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晴,邂逅唐诗里的新疆冬景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李白
明月出天山
作为家喻户晓的大红人,李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更是一种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永远留在苍茫茫的天地间。我想新疆人爱李白爱得更深沉,因为歪打正着的《关山月》。

绵延的天山山脉像一本书的书脊,一打开就把新疆分成南疆和北疆两部分;北疆的秀丽和南疆的雄奇也因为这道脊梁而一目了然。
作为疆内人,大家更熟悉的天山昵称应该是“南山”。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天热了,走!南山避暑去,大瀑布等着你;下雪了,走!南山滑雪去,丝绸之路滑雪场约起;不管春夏秋冬,走,南山徒步去,松林、牧场、野花、牛羊……南山似乎满足了新疆人关于生活的所有渴望!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不,这些总还欠点味道,加上诗仙留给我们的财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切就恰到好处。我们为什么自豪,因为我们有李白的诗。我们也有李白,不信?人民公园逛逛去,李白和月亮齐活。

▲图片来源:《明月出天山》 韩栓柱摄
如此深沉的情感寄托,再也没人去“斤斤计较”诗句的原指。“明月出天山”中的“天山”,其实是祁连山(此处祁连山该委屈哭了)。

据史学界的研究,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唐朝安西都护府地界),即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5岁才随家人回到四川江油。
所以你看李白浪迹天涯的轨迹,那条从托克马克划到四川的优美曲线,“明月出天山”,没毛病!

祁连山“不哭”。“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兰新高铁连着山月和你我。
正是天山雪下时
2021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常都早一些,国庆长假还未结束,乌鲁木齐就迎来了第一场雪,真正的大雪也不远了。暖气,也让雪下得底气十足。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发了天山的动态,朋友圈不由热闹起来。

河北人民在张家口迎来银装素裹;陕西人民提前穿上棉袄;河南人民惊叹洛阳白云山雪落……新疆人民说:当雪花邂逅大地,冬天的冷才有意义。他们已经蹲在屋里细数滑雪装备……

▲图片来源:赵林灵摄
没成想,古人的“朋友圈”也有一波波“推送”袭来。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初唐卢照邻怕不是与庄子神游,深得“庄周梦蝶”之道。

▲图片来源:《天山六月雪》 晏先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资深驴友岑参正在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具体情形大家太熟悉了。

上半场结束,还有下半场——“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北庭歌送,这一次是萧治,“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大自然一直都是那么慷慨呀!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盛唐李白继续豪情万丈,初雪还没赏够,就直奔冬天的尾巴了(五月雪没见过,真真切切拥抱过乌市四月雪)。
看,太白先生,新疆的冬天一年中占半载,不足为奇。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只是楼兰,早已成为了传说。

▲图片来源:李真容摄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中唐李益提醒大家,雪后路滑,小心慢行!
红旗直上天山雪
随王朝兴盛而来的是巩固疆域的征战。天山雪随性飘洒,“古来征战地”的“冷”愈加突显。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笔下字字生寒。
即使是在今天,如果你胆敢大冬天在开阔的室外行走超过1小时,变成冻菜心也是毫无疑问的。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所以,诗仙也不禁发出长长地感慨:“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与将士们一起瑟瑟发抖的诗人们一定想不到,今天的边疆冬天里的暖(暖气)被秦岭淮河以南的人民实名羡慕已久。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抛开室内暖气不说,公交车上的暖气、露天的烤肉,都让在室外活动的人心生安稳,肆无忌惮。

▲图片来源:王桂品摄
这么一说,我又开始想念大新疆“温暖”的冬天了。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迹忆新疆、疆来电台
版 主:爱特肯、米合热阿依
作 者:王桂品
校 对:穆耶塞尔·迪力木拉提
主 播:王行言
排 版:图热古丽
图片来源:韩栓柱、晏先、爱特肯、王桂品、赵林灵、李真容拍摄及网络



我从新疆来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