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看到的很多所谓艺术电影,不过是惺惺作态罢了

【本文来自《文艺片,拿奖再多也没人看?| 猛侃专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善言无瑕
  • 文艺片和商业片外表看似相同,其实内里完全不同,因此观众群体重合度不高。就像网络爽文和发在纯文学刊物的小说的区别一样。

    《尤利西斯》、《城堡》、《追忆似水年华》现在依然小众。但是它们定义了现代小说的写法,现在很多爽文都会用到意识流,虽然未必是从《追忆似水年华》那里学的,但是源头依然是普鲁斯特。

    王家卫赔钱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很多人看不懂也要说自己看过重庆森林,他不时尚,但他定义了时尚。

    戴锦华教授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六七十年代的观众是弥足珍贵的,那些观众知道自己不光是花钱买乐的,而是去学习的、去跟艺术相遇的,跟进入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是一样的状态和心情。另外,那个时候人们相信电影,相信电影不光是艺术,也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未来。”

    看不懂,那是因为你差,而不是电影差,电影史上写满这些伟大的名字,而不是那些金灿灿票房。

我觉得您没有分清艺术的界限。现实的升华与无病呻吟,是两码事。法国的新浪潮、意大利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包括新中国的某某代,都是电影史的丰碑,哪一个是脱离现实的?没有基础,就没办法高屋建瓴。

我现在看到的很多所谓艺术电影不过是惺惺作态罢了。电影是工业,注定是迎合大众的。我不否认观影与看诗歌一样需要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电影诞生的很晚,所以当初有很多容许实验的阶段。

当初法国电影手册派的戈达尔的剪辑技巧,从我家到你家不需要拍摄路上开车的过程就跳切了,那时是创举,今天我们习以为常,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今天看戈达尔摸不着头脑,不明厉害在哪里的原因。

但实验阶段已经过去,今天电影工业已经非常成熟,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条工业线生存的条件。文学和美术,常常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一部现代的电影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这其中的成本简单换算就可以清楚。面对现实。

艺术可以有,欣赏能力有高低,如果接受不了,就寄期望于其他艺术形式吧。因为现代电影的艺术,可能还有很多人瞧不明白。就比如《亮剑》,我不停的拍案叫绝,但在沉浸于所谓艺术的人眼中,这根本不搭边。最后,我爱杜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