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心,现在年轻人都不懂,等他们懂了,他们也老了。
老人最先失去的是尊严,其次才是健康和财富,而导致老人出现各种状况的起点就是学习能力的停滞和衰退,继而是记忆力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抵制和抗拒,于是,在年轻人眼里,老人就成了麻烦不断的“怪物”,要不是出于亲情,真不想理这种老人,真烦人呢!
当然,勤于学习的老人会保持学习能力,并帮助老人度过各种难关。但是,大多数老人没有那么幸运,学习能力就像腊月里的老寒腿,哪怕迈动一步都是非常困难的。
老年人的记忆就如同洋葱一般,一层层积累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外层新近形成的记忆都干瘪了,剥掉干瘪的一层,几年前的记忆也就随之干瘪掉了,再后来就是十几年前的记忆,再后来是几十年前的记忆。直到最后,剩下的是儿时的刻板记忆。曾经被深埋的内心深处,最后则又被唤醒了。请记住,当家里的老人不断地讲着小时候的故事时,他已经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已经没有任何概念了,说一遍,忘一遍,好像这些事情根本不存在一样。
由于学习能力的停滞和衰退,学习对老人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关键是记忆力衰退的太厉害,老人们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唤起模糊的记忆,从而掌握其实很简单的操作技能。但是,频繁的麻烦别人会让老人觉得欠了别人的情,而不麻烦别人自己又记不住,是否坚持学下去对老人是个真正的考验。特别是自己的子女批评自己过于愚笨时,老人的尊严受到侵害,许多老人会主动放弃继续学习的努力。于是,按照熟悉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就成了老人们最常见的情形。
互联网和手机的超范围利用,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便利,也提高了利用这些便利的门槛,学习能力是踏入这个门槛的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便利与多数老人的生活是有距离的,这些电子产品,年龄越小越容易上手,而老年人只有望门槛兴叹的份儿了。
许多年轻人对老年人最反感的就是车轱辘话,一遍又一遍,没完没了。其实,最痛苦的还是老年人。许多老人,特别是女性老人,不愿与外界频繁接触,退休后在家,除了看电视之外,外面发生什么事都懒得关注,慢慢的,老人头脑中新内容越来越少,而能表达的东西又很有限,而老人又希望多嘱咐孩子几句,于是,说过的话就再说几遍。
轻率地责备老人会让老人伤心的,但老人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而只要改变一下应对方式,老人的感觉会很愉悦的。记得,我母亲在过世前总喜欢跟我谈天,母亲说什么其实我都可以从头背到尾,因为我已经听了不下百遍了。但我每次都跟第一次听一样,跟母亲交流意见。老人每次都满意地说;我就愿意跟你唠嗑唠嗑,跟你姐姐说,她老数落我,嫌我废话太多。我说:那您想说的时候就跟我说吧,我想听。看着老人欣慰的表情,我知道,老人心里是快乐的。
所以,老人老是重复说同样的话题时,你只要让老人感觉你在听就行,这个时候,即使撒谎也可以被认定是“善意的谎言”。俗话说,就是哄着老人,只要给老人一个积极回应,老人感觉就会好一些。不必把老人的唠叨当成负担,像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一样,如果那样看待的话,真把你累死,老人还不见得满意。老人的感觉都是即时性的,刚说还满意呢,马上就变了,所以,你按你同龄人的感觉去对待老人会很辛苦,还找不到解决办法。
其实,跟老人谈话也可以主动引导老人说些有趣的故事。记得一次,母亲讲起小时候家乡的情形,说那时教会很活跃,修女们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教会活动,吃圣餐,唱圣歌。她说:“修女们叫我们唱《发绿豆芽》,不知道为什么要唱《发绿豆芽》?”母亲显然已经困惑了多半辈子。我说:“怎么唱呀?”母亲清了清嗓子,然后认真地唱了一句,我马上明白了,是《哈利路亚》。
家有老人,特别是生活方式很固执的老人,其行为方式都是有理由的:
别提互联网电视了,那是个迷魂阵,手里有几个遥控器,不知道用哪个,想看新闻,屏幕上却出来游戏画面,想看戏曲,画面里却是几个男男女女在那贫嘴。(电视好像不好使)
全自动洗衣机是好,但太费水费电,还洗不干净。(怎么操作,我老忘。)
平板电脑是好东西,就是字太小。(按哪?怎么按?太麻烦,搞不明白)
智能手机怎么那么贵?还什么都能干?(怎么说,一按手机,几十万就没了?太厉害了!可我打电话怎么拨不出去呢?还不如座机好使呢。)
我就想动动,可手脚有点儿不听使唤。(这也不让弄,那也不让弄,盼我早死是吧?盼我成行尸走肉,你们好业去。你们让我早死,我非活出个样儿来,让你们看看,没你们,我照样行。)
人有脸,树有皮,有了儿女全别提,老了,老了,还让儿女当球踢。
老人的心,现在年轻人都不懂,等他们懂了,他们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