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年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简况大致是这样
【本文来自《我们那代人,困难会在政府和单位得到解决,现在的年轻人是既满足又无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那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简况大致是:
1、家庭经济收入:普遍是31---36元,
2、家庭人口:4---6人居多
3、工作,大多是男人工作,女人持家、带孩子
4、瞻养父母:那时候的老人基本没养老金,都需孩子们瞻养,一般是一个孩子出三、五元。
5、孩子读书:2.5~3.8元学期,含代管费(书费)
6、房租:租金1~3.5元左右,都是是老房子和简易房,没有套房,大都是40~80平方左右,二个房间,父母、孩子各一个,若有男女孩子,就纸板、木板什么的隔一下,4~5个平方,普遍很小,没有卫生间,习惯使用马桶、痰盂。
7、票证当家:什么都计划供应,记得有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煤球票、柴票、豆制品票、水产票、煤油票、黄白酒有时有酒票,有时开放,等等,腌菜期还有菜票,7~8毛钱可整一小缸,够吃冬春,每月买全票证供应物资约6元左右,这是生活的底线。
8、物价:计划供应,物价很少变动。豆腐3分/块,下面按市斤:白菜0.5~1分,猪肉7毛上下、胖头鲢鱼27分,菜油78分,早米13.8分,晚米14.2分,煤饼记得2分,鸡1.2元左右,酱油12~20分,白布约22分/市尺,各色花布3~4毛,卡其布6~8毛,的确良都在1元多,当时有句话“穿的的确良,宁可米不量”,棉花6毛左右,煤油27分。自来水1分二担,电费可能2毛左右,不太清楚了。
鞋子一般自己做,球鞋3~5元,皮鞋基本没人穿得起。
当时基本是绿色蔬菜,当然偶尔也有农药污染,但农药贵,用得不多,绝大多数是绿色蔬菜。猪、鸡鸭都养一年以上,没有添加剂(品种与技术都原始),这样的肉食现在可能百元也买不到,
9、结婚:自行车、缝纫机、上海版手表,大都120上下,电子管五灯收音机110左右,这些是当时的高档消费,一般条件较好的家庭在结婚时买全。
婚房装修大都就是用石灰,或者白纸帖墙,高档些用石膏油漆。很少用木板,平整地面用水泥,还没有木板、花岗岩地面的概念。
10、生活费:普通家庭的人均生活费6~8元,8元比较好了。10元是非常好了。那时没有的什么可消费,看场电影就8分,没有什么景区的概念、更无门票之说。交通不便,除大城市,鲜有公交车。出远门就坐绿皮车,当时没有旅游概念。
11、养孩子:没有的富养、穷养之说,盛行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缝缝补补是阿四。这是穿着。城市普遍读到初中工作,高中较少,大学凤毛鳞角。读大学是国家出钱,并负责生活。
12、当时女性工作意愿不高,普遍家务,所以当时有嫁丈夫吃饭之说。我父亲是普壮工,才28元,家里不够吃,母亲才出去工作,二人60多元,当时的生活条件是不错。
当时照看孩子:邻里大妈老人、居委会、所在工厂,都不用钱,幼儿园要点钱。幼儿园很少,也很少有人去托放。
13、医药费:公办、国营企业全报,并附带家属孩子报销70%;集体企业大约报销7折。
14、压力与焦虑:当时的育儿之家,最担忧的是计划粮不够吃,特别是男孩多。黑市米是二毛多一斤,压力不小。那时的人都特别能吃。现在的人二十斤米能过一月,当时男孩长身体阶段普遍要30斤,甚至更多。有句话,儿子上腰,吃饭讨饶。
15、衣服穿着:大多买布自己做,也有缝纫店去做,大约1元多一件。当时没有时装、时尚观念,都是绿、灰、兰的一统天下。姑娘穿花衣的不多,她们外出都穿得比较严实,没有今天的短打、透明、穿拖鞋之类。
16、已淘汰的事:女生:当时毛衣都是自己织,负责一个家庭的毛衣是很费时的,最多穿3~4年,撤掉重织。制衣,搓板洗衣、河中汰衣,生炉子,男生:买煤饼、买柴、自己打制家俱,挑井水、自来水,学会电工、五金、木工、油漆、泥工
17、一周休息一天,没有五一、国庆长假,很多人自动做无报酬的“加班”,但企业很少要求加班。大多是自己找事,是为做好工作,那时的人比现在单纯得多,虽也有利己主义,但这样的人不多,常常被孤立。
18、促动人的思想观念、社会观念变化最大的是“文革”。
19、从读书无用,到读书改变命运,是文革后高考的出现。
20、下海创业,最早出现于社会无业者群体,他们中许多人的身份也许不那么光彩,但确实是中国开放后创业者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