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土耳其人口互换:50万换150万,构筑单一民族国家体系
作者 秦汉号
土耳其在1923年同希腊签订了《希交换居民专约和议定书》,拿150万人同希腊换了50万人,这是为什么?
人口交换背景:
随着拜占庭帝国的消亡,希腊半岛也被纳入了奥斯曼帝国版图,希腊开始了350年左右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政权,对信仰东正教的希腊人千方百计地打压,毕竟伊斯兰教是奥斯曼的国教,东正教就是“异教分子”。希腊既然已经被纳入了奥斯曼版图,就应该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对于狂热信仰东正教的希腊人,奥斯曼帝国,在经济上:使用了重税政策,农民要缴纳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不等的农业税,商人要缴纳两倍于穆斯林的进出口税,除此之外所有的非穆斯林臣民都需要缴纳人口税;在军事上:在东正教的家庭中每出生5个男孩或者每户中需要交出一个男孩给到奥斯曼政府,他们将会被送到首都君士坦丁堡参加军事训练,并被培养成穆斯林。
种种压迫加剧了希腊人同奥斯曼的对立仇恨情绪,300多年的统治并没有同化融合希腊人,反抗一直在酝酿,因为希腊人对东正教太狂热了。关于希腊宗教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是希腊人就一定是东正教徒”,正是因为希腊在历史的根源上已经与东正教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奥斯曼的打压根本磨灭不掉希腊人内心对东正教的信仰。
原本包括小亚细亚半岛在内的爱琴海沿岸都是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到来,无疑是压缩了希腊人的生存空间,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夹杂在一起,让希腊人对奥斯曼土耳其一直不感冒。

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国内各民族受近代民族解放思潮的影响下,逐渐拿起武器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压迫,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正式爆发,起义首先在奥斯曼统治薄弱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进行,1822年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政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奥斯曼帝国很虚弱,但是新生的希腊更弱小,面对奥斯曼大军反击节节败退,奈何英、俄两国一个世界霸主、一个欧洲警察根本不愿意看到奥斯曼帝国安生,奥斯曼不得已在1830年接受了英法俄三国的《伦敦议定书》承认了希腊的独立。
独立后的希腊与奥斯曼仍然仇深似海,因为希腊的目标是恢复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的昔日旧土。时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来临,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错了队,战后只得接受协约国的宰割,同协约国在1920年8月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这也是促成希、土进行人口交换的重要因素。

根据《色佛尔条约》,希腊从保加利亚手里获得了西色雷斯、从土耳其手里获得了东色雷斯、爱琴海大部分岛屿、以及小亚细亚半岛杀昂的伊兹密尔地区的5年管理权,土耳其被宰割之后仅剩安纳托利亚中部以及伊斯坦布尔周围的一小块土地,希腊的“泛希腊主义”的美梦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趁你病要你命,希腊趁机组织大军讨伐土耳其,进军伊兹密尔,挑起了“第二次希土战争”,结果希腊先胜后败,连希腊军队总司令都被俘虏了,伊兹密尔也被土军收复,希腊无力再战,双方只得坐下来谈判。
协约国与凯末尔政府重新签订了条约,即《洛桑条约》,而希腊则单独与土耳其签订了《希土间交换居民专约和议定书》,因为土耳其军队收复了伊兹密尔等领土后,许多希腊族人选择了跟随希腊军队一同撤退,然而还有大量的希腊族人没有撤离的,土耳其军队对这些人展开了报复,大量希腊人在伊兹密尔最后的战斗中,被赶入了大海中淹死,显然这些希腊人跟土耳其人绝对不能共同生存了。

人口交换条约内容:
1923年1月30日,希腊与土耳其签署了《希土间交换居民专约和议定书》,对人口的交换以及财产转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1、人口交换标准:
我们都知道印巴分治的标准,是看宗教不看民族的划分标准,其实希腊和土耳其这次的人口交换也是如此。
希、土两国双方判定交换的标准同样是宗教,即只要信仰东正教就是“希腊人”,只要信仰伊斯兰教就是“土耳其人”,就得交换。这导致一个问题说着希腊语的穆斯林被当作土耳其人遣返土耳其,说着土耳其语的东正教徒被当成希腊人遣返到希腊,这些人都变成了“双重异乡人”,来到自己原本的故乡却成了“外国人”。
根据条约第一条规定,这些自1923年5月1日起被交换的居民,没有得到希、土两国政府的授权,不得重新返回希腊或者土耳其。
2、免于交换的人口:
根据条约第二条规定,这些人将免于交换,即:
1918年10月30日前,已经定居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人和定居在西色雷斯的居住的穆斯林居民将免于交换。
在随后的《洛桑条约》中,又规定伊姆罗兹岛和特内多斯岛两个岛屿上的东正教居民也将免于交换。
自1923年两国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在伊斯坦布尔地区还剩10万人左右的东正教徒,在西色雷斯剩10万人的穆斯林。
而塞浦路斯岛由于还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导致两国没有对塞浦路斯岛进行归属划分,也就导致了两国因塞浦路斯岛多次走到战争边缘,以及一岛四区的命运。

3、财产问题:
按照条约规定,将要迁移的居民“动产”,居民可自由拿走,无需付税,而留下来的不动产,则由成立专门的混合委员会进行清算。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仅允许带走随身衣物,其他财产都被剥夺了。
对于拿不走的不动产,委员会清算后给出先前的拥有者一个报价,按照报价单给予相应金额的补偿。这些补偿金额将算到从清算国到居民接收国政府的债务里。移民到接收国后,该国政府应给予该居民之前遗留的不动产同等价值和质量的财产。
根据两国达成的人口交换条约,150万名信仰东正教的居民迁往了希腊国,50万名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迁到了土耳其,从而完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人口大交换。而这次的人口交换,对两国的双边关系、地区格局、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持续至今的影响:
1、对希腊的影响:
希腊从1922年的约450万居民,一下子迁入了150万,相当于原来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于希腊来说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为希腊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以及更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迁入的居民多是工商业者,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希腊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不利的则是,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的人口,短时间内成为希腊政府的一个负担。为了安置这些移民,由于迁出仅有50万人,这些人留下的财产不足以安置新移民,政府不得不实施紧急安置计划,在北部新建了1000多个村庄用以安置移民。庞大的财政压力,让希腊政府不得不向求助贷款,也阻碍了希腊经济的发展。
庞大的移民也给希腊的政治上带来了巨大影响,尽管希腊为安置移民煞费苦心,但由于新建村庄经济发展跟不上,沦为了“难民”,而且常被冠以“土耳其种子”称呼。新移民与城市阶层的矛盾越来越大,以至于在这些“难民”普遍支持左派政党,凸显了他们在希腊政治中的重要角色。
2、对土耳其的影响:
土耳其直接丧失了150万人,这对土耳其的打击是巨大的,由于迁移路上的死亡以及强迫迁移,土耳其曾预估大损失了200万非穆斯林人口,这意味着1923年以前土耳其的非穆斯林人口从20%直接降低到了2.5%。虽然这有利于土耳其构建单一民族国家,但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耳其国内的民族矛盾,东部的库尔德人依然谋求独立。

而人口的丧失,使得土耳其的国内出现了大量田地荒芜,房屋废弃,对其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土耳其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第二次希土战争、协约国干涉等国内早已民生凋敝,流民众多,150万东正教徒遗留的不动产,早已被无家可归的土耳其人占据,导致新移入的伊斯兰教徒,无财产可补偿,又是一场大灾难。
迁出的非穆斯林多是工商业阶层,他们的离开在经济上,使得该地区经济陷入崩溃,土耳其政府恢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在政治上,精英阶层的离开,使得土耳其的政府机关陷入瘫痪,甚至让世袭制重新出现在土耳其社会,影响深远。好在迁回的人口多是农民,短时间内就能开荒种地自食其力,这点没有让土耳其太过操心。
与希腊一样,迁入土耳其的居民同样受到排挤,被污蔑为“异教徒”。
3、对地区及国际的影响
此次的人口交换,对构建希腊、土耳其两个单一民族国家有积极作用,缓和了两国关系。但是人口交换完成之后,两国对境内残存的“异教徒”继续排挤和驱赶,凯末尔政府继续驱赶“信仰东正教的希腊人”,希腊也在西色雷斯向境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施压。
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相互杂居,这种粗暴的人口交换模式,体现了巴尔干地区的地缘格局。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在原本的土地上新生了几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想建立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希、土两国的人口交换,解决了两国的民族构成问题,因而纷纷相仿,粗暴地驱离异族居民,改变国家人口民族构成。
这种交换,虽然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国家的人口构成,但是对被迁移的个人而言是无比痛苦的。一个移入希腊的居民说:“在特拉比松,我们曾像国王一样生活,在希腊?他们对待我们像对土耳其人,穆斯林人。”
此次人口交换对于希腊、土耳其构筑单一民族国家体系是有利的。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凯末尔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和一个一体化的民族国家,以取代奥斯曼帝国时代的社会秩序。而与希腊互换人口以后,土耳其总人口中的穆斯林比例确实显著提高了,即从80%增至97.5%。但相同的伊斯兰教信仰并不能掩盖土耳其存在不同民族的基本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