻击机就来咣当一下扔个大炸弹,把敌人炸上天了。
但是其实呢,这个工作要复杂的多,它需要一种能够长时间在战场上空盘旋的飞机,它能够携带多种类型的大量弹药,可以重复多次按照地面部队的要求进行对地攻击。
同时呢, 这种飞机上的飞行员自己也要观察地面,判断地面的战场环境,与地面的引导员进行交流,也就是说,近距离支援的飞机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按照地面部队要求去充当打击火力,它也会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的眼线。
这一套其实在二战的时候就出现了,《虎口脱险》里面,德军地面装甲车和空中侦察机直接联络,配合追踪英国人的那一幕,其实就是德军装甲部队开创的闪击战战术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为如此,越南战争期间,除了A-1之外,还有一些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大的飞机,也成为了美军地面作战时经常依赖的近距离支援飞机,比如A-37“蜻蜓”、OV-10“野马”等,这些飞机往往有一个巨大的水泡型座舱,能够乘坐两名飞行员,除了驾驶员,还有一名观察员可以专职观察地面情况,不仅能够自己去进行攻击,也能引导地面炮兵火力。这就是在任务上相比A-1更倾向于侦察任务了。
当然,从二战时代开始,对地攻击飞机就另有一套与地面部队配合没有那么紧密的战术,这个是苏联伊尔-2强击机经常用的战术,基本上就是让飞行员按照事先规划的任务区域分块过去,自己看地面上的情况,搜索发现敌方坦克部队,然后视情况进行打击,这个过程中只通过无线电通信和空地联络标志等手段,识别一下地面上目标的敌我性质而已。大家看俄罗斯每年举办的“航空飞镖”比赛,里面的科目就包括要求飞行员用肉眼搜索识别地面目标并进行攻击的项目,这就是这一套战法的延续。
那么越战之后,美军在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战”概念,决心充分发挥自己的空中优势,把欧洲平原变成苏联坦克集群的坟场。
那么A-10的任务也是上面说到的这两个都有,在第一种任务中,它要携带多种多样的小型空地弹药,可以长时间在空中盘旋,按照地面部队指示,对地面目标进行反复的打击。
这也是到今天美军最常用的战法,A-10的那门招牌性的30毫米7管转膛机关炮也正是在这样的任务中最为出名,它每次开炮都会发出低沉的嗡鸣声,于是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好处,那就是对于目睹其猛烈射击的地面部队来说,有很强的士气加成作用。以至于美军给这种机关炮的声音还创造了一个拟声词“Brrrt”,这种效果有多好呢?美国空军的其他装备了20毫米机关炮的战斗机,也经常被要求用机关炮扫射地面目标,甚至于四等人的F-35B,都还保留了用保型吊舱携带25毫米转膛机炮的能力。甚至苏联也参考这一点,为他们的主力强击机米格-27安装了一门30毫米6管转膛炮,也可以BRRRRT了。
但其实这门30毫米机关炮,即使是使用贫铀穿甲弹,实际上反坦克效率也不高,通常只能用来对付除了坦克之外的地面车辆,所谓这个机关炮很厉害的说法,其实也就是个神话。某种意义上来说,机关炮神话反而是在治安战时代被强化的,因为它可以鼓舞地面部队士气之外,威力相对小反而也是优势,可以减少对平民目标的附带伤害。
在这样的任务里,A-10的主要武器其实是炸弹和火箭弹,顺便说一下,火箭弹可不是只有咱家空军喜欢,其实全世界空军都喜欢火箭弹。大口径火箭可以在技艺高超的飞行员操控下精确直射各种固定目标,小口径火箭则可以在分散到敌人头顶上撒下一大片钢雨,可以说是万能武器。
那对于A-10来说,第二种任务其实在冷战时期更重要,那就是自己去搜索攻击敌人的坦克。这时候就要靠飞机上携带的“小牛”空地导弹上面导引头充当临时的光学吊舱了。当然了这一点苏军的主力强击机米格-27也一样,早期米格-27在机头安装了昂贵的光电探测系统,但后来为了降低造价,改为主要依靠Kh-29T空地导弹的导引头。反正在那个时代,光电系统在弹药打完以后也就没啥意义了是吧。
A-10直到后来进行的改装中,才获得了挂载现代化的光电吊舱,使用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不过到了今天,由于各种防区外攻击武器的出现,A-10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效能已经不如各种多用途战斗机了。
至于A-10吹捧者经常挂在口头的高生存能力呢……其实吧,也没那么神奇,A-10确实结实,但是在导弹时代,它也没那么无敌。A-10的防护设计主要是为了在对准目标进行攻击的这段时间内,尽可能不让飞机高炮和机枪给打下来,当然了对于战斗部重量很轻的SA-7这类的早期肩扛式导弹,它也有底气不被一发入魂。当然A-10还是很怕导弹的,在进行扫射或者投弹的时候往往会在直飞阶段疯狂发射红外诱饵弹,就是为了防止被肩扛导弹攻击。
毕竟A-10设计的那个年代是冷战高潮,这玩意本身就是一种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出击的飞机,它的生存哲学和当代飞机其实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其实放到今天的话,A-10面对一些新型武器也是很脆弱的,比如位于上海的航天科技集团某院研制的飞鹰-6导弹,外媒误传就是"飞弩-6",它采用含能破片设计,高温弹片可以直接引燃机内燃油,虽然战斗部重量很轻,但杀伤效果十分可怕,俄罗斯的苏-25这种和A-10采用类似的装甲保护设计的强击机,在中东战场上也出现过被这种导弹一击毙命的可怕场景。而因为战斗部重量可以做的很轻,所以这种导弹的射高、射程、机动性能都已经超过了一般的肩扛式防空导弹,可以说如果美国的对手手里有足够的飞鹰-6,或者更加先进的飞鹰-16导弹,那么A-10的生存性神话可能早就可以破功了。
除了装甲,A-10生存性的另一个保障是80年代被吹的神乎其神的超低空飞行,在当年,雷达的下视下射能力还是一个难题,在一两百米高度飞行的目标很难被雷达从地面杂波中识别出来。但是随着技术发展,今天的雷达对低空目标识别效果早就今非昔比,A-10说到底仍然不能像直升机那样做到树梢高度飞行,所以实际上已经很容易被高性能的预警机发现,敌方战斗机可以轻易用下视下射模式从视距外发起攻击,而AIM-120、R-77、PL-12这类空空导弹的战斗部重量都有好几十公斤,那可不是A-10能硬扛一下的。
所以呢,在今天的环境下,A-10其实很难生存,之前列车长有一次在美国论坛上看到老美讨论A-10的价值问题的时候,就有红脖子大吹法螺,说A-10如何在演习场上10米超低空突防,F-22都看不到云云。但是随即就有美国空军飞行员揭穿,说在近年来的“红旗”演习中,A-10几乎没有一次成功突破F-15的鹰墙……至于什么在陆地上空能飞10米超低空而不一头撞死,他倒是很有兴趣到底哪个飞行员能做到如此的神迹,一定要拉出来认识一下。
其实红脖子吹A-10的10米超低空,就和我们国内网站上有人编造什么朱日和演习的时候战士抱着手榴弹钻车底一样,都是属于以讹传讹的神话罢了。
那么今天国会为什么不让A-10退役呢?这也很简单,得追溯到美国空军的历史,当年美国空军从美国陆军航空队改为空军的时候。美国陆军就希望能保留自己的固定翼支援飞机,但空军就不干。最后双方几经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就是,空军一定要为陆军专门保留一种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的飞机,而陆军不装备固定翼飞机。
事实证明,美国的这种老传统往往在技术条件发展之后就成为束缚其发展的枷锁。
如今,美国空军飞行员严重不足,而技术发展也已经到了不必再专门保留一种不能空战,只能专心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飞机的程度,但是老规矩还在,这事儿就很难搞了。
美国空军近年来已经逐步将A-10战斗机基本上扫地出门,冷战高峰时美军总共装备了700多架A-10,到了今天只剩下最后160架,这些飞机在2019年更换了机翼,理论上可以再服役10-15年,如果不是因为国会的规定,美国空军就想着能把这批飞行员从这种过时的破飞机上拉下来,全换成F-35那不香吗?
但国会老爷就说了,当年你自己说的嘛,一定要保留对地支援飞机的嘛……
美国空军思来想去,于是就把这些飞机全部集中到了全世界最后一个还在大量装备和A-10设计的年代差不多水平武器的对手门口——韩国乌山空军基地,不用说嘛,那是准备用来BRRRT朝鲜坦克集群的。
但是现在朝鲜嘛,大家也都知道,对它老大哥家里的各种武器那是有样学样啊,哪一天它要是造出了类似飞鹰-16的导弹,相信也不奇怪,这种情况下,A-10最后这一块的天空,其实也在迅速缩小了。
其实美国陆军虽然按照协议不能拥有自己的固定翼飞机,但这年头,阿帕奇直升机都已经发展到E型了,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打击地面目标能力也一点不差,A-10早就没有什么不可替换的价值了。
但是近距离空地支援任务,尤其是那种需要侦察和打击能力相结合的任务,那还是有需求的,美国空军之前也一度想要搞一种轻型涡轮螺旋桨的攻击机来名义上满足当年的承诺,但是最后随着这个项目的主要推动者,共和党大佬麦凯恩驾鹤归西,这占用飞行员而在正规战场上比A-10更没用的劳什子玩意也就一起被美国空军扫地出门了。
空军真心不愿意再来搞近距离空中支援,那陆军就只好自己想办法了咯,况且无人机没有飞行员,是不是不就算固定翼飞机呢?这事儿好像也是个可以钻的法律空子嘛。
于是从前几年的MQ-1C“灰鹰”无人机开始,美国陆军就开始寻找适合自己要求的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其实这玩意就是取代空军的专业固定翼近距离支援机的最佳答案。
正好在国会否决A-10退役的当天,12月8日,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的新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进行了首飞,这种飞机被叫做“莫哈维”。
莫哈维无人机的控制系统基本沿用MQ-9“死神”和MQ-1“捕食者”,具备卫星通信和地面直接遥控能力,但是飞机总体设计上还是考虑了陆军的特殊要求。
首先,它采用了更多的增升设计,并且拥有45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和十分粗壮的起落架,能够在不到200米长的土跑道上起飞。同时它的发动机是省油的450马力柴油发动机,留空时间可达25小时,有足够的留空时间,武器方面,它有6个挂架,最多能携带16枚“地狱火”空地导弹,总体来说还是一种很强悍的小飞机。
其实想想看,“莫哈维”的设计和国内一些院所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无人机都有相似之处,柴油发动机,短距起降、携带大量武器,这些在中国不同型号的无人机上都有展示嘛,只是没有结合到一起,用来满足陆军近距离支援的要求嘛。
那看到这儿很多人肯定开始要说,摸着鹰酱过河了……唉,这次大概咱们还真不用摸,因为啊,对于今天的解放军来说,“莫哈维”这样的无人机,实在是有点低级……具备隐身能力,可以携带重型弹药的无人攻击机和大量可以从火箭炮发射的巡飞弹,难道不比这玩意儿香吗?其实从“莫哈维”的设计看得出,这玩意依然是治安战的余韵,在今天的高强度对抗战场上这玩意生存力实在可疑啊,所以呢,这个“莫哈维”啊,作为一种美国武器,它居然一出生就已经过时了,这可能才是它最有趣的地方了吧?
好了,本期节目咱们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周五的“席加一”节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