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知识无用论

“知识无用论”不是什么新的说法。有一段时间这个说法被批判,有一段时间这个说法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在知识被垄断的时代,知识是特权的象征,掌握知识就意味握有一张通向新世界的门票/船票。

奴隶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文字,可以设计得很复杂,让人不容易看懂,就是为了方便垄断知识,因为知识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

农业时代,中国的平民有了学习的可能,也有通过科举做官的可能,但那时知识太小了,科举用的四书五经才二十多万字。

工业时代,为了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由国家出面普及教育,以方便工人具备操作复杂系统的能力。

信息时代,网络大大方便了知识共享,知识变得很廉价,对不对自己可以度娘去。

一方面人的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一方面教育内容不断提前,以前大学才学的微积分开始在中学提前教授了。

即使这样,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博士生在毕业后需要花十多年的时间才能掌握本行业的前沿知识,那时已经四十岁了。如果六十退休,只有二十年时间。

未来,培养人才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为了快速出人才,必须细分学科。

但是由于网络的连通效应,人面临的挑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和才能,甚至掌握了所有的知识都显得捉襟见肘,因为问题太庞大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人们发现认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学校还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学校擅长传授知识。

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框架比知识更有价值,高层人掌握框架,底层人掌握知识。

上学时,老师反复教导我们不要死记硬背了:你只需要知道出了问题到哪里去翻书寻找解决方案就够了。

死记硬背适合知识稀缺时代,在那个知识稀缺的时代,不仅是因为知识少,而且也是因为查询知识的成本很高,所以人类才把知识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而在信息时代,你没有必要在脑子里装满所有的知识,你只需要装有关知识的索引(框架),然后按图索骥。

但是职场并没有发生改变,面试时考的问题要求你能记住很多东西,即使这些东西你工作中并不需要。

所以那种“面试造航母,工作拧螺丝”的面试多是校招,HR并不知道你有什么能力,所以需要通过这个筛选人才。你记得牢说明你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很适合当螺丝钉。

真正的高层次人才其实不需要考这些业务知识的,你见过哪个公司招总经理时要考技术知识的?

可怜的校招生不得不浪费大量时间用于死记硬背,而没有时间从事真正有利于提高自身水平的学习和实践。

框架是一种索引,也是一种抽象,掌握框架意味着认识能力达到一个层次。

JAVA发明者觉得C++太难学了,所以发明了JAVA,JAVA没有指针,所以学习难度比C++低很多,因此普及率远高于C++,使用的人多了,就会有人发明各种各样的框架,而学习框架的难度堪比学习编程语言。

你会JAVA编程也就是解决C/C++能解决的一般问题,但是掌握了相关框架,就能解决诸如WEB等C/C++不擅长解决的问题。

孙悟空在菩提那里只学了一个晚上,剩下的都是自己修炼和感悟的。

菩提没有教他棍棒之术,也没有教医术,但他无师自通地耍了棍子,治了国王的病。

表面教了他七十二变、筋斗云,这些只是逃命的技术,不是真功夫。

就象旧社会的小混混,会七十多种下三滥的坑人技术,打不过会随手扬一把石灰撒腿就跑。

真正教他的是“上品天仙诀”,掌握这个以后,就一通百通。掌握这个就能力大无穷。

没有这个,就是会七十二变,也不能耍一万三千斤的棒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