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大学有问题,更多是在于缺少更严格的评价机制
【本文来自《脱离了生产的教学本来就是浮萍,对于学生不就是无尽的折磨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掐你小屁屁
基础理论何时脱离生产了?生产的定义是什么?我理解的生产本质是一种转化,是稳定的熵。在我看来你的意思就是生产就是一定要变成产出的东西。
学校绝对不是无责任的,知识的更迭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我们来学习什么?创造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不应该是以此为驱动力去研判嘛?
难道还要把教师跟学生单独区分开进行对比?这个理念不就囊括了整个大学的群体嘛?为什么自学这一点就一定要限制在学生身上?
另外国外好不好,我不知道。我不说好,我也不说坏。
最后你单拿一门课,那可以,请问你学习的大学物理可以在计算机专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也会这样的讨论方式啊,逻辑想法很重要啊。
绝大多数专业课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一门C教材了?请问C教材是否可以涵盖到所有的专业课里头?那专业课的区分又有什么意义?而且大学课程不只是有专业课吧,还有基础课,公选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你没发现你的尺度已经被限制在专业课中了,我是否可以认为基础课是无用的,你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
最后我要讨论的也很简单,现今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以及设立的人才培养计划,大部分是落后的。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1.崇洋媚外 2.重科研而无视教学 3.大部分综合类非部级院校的专业设立与社会发展脱钩。 4.部分大学存在着大学精神被摒弃的现象
你是如何从我这段话里读出“学校无责任的”?难道我说学生有责任,就表示学校无责任了?你连这最基本的逻辑都理解不了?
但你要说学校的责任,也不能无限扩大化,比如你说知识的更迭很必要,这没错,但学校在这方面其实问题并不大啊,绝大多数专业的知识都是在更新的,当然未必能够完全和行业同步罢了,这本身就是很正常的,
缺失的一部分如果碰上好老师,或许会给你讲一下,比如我们当年工程学的老师和外面企业合作搞加工设备,他就可以给我们讲行业内最新的技术,但这是没法强求的,要是没有那你只能自己找资料自己学啊,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
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好老师都是少见的,碰上算你运气好,碰不上怎么办?就躺平了?好歹大多数人都是上过大学的,你扪心自问一下,真的都是学校的问题吗?
老师和学生当然是单独区分对比的,就如同在公司里老员工和新人也必然是区分对比的,因为二者的职责就是不同的,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
你以为老师很容易,事实上现在学生才是容易的那个。我就这么说吧,大学教育的改革前几年就开始了,教学当然要改进,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给学生施加更大的压力,你不肯自学也逼着你自学。
你说“绝大多数专业课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一门C教材了”,我是惊了,你难道看不懂我是举了一个例子吗?难道我举例子论证一个观点,就必须把所有情况都写进去?
我之所以举这么个例子,是因为我就代表了你说的生产的下游,我们在工业界工作的人,在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的成果和社会发展到底有没有脱钩这一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
我带过不少毕业生,水平有高有低,有些人可以轻易地适应企业的开发节奏,另一些人就像我之前说的连最基本的专业能力都不具备,这根本就不是脱钩的问题好吧?
退一万步说,即便学校教授的东西确实和行业脱节了,那也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的运用上,底层的东西是不会变的,那就几乎不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大不了我们来教呗,而事实恰恰相反,所以从实际情况来说,并不全是学校的问题,或者说,即便是学校的问题,那也更多在于缺少更严格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