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毛主席收服“山大王”袁文才的核心算法
本文共计3600字,大约需要您15分钟
1
上 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到湖南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由于攻打中心城市严重受挫,便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
井冈山现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各有一百五六十人、六十支枪。袁、王部队的人数虽不多,但在当地有相当的社会基础,许多群众拥护他们。
他们两人虽然参加过大革命,袁文才还是共产党员。但他们对前来的这支比他们力量大得多的部队上山,会不会“火并山寨”,心中存有疑虑。
袁文才的代表曾表示:可以接济工农革命军一些给养,但工农革命军“另找高山”。
据何长工回忆
当时工农革命军中“有人曾提议,解除他们的武装,把他们解决,他们那几十支枪,一包围缴械就完了。
毛泽东同志说,谈何容易,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啦。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
毛泽东同志说服我们,不能只看到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题,是个政策问题;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
怎样说服和争取这两支农民武装?毛泽东选定先从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袁文才入手,再通过他去做王佐的工作。
他从袁文才的代表陈慕平的谈话中已经知道,他们最看重枪,人可以少ー个,枪却不能少一支。
袁部有一百五六十人,只有六十支枪。于是,毛泽东向前委提议,准备一下子送他们一百支枪,将袁文才的全部人员都武装起来。
前委成员听到这个大胆的设想,有的人表示怀疑,余酒度坚决反对。
经过毛泽东反复说明,才以多数通过。
古城会议后,毛泽东从绿林重义气、多猜疑的特点出发,只带几个随员到宁冈大仓村去会见袁文オ。那是十月六日。袁文オ原来还有些怕,预先在林家祠堂埋伏下二十多人,二十多条枪。见到毛泽东只来几个人,他就比较放心了,埋伏的人始终没有出来。
见面后,毛泽东说明是由江西省委介绍来找他们的,充分肯定他们“劫富济贫”的革命性,同时说到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困难。双方谈得很投机。毛泽东当场宣布送给他们一百支枪,这很出袁文才的意料,也使他很受感动。
袁文才向毛泽东表示,同意革命军在茅坪建立后方医院和留守处,答应上山做王佐的工作。不久,又应袁文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工农革命军和袁、王部队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
2
上山方法论
从毛主席说服袁、王同意上井冈山的案例中,咱可以学到什么?
战略上的全局观+战术上的精准细+心性上的深厚定力
第一:战略上的全局观
这里用的哲学思想:全局观。所谓全局观,就是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打圈子。要看到事物从空间上的广延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即,关于整体和未来的问题。
笔者在往期文章分析毛主席思考问题的特点时谈到:
厉害的人总是按照世界的本相分析和思考问题。这就叫实事求是。
那么,何谓世界的本相呢?一句话,万物相连。即,空间上的左右联系,时间上的前后联系,逻辑上的强和弱的联系(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主要和次要、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如果你孤立地观察和思考某件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然会判断失误。
面对袁、王阻碍上山的问题,队伍里有的干部只看到他们各自只有一百多人、几十杆枪,便作出“火并山寨”的打算,而完全忽视了:
1.纵看未来发展——现在搞大鱼吃小鱼,以后会面对更多的三山五岳的势力,这个“名声”传出去,各路势力必然会殊死抵抗,以后的工作怎么开展?
反之,换个思路,联合起来岂不是更加壮大了队伍?
“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
2.横看社会联系——袁、王部队的人数虽不多,但在当地有相当的社会基础,许多群众拥护他们。吞并了他们,群众怎么看?群众还怎么争取?
所以毛主席说:不能只看到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题,这是个政策问题。
什么是政策问题?就是处理这类问题的范式,具有一般性、长久性、指南性,以后我们遇到这个情况,还要参照这个来,不是能捞一把是一把!
毛主席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提出一个重要论断:“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有了政策做向导,有序指导工作,做事就有了章法,而不会盲人骑瞎马、乱打乱撞、顾此失彼。这样坚持在既定方针下的一个方向上精进和积累,就会推动事业滚滚向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我们看,有的小老板,能赖就赖、能坑就坑;有的同事,对待周围人喜欢耍弄小聪明、小诡计。
我们知道,这都是小道,注定不能走远。以后谁还会理你?你还能骗谁?你就玩臭了。
我们说,思考问题的要领,一要时间上纵览、看到发展变化;二要空间上俯视、看见内外联系。合二为一,就是全局观。
一切行动在大局下考量和抉择,才能不迷失、不转向,不舍本逐末、不跑调走样 。抓组织要搞顶层设计、干事创业要定原则策略、为人处世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此,方行稳致远。
回到正题——最后,对袁、王问题定策:
“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
第二:战术上的精准细
这里用的哲学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杜绝乱猜),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信息线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关键人、关键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特点),最后拿出精准办法。
如何具体实现说服袁王支持革命、同意部队上山的计划?请看毛主席ABC三步走:
A:聚集关键人:面对袁、王两只绿林武装,毛泽东选定先从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袁文才入手。
B:聚焦关键人的关键问题:
1.他需要什么?获悉袁部有一百五六十人,只有六十支枪,又从与袁文才的代表陈慕平的谈话中知道“他们最看重枪,人可以少ー个,枪却不能少一支”。
2.他最怕什么?“担心这支比他们力量大得多的部队上山会不会火并山寨,夺取他们原有的地盘”。
3.他的性格特点?绿林重义气、多猜疑。
整个过程调查研究贯穿其中,下意识地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实际特点,狠抓主要矛盾,寻求针对性办法。
最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制定精准的实施方案:
1.一下子送他们一百支枪(满足需求、感动其心)。
2.只带几个随员到宁冈大仓村去会见袁文オ(消除猜忌心理)。
3.说明是由江西省委介绍来找他们的(体现正当性),充分肯定他们“劫富济贫”的革命性(肯定表扬),同时说到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困难(表达上山意愿)。
OK!
第三,心性上的深厚定力
毛泽东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下:“拿得住、见得透,事无不成”。
常有人感叹:为何明白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呀?
因为你内心没有修为呀。你见得透,但是你拿不住呀!
不敢实践尝试,蓝图再美好,也是镜花水月。很多时候,干,不但是对智慧,更是对心性的考验与磨砺。
面对埋伏的黑影,毛泽东敢于只带几个随员,从容会面山大王,侃侃而谈。这是一种杰出领导者才有的自信与定力。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这种心力伴随毛主席一生。1945年他涉险龙潭虎穴,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这一举动被民主人士称为“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赢得了广泛钦佩。
1947年,毛主席亲自率领中央纵队800多人,从容周旋于胡宗南20多万敌军之间。有时,两军相距仅四五里路,有时仅隔一个山头。
这些都是其他人见得透,心理素质不一定拿得住的。
不止如此,敢于决策、敢于决断、敢于负责,不畏众人之言,不怕干扰,也是这种心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作为领导者、掌舵者的独有气质。
面对阻碍革命的绿林武装,不但不缴械他们,反而提出“一下子送他们一百支枪,将袁文才的全部人员都武装起来” 。
这对于本身武装不足的队伍来说,绝逼是一个大胆想法、逆向操作,当时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
余洒度脱离工农革命军后,便跑到湖南省委告了状,说毛泽东不执行中央打长沙城市的指示,逃避斗争,到山区同绿林为伍,并送了大批枪支。所以,这年年底湖南省委代表何资深到中共中央汇报时说,“润之在赣时曾有一大错误”。
然而,还是那就话,真理毕竟是真理,保持战略定力!遇事拿得住!
3
上山方法论的一般性原理
上一节,我们提到,从毛主席收服袁、王顺利上井冈山的经典案例中,咱可以学到,干事情要锻炼:战略上的全局观+战术上的精准细+心性上深厚定力
这里我要谈到,这个公式是干事情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则。为什么呢?
1.战略上的全局观,是按照认识论的原则,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相——考虑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来思考问题,从全局出发制定方略,所谓大处着眼,这是思考的一般原则。
2.战术上的精准细,是按照矛盾论的原则,考虑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所谓小处着手,这是解决方案的一般原则。
3.心性上的深厚定力,是按照实践的原则,在付诸行动中,不受暂时倒退的打击,不受非核心事件的干扰,不受诱惑、恐惧的左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朝着一个方向持续深沉行动,这是行动的一般原则。
4.以上三个方面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如图
希望可以帮到您,加入我们,更多干货,一起交流进步。
- End -
1.顶级高手都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一个案例看毛主席如何开启上帝视角!
2.哪本书是让你读完觉得要跪了的?告诉你《毛泽东选集》是怎么吊打成功学鸡汤,如何成为毛泽东一样的奇男子
欢迎关注公众号:遨游之舟。这里只有一件事:全面总结分析应用毛泽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心法,同你建立一套顶阶的、系统的、毛泽东式的思维体系,实现自我进化。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