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消失后,动画片暴力该如何评判?

近日,网友发现童年白月光《迪迦奥特曼》在多平台下架,纷纷猜测背后原因是家长举报、政府政策调整或种种。其实,该事件引发大众热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童年动画片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一刀切”暴力动画是对动画片吹毛求疵的表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暴力动画片确实引发了一系列儿童模仿惨案,学者研究也发现,动画片中的暴力表达的确会影响孩子的行为选择,可能存在不良影响。那么,被下架的动画片,消逝的童年到底该由谁来负责呢?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可以从动画叙事、家庭教育和政府监管这三方面进行思考:暴力表达是动画叙事的一种,但不能助长诙谐暴力,动画制作商要注重创作表达;家长爱护孩子不能只甩锅给动画片,也需要进行教育引导,多陪伴孩子;政府监管除了鼓励健康动画片、抵制动画片暴力,也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动画分级制度。

作者 | 栀晞(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彭晓仪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网友发现多个平台上的《迪迦奥特曼》已经无法正常观看,网上一搜,居然发现《迪迦奥特曼》已经被全网下架。

500

500

但其他奥特曼系列的作品和部分《迪迦奥特曼》二创视频都能正常搜索、播放。

500

针对本次事件,网上众说纷纭。而大家的猜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迪迦奥特曼》又被家长举报下架了,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实行新政策。

大家先是怪罪到江苏消保委头上,因为该单位曾于2021年4月发布《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报告》,该报告中观察了包括《迪迦奥特曼》在内的21部不同题材动画片,统计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如时常涉及暴力犯罪元素、危险模仿行为等。

500

500

△21部被选中调查的动画

随后,江苏省消保委回应称《迪迦奥特曼》全网下架可能是平台自主行为,与江苏省消保委没有关联。

9月24日晚,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消息,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负责同志表示,支持制作、引进、播出内容健康向上的优秀动画片,坚决抵制含有暴力血腥、低俗色情等不良情节的动画片。

500

本次网络发酵之后,《迪迦奥特曼》的下架原因至今仍不明晰,但暴力动画的去留、分级等问题则不出意外地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那么,动画片暴力真的存在且有害吗?关于禁止动画片暴力,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谁又该为动画片暴力负责?

《迪迦奥特曼》下架,光真的没了

看到有位网友评论说,迪迦奥特曼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就算人内心深处的黑暗无法消失,我仍然坚信人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变成光”,而《迪迦奥特曼》下架后,网友感慨道,是人类自己舍弃了光。

还有一些网友在《迪迦奥特曼》下架消息出来后就直接开怼了。

500

但大众为何如此群情激奋?有人会问,不就是一个动画片吗。

当然没这么简单。

一方面,童年动画片承载了一代人独特的、宝贵的回忆。其实从“爷青回”热词传播、摩尔庄园手游爆红上,我们就能发现回忆是一份捞金的秘笈,根本原因在于大众的怀旧情结,人越长大,就越容易怀念从前,特别是童年追动画片时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重温童年动画片,体现着年轻人的热爱与怀恋。

500

《迪迦奥特曼》作为一部童年经典,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部沉淀着观众怀旧情结的动画片突然“消失”,自然会引发许多年轻人的不满。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家长“经常举报”这一行为是对动画片的过度指责。而此前,另一部童年经典《喜羊羊与灰太狼》被禁播同样引发大众热议。网上扒出其禁播原因包括角色设定不佳、生理知识错误、家庭暴力和孩子模仿煮羊酿成惨剧等。

500

和这次一样,一些网友认为这些禁播、下架是对动画片吹毛求疵,毕竟当时自己也是看着这些动画长大的,但那个年代却没什么小孩会模仿这种事,网友还引用周总理的话对此表示抗议。

500

500

但还有一些网友则拍手称快,认为“禁得好”。

500

那么,针对暴力动画片,我们究竟该如何评判呢?

暴力失控还是暴力绑架?

而针对这些暴力动画片相关的一系列事件,究竟是动画片暴力失控,还是动画片的发展被暴力绑架了?

首先,从实际事件来看,此前就有数单儿童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情节而导致悲剧的惨案。

根据相关报道统计,2018年7月,一名8岁女童模仿动画片中的攀岩情节导致坠亡;2017年3月,一名5岁儿童模仿动画片撑伞从11楼跳下导致重伤;2016年3月,一名10岁女孩模仿光头强用电锯锯伤妹妹的脸;2015年4月一孩子模仿高空抛物重伤路人[1];2013年4月,一名8岁男孩模仿动画片中的游戏情节造成玩伴严重烧伤[2]……

500

由此可见,对动画片中情节涉及过多暴力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其次,学术研究也发现,观看暴力动画片确实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前人认为暴力动画片就是那些充斥着凶杀、绑架等暴力内容、场景的儿童影视作品。心理学实验表明,观看暴力动画片的孩子可能会存在更高的攻击性认知,且男孩子的攻击性认知更容易被暴力动画所激活[1]。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研究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通过三种机制来完成,即联结、强化与观察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个体会通过观察,选择是否将观察到的行为转化为自身行为。

而孩童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是注意、观察的过程,一部分孩子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读看到的场景,之后再选择行为。如家长在访谈中反映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反派人物灰太狼身上理解到坚强的品质,而另一部分孩子可能难以分清媒介内容与现实场景,加上部分动画片对暴力场景并没有增加相应的暴力惩罚,即人物拥有非正当暴力行为但却被诙谐化处理[3],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会导致孩童存在直接的模仿行为,如上文所述的各种模仿惨案。

由此可见,从实际案件和学术研究两方面来看,动画片暴力都并非夸大其词。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但我们仍不能放松对其的思考,应该不断探索其解决方法,一味怪责政府部门“一刀切”式的懒政或一味谴责家长无理取闹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被舍弃的童年,谁来负责?

下架的动画片让众多网友直呼童年回忆没了,而消逝的童年又该由谁来负责呢?这就牵涉到动画叙事、家庭教育和政府监管这三大主要方面。

一是动画叙事。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动画片中的暴力其实不少见[4],特别是涉及到惩恶扬善,黑白对立等,比如《熊出没》就是围绕着熊大、熊二等动物们阻止人类光头强破坏森林等展开叙事的,这些情节必然会关涉孩童善恶观的确立,因此也可以称暴力表达是动画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500

而部分动画在情节设计上除了这种具有教化功能的表达外,还渗透了许多常规化的娱乐暴力,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常被红太狼用平底锅砸,这些被称为诙谐暴力的元素其实才是动画表达中应当减少的部分。这也警示我们,动画片首先在源头制作上就不能“暴力失度”。

500

二是家庭教育。我们对于家长大量举报让动画片下架这种情况早就不陌生了,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量,自然容易指责家长。而其实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在模仿暴力动画片场景而酿成惨案的信息环境下,家长疼爱和保护自己的孩子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就家长举报行为这一点来看,他们其实还应当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

500

我们都知道,很多忙碌的中国家长喜欢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让给动画片,只要工作一忙,孩子一闹,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动画片,在孩子们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缺少陪伴与引导,比如根据更早的资料,1988年7月,两名分别为2岁、3岁的小男孩模仿动画片中小鸟飞行结果导致一死一伤,可以看到,动画片中小鸟是和现实中一样正常飞行,但低龄儿童不能充分理解飞行的行为[5]。

而且对于动画中一些危险情节,哪怕是动画片旁边加上“危险动作请勿模仿”,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理解上也是存在困难的。

500

三是政府监管。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模仿暴力动画片场景的行为确实存在,即现实中的人们受到文化作品的影响可能会做出行为改变。

而从动画片一旦涉暴力就坚决抵制来看,人们不免又要指责一句“暴力全禁”的懒政做法。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节目的生产力,因为审查尺度不定,动画制作商无法针对特定人群制定动画作品,这既给创作带来了困难,也给孩子观看带来了暴力模仿的风险。

此外,针对动画片暴力,大家常提的监管方式就是进行动画分级。美国等其他国家其实已经实行了动画分级制度,如美国按电视节目内容与观众适配度来制定电视分级制,其中“Y”“Y7”“G”三类是儿童可以看的节目[6],但为何我国国内迟迟未进行分级呢?

一方面,国内外的文化环境存在差异,国内社会相对国外更加保守,推行或不推行动画分级制都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思考动画分级制的实际落地情况,比如分级的标准是什么?标准的制定者是谁?标准能否获得人们的认可?

举例来说,就分级标准而言,如果根据年龄来划分,应该以什么年龄为界限,如果以此为界限,还会存在孩童心智发展与年龄不相匹配的问题,以及标准该由何方来制定的问题。是由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专家,还是政府部门,还是结合大众的意见?目前来说,这些问题都尚未解决。

500

从长远发展来看,动画分级是大势所趋,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分级制度一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妨以理性精神来思考和看待我国动画片暴力的审核,积极探索与尝试。正如江苏省消保委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国家广电总局于2021年3月公开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中已在探索防止未成年人节目过度娱乐化、成人化的初步分级制度,另外针对动画领域出现的各项问题,政府部门也计划展开专项行动整治,同时提议通过建立分级评审委员会等措施,着力提升动画分级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

结语

毫无疑问,暴力表达的确能够在善恶对立中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但过度的诙谐暴力最终会导向暴力失控。对于动画片暴力,我们应当持有辩证的观点,不能一味肯定或否定,而应当换位思考,多方面综合考察问题背后的原因。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动画片生产而不审视自身,大众也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白月光而忽视动画片暴力的潜在危险。最后,我们更可以期待的是,未来在中国文化市场上,也会出现中国特色的动画分级制度,当然,这条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参考文章:

1.《暴力动画片对5-6岁幼儿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

2.《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报告》

3.《从媒介暴力看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4.《追溯·反思·疏导:国产动画片媒介暴力分析》

5.《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性倾向的影响》

6.《从儿童教育角度看国产动画片的分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