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500

很多问题,都要从“认识”的层面来解决。

作者 | 王志纲,智纲智库创始人、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来源 |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01

缺乏认识

战略只能是空谈

这是一个纷繁庞杂的时代,机会频生而又扑朔迷离,规律无所不在。

人生如此,企业如此,社会如此,国家亦如此。我们见证了太多“一夜成名”和“流星稍纵即逝”的故事。

有些人把行情当能力,把偶然当必然,行情一消失就被打回原形;

有些人随波逐流,见异思迁,没有定力,最终一事无成;

有些人怀有赌徒心态,方向不明而决心大,心中无数想法,自己孤注一掷,还拉上别人一起殉葬;

有些人故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最后不是被同行干掉,就是被变革的大时代湮灭。

这些都是对社会规律和趋势缺乏认识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越来越小的问题上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在越来越大的问题上知道得越来越少。

如何分清小道理和大道理,在大和小之间搭建平台和桥梁?

怎么把偶然归纳到必然,怎么透过现象寻找到本质,怎么从微观感悟到宏观,怎么用主体结合客体,怎么对时代、国情、区域、行业、组织和个体进行深层次把握?

这些问题,都要从“认识”的层面来解决。

在“三论”中,认识论是战略的根基和要害,正确的认识是战略制定过程的出发点。

面对种种变局,人们总是感慨世事纷扰、人心叵测,其实万事万物的走向的背后,皆有某种规律,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穿透舞台抵达幕后、穿透现象抵达本质和穿透偶然抵达必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来源于认识。

认识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后续方法论的产生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会深刻影响最终追求的战略结果。

没有认识论作为基础,方法论与实践论就会陷入空谈,从这个层面来说,认识论甚至决定了战略的最终走向。

那么如何更好地掌握“认识论”呢?

我有三句受用一生的箴言,分享给大家。

500

02

世界不缺少价值

而是缺少发现

第一句是罗素的名言:“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理,世界上不是缺少价值,而是缺少对价值的发现。

那么如何发现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略源于发现,只有在更大层面上有深刻发现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美和发现价值。

一方面,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它们往往来自直觉,甚至是天赋,表现在对事物发生细微变化的敏感度。

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墙上的地图时突然闪现出“陆地漂移”观念等,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

事实上,创造力强的人都有很强的直觉。

这种洞察力和判断力后天很难培养,它们和一个人的学历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战略家都是天生的。

另一方面,发现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阅历,经过长期实践和行动之后得来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总结,能让你在事情发生时以更大概率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轨迹,从而更好地做出应对,所以预见都是发生在实践演化过程中的应对反应。

谁也不敢说某一个战略一定是对的,或一定是错的。

但就像老中医一样,根据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在具体的“治疗”之前判断,这个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正确与否。

真正厉害的战略家往往是天赋与经验的结合,他们观察问题常常能在一瞬间直达核心,几乎不需要任何逻辑的推演和阐述,顷刻之间就能化繁为简,甚至提炼为仅仅一句话就概括了最根本的战略思路。

这就是发现和认识的力量。

当然,我所说的“发现”并非全知,更非全能。

一直以来,我们总认为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可以预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宏观方向上,世界的发展确实有某种趋势,但是中观发展和微观发展却几乎不可能被设计,现实是由许多偶然与巧合一次又一次碰撞而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枯燥的日常中发现问题,并在棘手的问题中发现价值。

在发现价值之前,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有很多人说,战略咨询的根本在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发现问题。

找我们做咨询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的,或许是正遇到危机,或许是要转型升级,或许是要开拓新领域。

如果在客户的诸多问题中,我们寻找、梳理和界定出真问题,客户的战略就成功了一半。

有些问题是表面问题,不是本质问题;

有些问题是战术问题,不是战略问题;

有些问题是伪问题,不是真问题。

找到真问题是做战略的前提。任何客户委托智纲智库做战略时,我们考察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其问题的真伪,并找到隐藏在背后的核心的真问题是什么。

假如我们光听老板或者企业说,其实事实不是他(它)说的那么回事儿,一是可能有隐瞒,二是可能他也不清楚,还有第三种可能,老板本身就是公司最大的问题,公司内部的高管就是企业转型最顽固的敌人。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战略就非常难做。要想做成,就一定要大换血,需要领导人断臂自救的勇气,企业很难不伤筋动骨。

因此,在做战略之前,一定要梳理清楚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要以终为始,不要在伪命题和旁枝末节上浪费调研与分析的时间。

03

发现事物的内在关联性

我受用终身的第二句话,是已故时事评论家阮次山先生说的:“世界上貌似不关联的东西都是关联的,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发现其内在的相关性,并且打通它。”

战略是一门复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其本质是思维的科学。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不同思维方式的运用。

它是将单线思维转变成复合思维,将封闭性思维转变成发散思维,将孤立的、静止的思维转变为辩证的、动态的思维,将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思维转变为量出为入的思维。

形而上的思考容易,形而下的打通很难,一个好的战略需要能上接天,下接地,中间市场能通气。整合天下资源,为我所用,使之产生新内容、新火花。

今年是智纲智库成立的第27个年头,这27年来,我们可以说是在善意的不解、恶意的攻击甚至残酷的排斥当中一路走过来的。

其中一个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智纲智库是一支不怎么专业的队伍”。

但是,就在漫骂、不解、污蔑当中,这支不怎么专业的队伍却越走越远,越做越大,越来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入这支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许多自称专业的队伍,要么中途夭折,要么日渐式微,要么彷徨歧路,真是造化弄人,让人一言难尽。

那么是不是说,不专业的能够生存,专业的反而生存不了呢?

显然不是这样的,要回答这个天问,首先必须解答,什么叫“专业”?

专业有狭义的专业和广义的专业之分,有小专业和大专业之分。

智库的专业跟常规理解的不同,常规理解的专业,比如学校里按照数、理、化、文、史、哲分科,细分还有医、农、生物、制药、计算机、建筑、规划、经济、管理等,不一而足,每一大类当中还有若干小类。

再比如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都属于常规专业化的范畴,这些专业化一般而言都是纵向的,它们是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产生的先决条件。

500

智纲智库当然是专业的,但我们不是纵向专业化,而是横向专业化,我们的专业就是战略。

以城市运营为例,有的专攻城市规划,有的致力于城市竞争力研究,有的醉心于城市形象设计和推广,有的倾力于挖掘城市的内涵、城市的文化及城市的差异性,这些都是专业公司,它们好比是城市运营这张桌子的一条条腿,属于纵向专业,而我们是提供操作平台。

如果只有一条条桌腿矗立在那里,而没有桌面,那么根本没办法使用。

正是从这一点来讲,市场呼唤和催生出了智纲智库这样特殊的机构,貌似不怎么专业,其实我们在战略层面非常专业。

在今天的社会,分工表现得越来越精细,同时分工必然要求合作与协作。

各个行业之间,有上游、中游、下游的关系,有战略、策略、战术的关系,更有广泛的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变压器,把这些不同电压的电流整合成相同电压的电流去推动工作。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能成,是因为做事的人之间不能认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分歧,就不能齐心协力,当你能把这些人没看到的东西关联起来,把认知的障碍打通,让政府和企业之间、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这个复杂博弈游戏的各方之间能够相互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4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学会一分为三看问题

第三句话是我自己总结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在两极之间有着广阔的灰度地带。要学会一分为三地看问题。”

这个理论并非我独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把它叫作灰度理论,他曾说:“我们将保持灰度和妥协,有灰度、不执着,才能开阔视野,看清未来的方向。灰度和妥协不是软弱,恰恰是更大的坚定。

战略要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和眼光去规划,不可能是黑白分明的、完全清晰的,过程中间难免有许多变化,甚至推倒重来。大的方向不能错,大框架要更宏观一些,甚至更虚一些、灰色一些。”

哲学上还有一种类似的理论叫作“模糊哲学”,它建立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用来描述和把握混沌态,我管这套理论叫作“一分为三”,大致意思都是一样的。

越是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战略就越要有弹性。

就像盖房子,战略就是搭个大框架,不能细到精装修。有了大框架,之后的很多东西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

在对与错、是与非、白与黑之间,有着99%的混沌地带,在两极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是一门大学问。

非黑即白的事情在现实世界少之又少,而且根本没有决策的必要。

领导者真正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都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

凡是从人性丛林里冲杀出来的成功者,都是妥协的高手,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妥协。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妥协是常态,甚至可以说,斗争本身也是妥协的特殊形态。

要摒弃非黑即白、爱憎分明、一分为二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

未来到底怎么样谁也无法预测。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就可以妥协。

在多数情况下,妥协是一门艺术,小范围的冲突是为了更大范围的妥协。当对峙双方存在根本矛盾时,妥协更是一门大学问。

很多现实问题不是只有“是非”那么简单,很多人也不能单纯用“好坏”来评判,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拿来辩证和讨论的。

实力不够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决战,找到最大公约数,妥协再妥协,合作再合作。在动态、辩证、发散的模糊地带中,关键要看你的拿捏能力。

关于作者: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对中国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民间学者与意见领袖,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智囊。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原创首发,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转载请添加身边君微信(shenbianjun),并备注“转载+公号名称”,谢谢。

—— END ——

【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延伸阅读 」

《王志纲论战略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