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人口陷阱论——中国人口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

500

时不时的,就会在网上刷到一些关于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内容。有探讨人口陷阱的,有担心未富先老的,有计算人口红利的,有呼吁鼓励生育的,等等。

今天,笔者也在这里聊一聊关于人口的话题,聊一聊人口下降对于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首先,亮明观点:中国人口下降是客观规律,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或许是利大于弊的。

一、在未来的中国,人口将逐步下降,这是客观规律。

国家越穷人们越能生,国家越富人们越不生,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道理很简单,就两个:一是生活内容问题,二是生活成本问题。

对于富人而言。无论是在穷国,还是在富国,他们虽然不缺养孩子的钱,但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出现生七八个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富人的生活内容更丰富、更耗精力。所以,富人或者主观上不愿意多生,或者客观上没有“精力”多生。

对于穷人而言。在穷国,人们的生活内容很单调,精力没有其他释放渠道,且生活成本低,所以长夜漫漫无事可做就只能是“造”娃;在富国,穷人的生活内容一般也很丰富,即使不丰富也在整体氛围的裹挟下,憋着劲奔着丰富去努力,再加上生活成本高,因而就既不愿多生也不敢多生。

所以,对于未来的中国而言,如果我们想要走向富裕,人口下降就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趋势。而且,这种下降并不是靠国家出台几个什么样的刺激政策就能改变的。因为,影响人们生育的并不仅仅是养育成本的高低问题,还有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不愿意生问题——要职场拼搏,要享受生活,要追求自我,等等。

也就是说,国家再怎么出政策,也只能解决养娃成本问题。而不能解决生育意愿与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客观矛盾——国家出政策去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的选择。

二、人口下降到一个合适水平,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或许是利大于弊的。

一个人口大国的好处是,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与财税收入基础,可以保证能够养活保障国家安全的产业,可以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成本分摊的根据地支撑。

但也必须要考虑,在目前及未来一定时间内的人类科技水平下,一个国家如果彻底实现工业化,到底需要多大规模的人口才能实现自循环。如果不能实现自循环,又需要多大规模的外部市场才能支撑?

从目前的事实上看,中国当下的工业化水平,就已经是世界工厂了。如果,以现在的人口数量来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还得需要多大的世界市场才能满足?如果,再叠加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与“无人化”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在未来又需要多大的世界市场才能满足?

如果,我们不关注自循环,而是一路将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路走到底,不给那些发达国家留生路,我们未来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局面?这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我们想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的问题——那么,我们想要构建一个什么的世界秩序呢?

这一切,都不能简单的拍脑门,更不能静态的以目前条件来衡量未来。而是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测算分析,与规划设计。

另外,即使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实现完全的自循环,但在以资本为运转纽带与核心的经济模式下,其内部财富占有也必然是金字塔或橄榄型的。这种构型,在国内与国外进行比较时,是否能让处于中下层的人民对生活水平满意,也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某些人口不多的先进国家,是可以通过别国“供养”,来实现大部分国民的高水平生活的。如果,我们不能让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持平或比较优势,时间长了会发生什么?

所以,在笔者看来,我们当下首先应该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应该是自循环问题,而不是盲目担心人口下降问题。只有把自循环问题搞清楚了,有了具体的未来规划目标,我们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人口规模与结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果,仅凭拍脑门,在笔者看来,在未来的中国,人口规模适当的降一降或许是利大于弊的。未富先老也好,人口红利也罢,甚至是劳动力价格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将不再是无解的问题。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很明确的一个趋势是“无人化”生产,这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力需求减少与释放的问题,而是一定会给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乃至社会秩序,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改变。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对于中国而言,人口的数量、年龄与简单体力劳动的劳动力价格等问题,或许都会得到一个相对妥善的解决——人口规模有一定的下降,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下降到失去市场规模的优势,也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反倒是有可能避免了有学者所预测的生产过剩与劳动力过剩共存的恶性危机

注:随着“无人化”生产的发展,或许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在世界范围内转移的规律,将在中国彻底终结——产业链配套能力,将取代劳动力价格成为新的主导性因素。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