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本书最近不读,就要等到明年了

500

最近经常有人在后台问我:有没有适合冬天读的书?

我的第一反应是:呦,现在读书都要分季节了吗?

你别说还真是!读书得分年龄,没到这个年龄,还真读不进去这些书,过了那个年龄,也读不了那些书。

同理,读书也是要分季节的。我从未在夏天读过《雪国》,倒是一步入冬天,就想重读一遍。

人就是这么健忘,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妖风不吹在你脸上,你不知道冬天到底有多冷;大太阳不泼在你背上,你不知道夏天到底有多晒。

500

所以,读书要趁季!过了这几个月,有些书还真读不了了!只能等明年了!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难道住在南北两级和赤道上的人,读书只能挑食了吗?

我只能说,那是没得选!而我们是住在四季还比较分明的地方,没错!毛病就是这么惯出来的!

闲话不多说,下面就是5本冬天读特别有feel 的书!请趁热服用!

500

500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意]  伊塔洛 · 卡尔维诺 | 著

萧天佑 | 译 

2012年4月 译林出版社 出品 

推荐这本书,绝不是因为书名中有“冬夜”这两个字!

绝对不是!

这本书适合在冬天读,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夏天比较急躁,容易火大,火一大,读不了两页就会把这本书扔到窗户外面去!

春天和秋天也好不到哪儿去,要不古人怎么说伤春悲秋呢!只顾着悲伤了,哪有功夫读书!

冬天,人们的情绪比较冷静、稳定,这本书就会比较安全……

如果你耐着性子读完了这本书,就会产生一个疑惑:这小说开始了吗?啊?已经结束了……什么鬼!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是一个男人买了一本书,没看几页就发现这本书装订出了问题,很恼火,跑到书店里去换,在书店里遇见了一个女读者,她也是来换这本书的。之后两个人又开始阅读换过的书,没读两页又发现印刷错误,又读不下去了……就这么几番折腾,他们拿到的书永远都是不完整的,自始至终也都没有如愿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他们读过的十段故事,每个故事都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但如果把这十个故事的标题连起来,正好可以串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整个小说设计得非常精巧,很后现代。爱的人也非常爱,不爱的人是怎么也爱不起来。

一个小经验是,这本书并不适合作为卡尔维诺入门级读物。如果家里暖气比较足,容易火大的话,那建议从卡尔维诺三部曲开始了解这个作家!相信我!你会爱上他的!

500

500

《十一种孤独》

[美]  理查德 · 耶茨 | 著 

陈新宇 | 译 

2010年1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

冬天虽然会让人冷静,但也伴随着不小的副作用——孤独。

在帮人摆脱孤独方面,我不是很擅长;但是,如果想让孤独来得更猛烈一些,我倒是很有办法。

比如,你可以阅读这本致郁能力有一万点的《十一种孤独》。

书里写了十一个故事,十一种孤独,十一个失败的无力的人生,孤儿、失业者、肺结核病人、对婚姻感到迷茫的男女、转学来的男孩、好心的女教师……

他们都不幸福,甚至痛苦,但是人和人就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永远无法相互理解相互温暖,哪怕是两个同样不幸的人,在旁人看来完全可以互相温暖的两个人,有时也不得不互相伤害,然后各自去认领属于自己的孤独。

就是这样一本非常丧的书,作者理查德 · 耶茨在扉页却写着“献给莎伦 · 伊丽莎白和莫妮卡 · 简”。

把孤独当成礼物送给最在乎的人,我觉得是需要强大的勇气和信心的,我们习惯把祝福和美意送给人,似乎这样做,就可以让他们不再经历孤独和痛苦似的。

但我们都知道事实并不会如此。这样想来,如果一个人送给另一个人孤独,这也是一种温暖。

即是:理解你的孤独,也认同你的孤独,你不必一直开心,不必一直幸福,如果你孤独了,那我也同样在你身边……

500

500

《冬牧场》

李娟 | 著

2012年6月 新星出版社 出品

城市里的冬天已经算不上冬天。真正的严冬可以在李娟的这本《冬牧场》中找到。

2010年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李娟跟着一家哈萨克牧民进入了冬牧场,深入沙漠。

这几个月来,“几乎毫无外援的所在,人的生存意识无不神经兮兮,无不急迫异常”,他们住在羊粪地窝子里,每天只吃一顿正餐,三四天吃一次肉,其余时间都是热茶干馕;

在漫无人烟的荒野里走上几里路找到一片残雪,用麻袋装好,背回去作为一天的家庭用水;

四野茫茫,天地辽阔沉寂,风雪直刮人的脸庞。

游牧民族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潇潇洒洒,大口吃肉大口喝茶,赶着羊群山上唱歌什么的。

就是这样一本散文,读起来却能让人产生共鸣,还时不时热泪盈眶。

500

500

《万物静默如谜》  

[波兰]  维斯瓦娃 · 辛波斯卡 | 著 

陈黎  张芬龄 | 译 

 2012年8月 浦睿文化 | 出品

好久不读诗,心就会变得迟钝起来!

而最佳的读诗场景大概就是:冬日傍晚,窗外飘着雪,家里有壁炉,木柴燃烧时发出细微的噼里啪啦的声音,你陷在沙发里,腿上披着毯子,手边有热红酒或者热咖啡,手里拿着辛波斯卡的这本《万物静默如谜》。

其实真的读起这本书,并不需要壁炉、沙发、热红酒,一样会觉得很熨帖。读着读着就会感觉心底里藏着的什么东西,在这个宁静的冬夜扑腾着飞起来了

《万物静默如谜》中收录了辛波斯卡各阶段名作总共75首,诗歌中描写的多是日常生活的剪影:梦境、天空、剧场、电影、安眠药、甲虫、石头、沙粒、履历表等等。

而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她笔下都会变得诗意起来。

1923年,辛波斯卡出生于波兰,八岁时移居到克拉科夫,2012年去世,她一直在那里静静地写诗。

她写的诗歌总量并不多,甚至赶不上有些诗人一年的产量,但就是这几百首诗,让她在199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500

500

《雪人》

[挪威] 尤 · 奈斯博 | 著

林立人 | 译

2016 年4月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品

当然,如果你不想在冬天找诗意,而是想找点刺激,那这个要求也完全在我们的射程之内。

尤 · 奈斯博的这本《雪人》就是冬日最佳心跳读物。

提起犯罪小说,大家会想起谁,阿加莎 · 克里斯蒂? 东野圭吾?很少有人会想到尤 · 奈斯博,而他就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宝藏男孩!

尤 · 奈斯博被称为北欧犯罪小说天王,也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图书畅销排行榜的冠军。

他的人生经历真是太传奇了,是一个非常斜的斜杠青年。

大学毕业之后,尤 · 奈斯博从事了金融行业,业余时间组建乐队,第二张专辑在挪威卖了很多年,演唱会门票几小时内便一售而空,一不小心就成了明星。

但尤 · 奈斯博的内心很崩溃,决定休半年长假,休假期间又一不小心写了部小说,开启了写作生涯。

我好想成为尤 · 奈斯博这样的人生赢家,做啥啥都成。

话说回来,这本《雪人》绝对是你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小说,营造的氛围绝佳,让你背脊发凉,呼吸不畅。

编辑 = 洋野

图片来源 = 网络

投稿/合作  wd@unreadsky.com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