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抓不住关键问题?案例分析毛泽东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论!

公众号:遨游之舟。本文共计3072字,大约需要您6分钟

1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刚刚结束长征抵达陕北,国民党便重新调整部署,乘红军立足未稳,以张学良的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东西同时出击,企图围歼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

敌军兵力3倍于红军,如果让敌人形成封锁线,中共中央将再次失去立足之地。为此,毛泽东经深思熟虑,决定抓住葫芦河与三面环山的直罗镇这一战略与战役的枢纽,进行严密部署,对冒进的东北军打上一仗。

毛泽东对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从这个时候开始,党中央终于摆脱了长征以来生死存亡的直接威胁。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召开干部大会总结胜利原因,在《直罗战役同日前的形势与任务》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的原则。

500

金一南教授有一篇文章《如何把握战略思维的全局和整体》,精彩地分析了毛泽东抓重心和枢纽的妙用。

这位大战略家启发我们,抓整体、抓全局非但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抓重心、抓枢纽。掌控了重心和枢组,就掌控了全局和整体。真正高明的领导者,最大的本事并非今天人们分外推崇的“沟通”和“协调”,而是从纷繁复杂的万物万象中,发现重心是哪里,枢纽在何处。

那么一个具有战略思维的人必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知道重心在哪里,枢纽在何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输、可以败,什么时不能输、不能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放松,打个小盹,什么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其核心正如毛泽东所说:“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有关全局的重要关节。思维在这里就变成了一把庖丁解牛的利刃,通过重心、枢纽和关节,游刃有余地把握全局和整体。

社会生活千头万绪。有的人常常被细枝末节牵着鼻子走,总是被动应付,辛苦忙碌而收效甚微,局面难有突破。

究其原因,是认识功力不够的问题。如果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会陷入世事纷繁的迷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毛泽东有过一针见血之论。他指出: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他批评道:

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中国很多古话,浅显易懂地道出了抓住关键环节的重要性。所谓“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把握住关键环节就好比扼住了一件事物的咽喉,将其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就能够起到“四两拨干斤的作用。

 

意大利经济学及社会学家帕累托从大量经济统计中发现了几组有意思的现象:

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存款,来自20%的客户;80的堵塞,发生在20%的路口;80%的工作由20%的人员承担;80%的医疗资源,消20%的疾病;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

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80%的结果,归20%的起因,因此只要控制住具有关键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500

正如毛泽东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楚汉争雄,项羽“七十二战,战无不胜,忽闻楚歌,一败涂地”,这其中的“七十二战”,没有决定性意义,而垓下一战,立即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那么如何抓住主要矛盾?下面以案例看毛泽东如何把握关键、剑指要害!

更多干货,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遨游之舟

那里只有一件事:全面总结分析应用毛泽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生动案例、有日常体悟、有思考模式整理、有高度概括的心法总诀;同你建立一套顶阶的、系统的、毛泽东式的思维体系,实现自我进化。

动下你可爱的小手指,便可以一起领略伟人的思维之巅,还你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

2

空间上,俯察全局之重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没有全局观就识别不出哪里是重点。问题的轻重,只有放在全局中才能权衡掂量。

这就需要登高望远,从全局看局部、从大局看小局、从长期看短期,一切事务都要围绕这个大局来谋划、来开展,偏离了这个大局就是“离谱”,就是没有“章法”。

要从整体中测算重心,聚焦重心之重心,牢牢控制住复杂事态的关键机关,找到翘起重量的支点,如此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拿解放战争来说,毛主席的眼光是解放战争首看东北、东北看辽沈、辽沈看锦州。

当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在国民党军统帅部举棋不定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行动,切断东北同关内的联系,将国民党军的重要精锐封闭在东北加以歼灭。这比其他任何问题都更重要。

林彪只看到长春是一座好打的孤城,因此主张先打长春,这样势必形成从北到南一线平推的态势,难以实现中央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加以歼灭的既定战略方针。

而毛泽东立足解放战争全局,将联结东北与华北的咽喉锦州作为战役枢纽。果然,锦州一解放,东北同关内的联系一切断,长春和沈阳两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锦州守将、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被俘后感慨地说: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这根扁担折断了,这一着棋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下不出来的。

3

时间上,纵观变化之枢纽

毛泽东认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他还形象比喻,“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只有分析把握事物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转折条件,聚焦过渡阶段,看清变化的枢纽和关键,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方能领导胜利。

在分析抗日战争时,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抗战将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依据这种科学预见,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三个阶段中以相持阶段最为重要。

毛主席预测:

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虽然战争发展尚远未至此,毛主席却早已制定了战略相持阶段的策略方针,并告诉大家,要集中全力,以此阶段为支点,在此促成力量转变,做好渡过难关、迎接曙光的准备!

这就抓住了抗日战争的枢纽和关键所在。

4

层次上,透视现象之本质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一事当前,抓住的是现象还是本质、表层还是根本,效果大不一样;是满足于从细枝末节上处理,还是追求从大本大源上解决,体现的是眼光和智慧。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须深入权衡比较。如果表面现象是利,透视本质是弊,那就坚决顶住,不能去做。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向延安大举进攻,当时解放军兵力在这里处于绝对劣势,毛泽东同志断然决定撤出延安。

这样做当然要付出不少代价,一些干部想不通。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听见这个消息,心情就极度低落。很多人疑虑重重:这是首都丢了啊!革命还有前途吗?

他们只看到表面上失去了地盘。这就需要深看一层。

毛泽东曾提出

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他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

这是何等的睿见和气魄!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

5

当然,辩证法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一件事总是既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主要不等于唯一。这就是毛主席高度总结的:

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毛主席提出,既要以主要力量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像“弹钢琴”那样随时照顾到其他方面的工作。

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文中,毛主席谈到:

“要十个指头都动”

“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

“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

借弹琴之事谈办事之理,伟人之论,精辟之至,值得细品!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