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捏造郭沫若抄袭
反共老贼余英时终于死了,不出所料,微博知乎一片孝子贤孙哭丧。余英时反共、媚蒋、舔美无可狡辩,孝子贤孙们就发明了话术:不论立场如何,余英时先生的学术高山仰止。
真的吗?老贼余英时的学术真的那么值得赞扬吗?
我们说一个搞历史的学者,最起码的学术道德是尊重事实、不偏私、不妄语。余英时呢,他对郭沫若的疯狂污蔑,哪有一点学术道德可言?
郭老40年代写了著名的《十批判书》,余英时50年代声称《十批判书》抄袭了他老师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写了《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因为余英时当时还是个小字辈,没人搭理他,没有产生任何反响。90年代以后,余英时再次提出这篇文章,并且编入《钱穆与中国文化》一书,对已逝的郭沫若大肆诋毁。
他这么干引起了大陆学者的义愤,发表论文替郭沫若辩驳。铁证如山,余英时不敢接招,但就是不改,一而再再而三的散布郭沫若抄袭论。
原论战文章内容很多,专业性很强,我仅摘抄几点简单易懂的内容,供网友们分辨。
原文标题: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作 者】翟清福/耿清珩
一、关于一处引用的分辨。
《互校记》说:“这一节乃是《十批判书》中最严重的抄袭。一般典籍如《史记》、《战国策》之类,为大家所常用,即使所引资料相同,亦难定其是抄袭。但论断则不然。更明显的是《系年》援引汤聘尹的《史稗》以及王世贞的《读书后记》两说,而郭氏也恰恰同引此两书,这便不是‘巧合’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史稗》和《读书后记》。余英时说,这两书郭沫若抗战时期在重庆是“绝难看到的东西。”(《互校记》首次发表时语)言下之意,这正是《十批》抄袭《系年》最过硬的证据。……但是经过查对,却不是这么回事。首先,《系年》所引王世贞的书名乃《读书后辨》,并非余英时所说的《读书后记》。……实际上,王世贞的书名既不是《读书后辨》,也不是《读书后记》,而是《读书后》。……在查阅清人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之后,我们更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钱穆不但没有看过《读书后》原书,而且不知道王世贞这部书的书名。《系年》有关秦始皇与吕、嫪关系的论述,大段引自《史记志疑》。其所引用《史稗》和《读书后》的材料,也都见于《史记志疑》。《史稗》和《读书后》是罕见书,而《史记志疑》则是一般学者较熟悉的常见书。为什么钱穆会把《读书后》的书名引错呢?原来,《史记志疑》中有这样一段话:“王世贞读书后辨之曰”。由于钱穆并没有看过《读书后》原书,就把《读书后辨》当作书名。这段原来无标点符号的文字,在《系年》里引用时加上“说”字并使用了书名号,成了“王世贞《读书后辨》说之曰”。郭沫若引用《志疑》的有关论述时,大概也不知道王世贞原书的书名是《读书后》,因而错改为《读书后记》。余英时在撰写《互校记》时,本来只需查一查《史记志疑》和有关的工具书,就可以把问题搞清楚,但他并没有这样做。最可笑的是,他不知道《读书后》的书名,跟着郭沫若改为《读书后记》,还硬说《十批》抄袭《系年》,这种随心所欲的“互校”,能说是“用力较勤,所得较实”吗?
二、关于慎到的研究。
《十批》把慎到和申不害也列为前期法家,但认为其思想渊源属于黄老学派。关于慎到,《系年》于其事迹有所考证,然以今本《慎子》为伪书,谓不足信。《十批》对于慎到的事迹略而不提,着重分析他的思想,而其依据的材料,则主要是现存《慎子》残余的辑本。在郭沫若看来,这个辑本的基本思想与《荀子》对慎子的评论是相符合的。有关慎到的文献记载很少,对今本《慎子》是否可信持不同态度,这个基本事实本来已足以说明郭、钱二人对慎到的研究有很大区别。但余英时却因为《十批》和《系年》都引用了《荀子》的《非十二子》、《解蔽》和《天论》中的材料,就断言《十批》抄袭《系年》,这又一次表明他是何等的强词夺理。更荒唐的是,《荀子·非十二子》所说的“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一段文字,《十批》所引是正确的,《系年》则错误地说成是引自《庄子·天下篇》。余英时为本师讳,对《系年》的这个错误不加纠正,却还引来作为《十批》抄自《系年》的证据。试问余英时,倘若郭沫若所用的资料都是抄自《系年》,怎么又把错误的抄成正确的呢?《庄子·天下篇》没有上引这段文字,我们相信这是钱穆先生一时疏忽的笔误(初版如此,增订版依旧)。问题是,余英时既然下了很大功夫“互校”,为什么又不把《系年》的错误纠正过来,究竟也是一时疏忽,还是根本不知道这是个错误呢?
三、把引用材料说成钱穆原创。
关于列子、桓团与公孙龙,余英时攻讦《十批》抄袭也是用的同一手法。有关这三人的史料本来就极少,谁如果研究都是必需引用的。《十批》引用《战国策·韩策》一段有关列御寇的材料,《系年》也有此段材料。在余英时看来,这就是《十批》抄袭《系年》的证据。《十批》引用《列子·仲尼篇》桓团作韩檀,成玄英《庄子》疏称桓团与公孙龙同是“赵人,客游平原君之家”,又引用《法言》称“公孙龙诡辞数万”,《系年》也引用了这两句话,于是余英时就称《十批》抄自《系年》无疑。《系年》说:“扬雄《法言》称‘公孙龙诡辞数万’,今所传仅五篇,凡二千言,则传者无几也。”《十批》说“扬雄《法言》称‘公孙龙诡辞数万’,然今书仅存六篇——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就中迹府一篇显系后人杂纂,数万诡辞仅存一千八百余言而已。”尽管两书谈到公孙龙书的篇数和字数有所不同,然而余英时说,这“简直等于稍稍改写”,更证明是抄袭:“‘一千八百余言’确比‘凡二千言’为精确,但更是‘欲盖弥彰’了。”所引材料文字相同是抄袭,不同也是抄袭;你讲的比我讲的精确,更是“欲盖弥彰”的抄袭!这样说来,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
因为余英时这篇文章写的太离谱,在当代史学家的辩驳下,“郭沫若抄袭钱穆”的不白之冤很快洗清,新世纪后已经没什么人再拿来炒作了。但是余英时始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倒一而再再而三的再版《钱穆与中国文化》,一边装死一边散播谣言。如此种种,颠倒黑白,恬不知耻。哪有一个学者最基本的操守,这样的人又能有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