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来华旅游时比欧美人显示出更多对中国的尊重吗

免签后,韩国人来华旅游的人数大增。浦东机场海关那里,韩国人多到打结。在上海街上不时能碰到韩国人,好像年轻妹子比年轻娃子多,中年以上并不明显,也或许他们不开口说话,就分不出是韩国人。年轻人总是叽叽喳喳,热闹得很。

有人评论,韩国人来中国,花销上出手大方,是好游客;网上视频或者博客标注中文,来之前,做了大量攻略,对中国显示了尊重。相比之下,欧美游客就“小气”得多,也没有那么认真、尊重。这都对,但可能都有点误读。

韩国与中国近。地理距离近,除了日本,中国就是韩国人出国最近的地方了。中国那么大,好吃好玩好看好逛的地方那么多,现在免签了,一个周末就可以打一个来回,来中国特种兵旅游顺理成章。

文化距离近,这个不用多说。要是不近,也没有韩国人与中国人争端午、争汉服的事情了。

甚至语言距离也近。韩文与中文当然不一样,但一些常用物件、地名仔细听听,依稀是能听出来的。

但中韩之间语言上相近又不一样。为了增加视频和博文的吸引力、有用性和权威性,用中文标注中国地名、饭店名、菜品名就很自然。加上韩国历史上用中文,受过教育的韩国人不通晓中文,也多少见识过中文,稍作功课后也不费多少事。韩国教育卷得比中国还厉害,搞定这些中文名不是难事。这可以理解为对中国的尊重,但出发点可能更多的是便利韩国受众。

相比之下,欧美人没有这种语言上的便利。对于绝大部分欧美人来说,中文发音是另一个宇宙的难度,中文文字就是一幅幅充满“东方神秘”的图案。记住一两幅图画是有可能的,多了肯定不行,要靠按图索骥去找地名、叫菜,那是强人所难了。肯定会有人愤愤不平:为什么中国人出国旅游要学英语,欧美人来华旅游就不学中文。呃,这个是月经话题。既然是月经话题,也就是说不可能有大家都同意的结论。就不浪费这个时间了。

做攻略方面,东亚人和欧美人在这一点上确实不同。首先东亚人(中日韩都一样)在文化传统上就“唯书唯上”,有攻略先研究一遍,不照着打卡也至少作为主要依据。这也与观光为主的东亚人旅游习惯有关。

东亚人旅游以观光为主,欧美人以休闲为主。即使在现在,中国人到欧美旅游,还有很多“十天八国”之类的,但欧美人只有到中国,因为语言不通,交通不便(不是真不便,是不会用),除了年轻人、背包客,很多还是跟团游。也因此“屏蔽”了很大一部分家庭游,只有“纯老人团”和年轻背包客两个极端。

欧美家庭游不仅有年轻家庭,也有爷爷奶奶带着孙辈的隔代家庭。特点是休闲为主。找个海滩、湖畔、山里,直接就是两星期、一个月,附近会短途跑一下,但不是到处跑、接力游。这一点不光是国内游(对欧洲人来说,夏天到地中海、冬天到阿尔卑斯山和国内游差不多,不算出国旅游;对美国和加拿大人来说,冬天到佛罗里达、迈阿密、南加州甚至墨西哥,夏天到蒙大拿、缅因、加拿大,也不算出国旅游),国际游也常常如此。比如说,欧洲人到巴厘岛,一来就是两星期、一个月。岛上会到处跑,但不会到爪哇、苏门答腊、沙巴、新马泰。

这样的休闲为主的旅游重在“发现的乐趣”和随性,所以他们较少做攻略,到哪里都一样。这一点上欧洲人比美国人、加拿大人更甚。

说起来,欧美人到中国,做的攻略比到其他地方还要多一点,毕竟太遥远、太陌生,生怕“发现太多到吃不了兜着走”的地步。加上意识形态偏见,不少欧美人来中国旅游是带着“探险”心理的,西方媒体的妖魔化宣传是有很大影响的。

但欧美人在文化上也注重独创性,拒绝跟风(实际上他们跟风一点不少,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网上的旅游攻略肯定不少,但很少会有人跟着走,也因此贴出攻略的人连带没那么起劲。攻略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在旅游消费上,东亚人和欧美人也有显著不同。东亚人有穷家富路的传统,欧美人不讲究这个。不是说欧美人不会在旅游路上高消费,而是不会为了面子而超常消费。如果他们在旅游路上一掷千金,那平常在家里也是一样。这和韩国网红在中国一掷千金有所不同。网红消费本来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引起别人羡慕”而拉动的跟风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从韩国网红判断韩国旅游者在华消费习惯可能容易被误导。

当然,不同的消费结构可能引起消费习惯改变。比如说,我在欧美极少打车。在本地当然自己驾车,到别的地方旅游也基本租车。最主要的是感觉打车贵,心里迈不过这个坎。在上海,打车多一点,上海打车也确实比欧美便宜,但从小的习惯就是打公交,公交能到的地方对打车就心里打鼓,哪怕时间和便利上好处多多。但是在东南亚,只有在新加坡做过地铁,那是因为酒店门外就是地铁站,目的地就在地铁站门外,而且新加坡地铁刷信用卡就上,没有买票用零钱的问题,路线也没有语言问题。

韩国估计打车贵,上海打车便宜,更主要的是方便。韩国人再做攻略,估计上海地铁那么多线、那么多站,几号线转几号线在地下走一大段也容易把他们绕晕,于是直接打车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打个车也不算高消费。这种事情不必看得太重。

但韩国人现在热衷到中国(尤其是上海)旅游是好事,对中国、对韩国都是好事。中国人需要旅游收入,这钱不赚白不赚。韩国人需要走出孤岛,否则太憋闷了。韩国是在半岛上,但三八线一拦,对于韩国人出游来说,实际上成岛国了。日本近便,但不仅有民族情结上的纠结,去多了也无趣了。中国大得多,好玩的地方不计其数,中国还是未来发展的世界重心,理解中国对理解韩国的未来有大用,多来中国是好事。

韩国人来华旅游的便利对日本人也一样,希望有一天日本人来华旅游和韩国人一样热。

中国现在大力发展外国人来华旅游,为此批准了很多免签国家。免签非常重要。对于外国旅游者来说,世界那么大,能说走就走的地方那么多,没有免签,来华旅游的动力就减少很多。但说到国际旅游的时候,眼光常常盯着欧美。一些人一方面反对欧美中心论,另一方面情不自禁地陷入欧美中心论,好像除了欧美都不算数一样。

日韩都是发达国家,人均GDP接近欧美水平,旅游意愿和消费力不弱,韩国人口5000多万,日本1.24亿,这是很值得深挖的游客来源地。东南亚在文化上也一样,对中国的亲和程度比日韩更高,生活水平和旅游消费力也在上升。日韩加东南亚人口总量超过7亿,与欧洲相当。总体消费力可能还是不及欧洲,但来华旅游的意愿更高。

中国在开发外国人来华旅游的时候,千万别舍近求远。

回到韩国人来华旅游是否对中国更尊重,可能有点,但也别看太重,主要还真不是出于尊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