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宣传要有受众意识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垃圾分类的推行提供了“窗口期”。目前,上海、北京、杭州、广东等多地均进行了地方立法,一些重点城市在城区范围已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垃圾分类,事情虽小,却牵连着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事关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作为一项全民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引领这场新时尚的“主角”,都是“第一责任人”,要积极推动人人行动、人人宣传、人人监督,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为了广泛宣传和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浙江省各地干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创意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相比于枯燥乏味的政策讲解,这种“接地气”的宣教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值得点赞。群众反映在玩游戏、听歌曲、答题目中,轻轻松松就掌握了分类要领。由此可见,想把垃圾分类普及工作做好,宣传者得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不能只靠政府“单兵突击”,需要政府和群众相互协作完成。垃圾分类宣传要有受众意识,群众是垃圾分类的主体,只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抓住垃圾分类工作的“牛鼻子”。

受众在哪里,宣传就到哪里。垃圾分类的宣传对象是群众。浙江省一些地方开展了不少类似的活动,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比如,金华把“垃圾分类流动学校”开到了公交车上,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车站、车厢被营造出了“垃圾分类”主题氛围,志愿者抱着四色垃圾桶,与乘客一起分类,分好后让另外一名乘客辨别,由工作人员来判断正确与否。车辆一路经过各乡镇、农村、山区,向群众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市民利用乘车的短暂空隙,既学习了垃圾分类知识,也打发了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创新宣传方式,增强互动性。让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中来,效果更佳。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垃圾分类有奖竞猜、垃圾分类广场舞等活动,其实都是互动性极强的宣传形式。为了提高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率和传播力,策划组织一些参与度高的活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海宁某社区为了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积极性,举办了“垃圾换购”活动。每一种可回收垃圾都按照市场价格“明码标价”,称重回收后市民可按照四舍五入原则兑换等价积分券。积分券除了用来买菜,还可以买绿植,特别实用。活动一开始,就聚集了大批的居民,大伙儿纷纷称赞这样的活动真有意义。

垃圾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只有每位居民都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正确地分类垃圾,合理地处理垃圾,树立从我做起,从而带动身边的人自觉意识,才能让这件大好事持续下去,惠及子孙,造福后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