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乡族,从哪里来?
东乡族和回族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他们的族源和历史发展却大相径庭。那么东乡族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本期视频我们去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因居住在河州东乡地区而得名。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东乡族人口62万人,如今肯定超过这一数字。
新中国成立前并不被承认是单一的少数民族,往往称之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这是因为,东乡族在生活习俗方面,与西北的回族十分相似,历史文献上也常把它归诸于“回回”民族之内。由于东乡族在语言方面基本上同蒙古语相似,也有被称为“东乡土人”或“东乡蒙古人”的。
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缺乏直接的、完整的文献记录,只有零星史料和片段传说,就连东乡族世世代代居住的河州州志上,也没有单独记载,说法很不一致。主要有回回色目人说、蒙古人、多民族融合说和撒尔塔人为主说。
回回色目人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东乡族的祖先是中亚西亚的色目人,他们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军队回返时来到今东乡地区定居下来,并融合了当地的汉、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东乡族。
蒙古族说
源于蒙古人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东乡族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驻河州一带的蒙古军的后裔,逐渐由“兵”变为“民”的。传说成吉思汗时期,有许多蒙古军驻守在河州一带,以后大部分调走,但仍有小部分继续留驻在东乡地区。后来伊斯兰教自西北传入,经青海、循化到达河州一带,当地很多蒙古人也都改信了伊斯兰教,发展而为东乡族。另一说,东乡族是元代窝阔台汗国的一部分蒙古人的后裔。这部分蒙古人当时因受到周围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影响,大多改信了伊斯兰教,从而与原信佛教的蒙古族发生了冲突,后迁徙到东乡地区。
多民族融合说
多民族融合说认为,东乡族是以东乡地区的回族为主,融合了当地的蒙古族、汉族和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根据传说和史料,一般认为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
撒尔塔人为主说
这一观点目前较为盛行,主要由东乡族学者提出,他们将东乡族的自称Sangta与历史记载中的撒尔塔人联系在一起,指出撒尔塔人是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以商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撒尔塔人说和回回色目人说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撒尔塔人中间不仅包括色目人,还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比单纯的回回色目人说法更确切。
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我和大部分学者一样,一般认为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至于东乡族族源中各种成分的主体性多少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不易把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对此我们不作深入论述。
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每过了年逐月轮换,一年12个月,每个月36年后循环往复一次。东乡族有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守拉节。
结语
对东乡族民族起源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民族融合与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特色,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