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单刀赴会,望君奋勇向前
作者丨 震惊叔
来源 | 当时我就震惊了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对于很多国家的运动员来说,是一场盛大的赛事,更是一场有关荣誉的狂欢。
然而,在这样热烈喧嚣的璀璨之中,却有一抹色彩显得有些灰暗,令人看来心酸。
东京奥运会开幕,紧随希腊队入场的是一支特殊的队伍——难民代表队。
他们没有国旗、没有国歌,挥舞着奥林匹克五环旗帜。
29名运动员中有白种人,也有黑种人,有西装笔挺的现代男性,也有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女性。
他们分别来自叙利亚、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都是些战火纷飞或饥民遍野的国度。
那里有太多流离失所的难民,残酷的战争和贫穷的现实迫使大多人不得不逃离家园。
这些难民运动员的身上都烙着苦难的勋章,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才得以奔赴赛场。
1
一直游下去
出生在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马尔迪尼,在开幕式上担任难民代表团的旗手。
这是她第二次以难民代表团运动员身份参加奥运会,她参加的项目是100米蝶泳比赛。
可作为游泳运动员,水带给她的记忆却并不美妙,甚至时时令她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2015年,里约奥运会前一年,当大多选手都在积极备战,勤于练习时,马尔迪尼正在逃亡的路上。
因为叙利亚战乱,她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一同逃往欧洲。
然而,一行难民乘坐的橡皮艇在渡海时却出现故障,船上的许多人并不会游泳,这样被困在海上无法行船注定是死路一条。
生死关头,水性良好的马尔迪尼迅速跳入冰冷的海水,和妹妹等4人一起,一边奋力游泳一边推动橡皮艇。
游动过程中,马尔迪尼的鼻子、眼睛、喉咙都进了海水。
就这么一直向前游,马尔迪尼和几个同伴推着船游了三个多小时才上岸,最后救下了船上近20人的生命。
马尔迪尼说:“这真的是很艰辛的经历,从那之后我就恨大海。”
尽管恨大海,讨厌水带来的糟糕记忆,但马尔迪尼依旧踏入了奥运会的泳池。
一方面,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可以激励更多难民勇敢追求梦想和希望,
另一方面,她知道,如果不是会游泳,那条船上的所有人也许早已成为遇难者了。
2
挣扎到岸边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一位黑人游泳运动员差点儿溺死在男子100米的泳池里。
奥委会针对贫困地区制定了扶贫计划,希望欠发达国家也有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于是,这个连标准泳池都没有的赤道几内亚便举国征募游泳运动员。
出生在贫民窟的埃里克·穆桑巴尼是唯一一个报名的人。可是在此之前,他甚至根本不会游泳。
距离奥运会开幕只剩几个月,然而根本不会游泳的埃里克既没有教练,也找不到训练场地。
最后,一位经常出海的渔民成了他的游泳教练,渔夫教他如何踢腿,但这些只能保证他不沉入水里,并不是专业训练。
找不到场地,他就去河流和海上练习游泳。在苦苦恳求后,有一家酒店答应把只有13米长的私人泳池借给他训练。
但酒店给出的规定是:不得影响客人使用,每天凌晨5-6点可以游1小时,一周3天。
训练一段时间后,还没学会换气和转身的埃里克带着仅有的50磅现金,买了二手的装备,踏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路。
见到悉尼奥运游泳馆里那条50米长的泳道后,埃里克惊讶极了,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泳池,我害怕……”
比赛开始,埃里克和其他运动员一同入场,没有专业的泳衣,穿着T恤长裤的他引起了一阵笑声和骚动。
一位南非教练看到埃里克的局促和窘迫有些不忍,送给他一条泳裤和泳镜,才缓解了尴尬的场面。
和其他选手站在岸边热身准备时,和别人鲨鱼皮泳衣全副武装不同,埃里克穿着不合身的蓝白三角游泳裤。
由于是第一次申报比赛项目,赤道几内亚泳联错把埃里克原本参赛的50米自由泳,报成了100米。
100预赛枪声一响,埃里克跃入泳池,在奥运赛场上开始了自己生平第一次100米。
最后几十米,埃里克明显体力不支,双腿已无法正常踢水。
不会换气的他憋着一口气,以近乎溺水的状态,一直向终点挣扎。
等他精疲力竭,艰难触碰到终点线时,用时已经刷新了奥运游泳史上的“最慢纪录”。
可是,屏息凝神的观众们无一不为他尖叫呐喊,整个场馆内爆发了巨大的掌声与欢呼!
获得掌声的埃里克却没能再获得参赛机会,赤道几内亚官方以护照照片不合格为由,把他开除了。
但他心里清楚,因为标准游泳池要换水、维护,资金耗费太大,性价比远不如跑步等传统项目。
他热爱的国家,因为贫穷,不愿意为了他一个人建游泳池。
3
要跑到终点
在东京奥运会的田径场上,有位黑人小哥的比赛过程看哭了很多人。
这位黑人小哥名叫奇恩杰克,来自南苏丹,是一位男子800米运动员。
奥运赛场上,他没有教练、没有队友、没有任何品牌的赞助商。
和跑道上其他国家运动员站在一起的时候,他比旁边任何一个远动员都要瘦弱的多。
站在800米预赛的跑道上,一声枪响,他第一个冲了出去。
却在跑步时被人绊倒,他面带尴尬的微笑,重重摔倒在田径场上。
奇恩杰克这一抹尴尬无奈的笑,试图稀释的是身体的疼痛,无法进入决赛的遗憾。
在没有被绊倒前,他是跑在最前面的啊。
他忍着痛爬了起来,坚持跑到了终点后跪在跑道上失声痛哭。
一个人被绊跌倒,一个人忍痛坚持,一个人泪流满面,一个人黯然离场。
过了终点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人满怀希冀地迎接他,没有人给予他安慰、拥抱和鼓励。
因为他的国家正动荡不安,他的同胞此时此刻还深陷战争、贫穷和苦难。
4
我只想打球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赛场上,有一位自费参加比赛的选手,令无数人印象深刻。
他叫亚拉·阿扎德·阿卜杜勒·哈米德,代表伊拉克,也是伊拉克唯一的羽毛球选手。
没有教练指导,没有任何人陪同,他孤身一人奔赴赛场,留下一张“最孤独的照片”。
照片中的他,局间休息时,只能独自一人在场边安静地喝水,看看旁边陶菲克的比赛。
从伊拉克到广州,阿卜杜勒·哈米德只身一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最后上场只打了26分钟。
比赛结束之后,在那些不属于他的掌声中,他独自匆匆离开。
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只为了换取上场的26分钟。
阿卜杜勒·哈米德这场征途与其说是为了奖牌,不如说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们的国家依然存在。
他说:“伊拉克战火连天,而我只想打球。”
他深爱自己的国家,伊拉克曾经拥有全世界最厉害的博物馆,那里珍存着最丰富的历史文物藏品。
可是一场战争下来,全都不复存在。
5
永不停歇的旅程
这些难民运动员令人倍感心酸的经历,也常常令我想起一些画面:
08年北京奥运会,镜头拉近以后,伊拉克运动员半新的短袖上明显的起球。
希腊举重运动员奥多罗斯每月只有200欧的收入,不得不因为贫穷泪崩退役。
乌干达举重运动员尤里乌斯欠着房租,走投无路逃离奥运村想在日本国内挣钱。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远方的哭声。
经历空袭后,死里逃生的孩子满脸血污,却安静木然地坐在椅子上。
希腊海滩上,趴着溺亡的小孩脸埋进砂砾中,小小的身体被海浪一遍遍拍打。
误把记者的镜头当成长枪,叙利亚小孩熟练地举手投降,脸上写满了恐惧和委屈。
战争和贫穷可以杀死无数民众,但永远无法灭绝一个民族的希望。
一个国家满目疮痍,却依旧有人满怀热血,在废墟之上试图跑出一种奇迹。
这种感受,中国人怎么会不懂呢?
我们何尝不是从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代,胼手胝足摸索过来的。
1932年,为了代表中国,刘长春经过海上二十多天的漂泊,孤身一人出现在了大洋彼岸的奥运赛场。
当时的报纸这样写到:
“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尽管跑道上刘长春奋力向前、一路狂奔,可因为舟车劳顿等诸多缘故,他没有得到奖牌。
国家积贫积弱之际,刘长春作为唯一的运动员,连回家的钱都没有,最后还是海外华侨给他凑了路费。
幸运的是,我们已然从艰难困顿中熬了过来。
如今我国的运动员早已职业化,他们参加各种顶级比赛,为国争光,我们可以举一国之力为他们保驾护航,十几亿中国人民站在背后撑腰。
今年东京奥运会,中国队乒乓球队对战斯里兰卡时,被称为“最温柔的一场比赛”。
国乒实力强悍,也一直保持着“不削对手光头”的传统。
面对实力悬殊较大的对手,我们的国手准备发力时又收了回去。
因为对手来自斯里兰卡,而那是一个从内战中恢复还没几年的国家,战乱动荡也注定了这些运动员没有很好的训练环境。
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因为有怜悯,所以更温柔。
我们深知奥运难民代表团的不易,他们代表的是8240万因战争和残害被迫逃离家园的人。
他们代表的更是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顽强的意志和不灭的信念。
国际奥委会发布过一段名为《旅程》的短视频,讲述备战难民运动员的故事。
他们光着一双脚踏过了泥泞的土地、脏乱的街道,终于踏上了这片红色塑胶跑道。
他们穿越了战争的炮火、游过冰冷的海水,终于靠近那象征荣誉和辉煌的领奖台。
他们不畏坎坷、翻山越岭,只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来。
希望有一天,他们奔跑只是因为想奔跑,而不是为了躲避枪林弹雨。
希望有一天,他们游泳只是因为想游泳,而不是为了逃难远渡重洋。
希望看不见硝烟战火,无人须忍饥挨饿。
希望不再有人流离失所,不会有人冻毙街头。
希望世界和平安定,万物可爱因为万物值得被爱。
希望奥林匹克的赛场,再也没有难民代表团。
信息、图片来源
百度/新浪微博/百度/B站/头条新闻
作者:震惊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