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菜鹅、理解菜鹅、学习菜鹅,除了坦克“加棚”解放军还能从俄军身上学习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解放军给战车进行的“加装顶棚”(网友戏称加蓬)改装工作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东部战区给轮式步兵战车加蓬之后,西部战区也给自己的15式轻型坦克加装了防无人机顶棚。
▲西部战区给部分15式坦克加装的防无人机护网
▲东部战区加装防无人机顶棚的轮式步兵战车
相比于东部战区的尝试,西部战区坦克上的“加蓬”工作无疑更加细致,其防护网不但覆盖了正上方的炮塔顶部空间,并且还对炮塔侧面及尾部进行了防护。
▲西部战区15式坦克“加蓬”后的近景
如果仔细看的话,15式坦克的顶棚,应该还专门为车组乘员的快速逃生进行过考虑,在车体及炮塔的舱门口盖位置,留有相应的可打开式盖板。
除了为坦克加蓬以外,西部战区的05式自行加榴炮也加入了“加蓬大军”在各个角度都安装了防护网格盖板。
▲西部战区05式自行加榴炮“加蓬”后的近景
结合俄乌战争当中,俄乌两国,尤其是俄罗斯坦克与装甲车的加蓬发展史,这种加装防护网的操作,显然是参考了俄军同类产品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在俄乌战争初期现了大眼,现在转入靠外援弹药+大力扩军,蛮力“硬磨”乌军防御阵地的俄军,还有哪些值得解放军学习的经验呢?本期推送,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加蓬”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
在俄乌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俄罗斯战车尤其是坦克上的棚子,因为非常简陋,因此被许多网友戏称为“烧烤架”,又由于最初加了棚子的坦克依旧被“标枪”与“N LAW”等单兵反坦克火力不断击毁,所以这种棚子一度成为了舆论场内嘲讽俄军“落后,呆板,只会蛮干”的典型。
▲加了棚子依旧被击毁的T-72坦克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俄国装甲兵的棚子也在不断地进化着,从最开始的单层顶棚,逐渐演化出了双层顶棚,又根据实战案例的实际总结,发展出了可以保护坦克炮塔后部脆弱区的“全包”版本,紧接着,为了解决坦克中弹之后,坦克兵跑路不及时,容易在笼子里变成“烤鹅”的问题,又研发出了可以方便出入的带紧急出入口的版本……
▲最新版本带蓬的T90M坦克,已经极大的提升了“蓬”的防御力
经过对大量战损及幸存坦克案例的分析与总结,俄军现在的棚子逐渐好用了起来,一般情况下,可以抗住几架小、微型自杀式无人机的打击了。
▲上图为加了棚子的美国M1坦克。战争进行到今天,即使是乌军手里的高档西方坦克,也纷纷加装了棚子,再也没人说这是落后蛮干的表现了
我军为15式坦克所加装的防御篷,明显跳过了俄、乌两军加蓬路上走过的一些歪路,直接参考了其最新版本,这显然也是一种学习的举措。虽然说所谓的“反无人机蓬”归到本质不过是“在车体上焊铁架子而已的简单工作”,但损失了数千辆装甲载具的俄国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显然更多,也更值得参考,直接采用拿来主义,无疑是捷径。
▲在哪种外型的棚子更耐炸方面,俄国人绝对最有发言权
除了给坦克和榴弹炮加蓬以外,给装甲车、吉普车、卡车乃至于全地形车加蓬,其实也是俄军重要经验的一种,因为俄乌战场的实际经验表明,敌人的无人机飞手全都是逮到什么就炸什么,而且往往喜欢炸“软柿子”(炸无装甲保护的车辆,不但也能起到打击敌人的作用,并且大概率能够“1机换一车”,甚至于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方面的贡献还能更大)。
▲炸坦克最多炸死三个人,并且大概率一次炸不死,但是炸吉普和面包车,就能杀伤更多的敌人士兵
战伤救治经验,也值得“海淘”
每一场技术进步的战争,除了表现为双方攻防武器,技术装备的升级以外,还表现在对双方医疗救治经验的倒逼升级上。
在无人机大幅度肆虐战场并叠加双方士兵海量披挂高性能防弹衣的今天,无人机所投掷的炸弹,对双方士兵都造成了大量的下肢,尤其是腹股部位的破片伤害。
▲普通小、微型自杀机所携带的弹药,普遍都不算大,往往初始只能炸伤士兵
对这些新时代特色伤害的救治和转运工作,俄罗斯做得不说有多好(毕竟相当多的俄军战士在负伤之后选择的是给自己脑袋来上一枪,平时如果不是见多了负伤者的悲惨命运,没有人会选择自我了断),但至少相比于和平时代包括我们在内的其他国家,要经验丰富多了。
▲一名俄军士兵被无人机炸伤后,向战友请求朝他脑袋开枪解除痛苦
这种对无人机炸弹所造成的特殊伤害的救治工作,纯属鲜血换经验,被炸的伤员救治多了,医生也就手熟了……如有机会,倒是可以向俄国的军医们好好学习一下这方面的救治经验。
绞肉机里一样有经验
现在的俄军虽然相比于刚刚开战时要现代化多了,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庞大但到处漏风和凑合的军队。它现在在战场上虽然取得了优势地位,但是谁都明白,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动员人力参战、朝鲜的炮弹支援、伊朗的无人机供应,以及最重要的东方某个可以买“高级元器件”的自由市场上的。
也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样靠海淘维持进攻能力的俄军,已经丧失了学习的价值,但实际上,即使是烂仗,部队所能积累的战斗经验也是极富意义的。
▲俄罗斯人在生产建设中有多勤劳可能不好说,但是在恶劣环境下“耐苦战”的本事至少在欧洲大区是可以排前列的
首先是来自基层部队的“血经验”在漫长的俄乌战争当中,俄军的基层分队和不同层级的对手积累下了大量的“贴脸战斗经验”,他们既跟最精锐的雇佣兵组织激战过,也打过被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团武装,他们既在翻浆期的泥泞里顶着肆虐的无人机匍匐进攻过对方战壕,也曾在瓦砾堆里进行过逐屋作战。
他们既对抗过另一支苏式机械化部队,也同先进的北约装甲战车进行过攻防战斗,光是硬吃上万发海玛斯火箭弹精准打击的经历,就绝对是天下独一份的了(战争的经验,除了打人以外,被对方的高科技兵器捶打,这种挨打的经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论五代机攻防、大洋舰队决战,俄军没什么发言权,但是要论如何在废墟泥地里拿步枪对射、扔手雷,这些见惯了生死的老兵绝对各有各的独特经历。上图为俄罗斯国庆阅兵时的战斗英雄方队。
这些真刀真枪的对抗经验,虽然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也一定是不流血学不透彻的,起码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模拟训练手段能带来被真实枪炮射击的体验感,也没有哪种超级计算机,能精准计算出,在巷战高压环境下,士兵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俄军的很多战斗经验,在国内网络即可搜到观看,截图为B站UP:环球记录,翻译的攻楼小教程
比如说:具体到全自动火器对抗的巷战环境下,什么样的环境该采用什么样的战术清理伤亡最少,哪些建筑物的墙是能直接开枪扫穿而不用担心跳弹的?一支步兵突击队,要带多少炸药、多少备弹、多少手雷、多少烟雾弹,准备多少止血带才能够维持多长时间的战斗且不影响自身机动?……这些战斗经验,是再仿真的训练器械也很难模拟出来的。
虽然解放军在平时的战斗模拟训练过程当中,对上述问题肯定也积累了自己的一套答案与解法,但毕竟不是考试真题,和俄军就这些实战真题“对对答案”,也总是能够收获一点有益处的经验。
相比于国内外网络上绝大部分以卖防卫课程、做广告和带货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战术网红来说,俄军的课程可以说还是比较实在的,虽然最核心的东西也不一定会真的分享出来,但起码不会只流于表面,只教授一些最基础的花架子。
▲客观地说,欧美一些从一线特战部队退役的战术网红,在个人射击技巧与小组战斗技能方面,确实有自己的高超之处,但是他们并没有完整参与过类似巴赫穆特攻坚战这样的当代硬仗,在这方面没什么经验积累
更何况俄军的老兵我们真的能确认他来自真实的战场,而不像有些战术网红一样,依仗着信息壁垒,肆意给自己编造难以捉摸的人设(万一他的所谓战术技巧,也是从哪个二把刀那学来的,那纯属浪费培训费)。
其次是俄军在对抗欧美的高技术兵器方面,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来讲,在实战中真的击毁过爱国者防空系统、海玛斯高机动火箭炮的,还只有俄军一家。
这些西方高技术兵器的作战特点是什么?在战时会采用何种频段?如何编组运用?真实技战术指标到底有宣传中的几分?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只能从俄军手中得到。与俄军开展这方面的交流,至少能让我们验证一下自己平时的技术侦察成果。
在这方面,解放军官方比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无疑要看得更远,早在2023年4月,我军便向俄罗斯派出了自己新一批的留学生队伍,相信他们肯定能够带回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俄罗斯媒体的报道
尾声:态度决定命运
“满招损,谦受益”作为一句涵盖了中国古老智慧的谚语,它绝不仅仅只适用于中国,而是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在文章结尾,给大家分享一个央视纪录片《中国空降兵》第五集里披露的小故事,相信这个故事能够让大家对俄乌战争初期,俄军因骄狂轻敌而丢人现眼的深层原因,以及我军今天仍然向俄军寻找有益经验的做法,有一个新角度的理解。
▲该纪录片至今仍然可以在央视官网中收看
在2005年8月举行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演习当中,我军空降兵奉命与俄军第76空降师展开联合演习,我军指战员抱着学习的态度,一直在围观俄军官兵的作业。而俄军,从来不屑于看看我军是如何进行相关作业的……说句实在的,他们并没有把后来成立的中国空降兵当回事……
▲仗着自己“老资历”的俄军空降兵第76师,在该演习当中,从不屑于了解他们的中国同行
俄军的嚣张气焰,在后来的联合打靶当中,也很快收获了“脸红”时刻,俄军伞兵战车的车载火炮打完了炮弹,还剩一些靶子在靶场上竖立着,而中国空降兵的伞兵战车,在消灭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又顺手帮俄军打掉了他们应该消灭的目标……见微知著,俄军在2022年年初的表现,其实早有很多预兆可循,其反面教训,不可谓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