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解放军无“战神”!
看完这个标题估计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进来锤我了。什么?解放军没有战神?彭总、林总是什么?刘、粟被你吃啦?小伙你唇红齿白,剑眉星目,说话咋这么不靠谱?要脸不?!
各位稍安勿躁,请收起手里的扳手、锤子,喝杯凉茶降降降火,且 听我细细道来。
观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最近看电视剧版《大决战》的结果。
01
大决战的英雄观
从2021年6月25日开始,49集电视剧《大决战》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对于多年不追剧的观云来说,看场电影已觉得奢侈,让我追49集电视剧,简直不可思议。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多看几本书,写几篇文章。更何况,前有91年影版《大决战》三部曲,我不认为后来者有能力超越这一经典。
然而,偶然看到一个剧版剪辑视频,觉得画面质量还不错,而且确实也想重温一下那段历史,于是从网上找出新版,连拉带拽看了一遍。
过程五味杂陈,有不少情节和对白令人尴尬,但总体感觉叙事流畅,且基本还原战争史实,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解放军、国军将领,还少有地把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穿插其中,让大伙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更重要的是,还对社会环境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尽管场景一度穿帮,但意思是那么个意思。
当然,今天不是来写剧评的,剧版《大决战》也并非无懈可击,有的“艺术发挥”让人捉急,大伙仁者见仁。我只是觉得,相比当下不少舌头都捋不直的历史剧,这即便算不上一部经典之作,至少在用历史唯物主义讲军史故事方面可圈可点。
可能你又要怒了,咱不装行吗?好好说话。
一直以来,我们并不宣传指挥员的个人能力,这事实上是一种历史唯物史观。
客观上说,战争能取得胜利,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功不可没。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为例,教员运筹帷幄,审时度势,充分把握了国民党内部矛盾,美苏矛盾,美蒋矛盾,决胜千里;林帅、粟裕大将胸怀大局,算无遗算,各种排兵布阵,惊为天人。
这些超凡的指挥艺术,不需要添油加醋,只要在宣传中实事求是地描写几个细节,恐怕就能成功打造出解放军的“战神”。
但大决战中并没有这么做。
或者说,我军传统军史故事都没有这么讲述。
什么叫“战神”?就是能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存在。
“战神”实际上是个宣传概念。
中国古代有没有战神?有,宋朝的岳飞,三国的关羽。提到这些人你会想到什么?武勇过人,以一当千,各种排兵布阵,神机妙算,令敌人闻风丧胆。就算死,那些也是被奸人所害,非不能也。
这些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宣传。说书人口口相传,一开始是一枪挑一人,十人传颂后,变成了以一当千。
国外有没有战神?当然也有,“狮心王”查理、汉拔尼、凯撒、拿破仑,二战期间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
对于这些人的包装,西方同样上不封顶。以拿破仑为例,带700士兵夺回法国的故事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
其中有段描写是这样的:1815年3月1日,被流放孤岛的拿破仑“越狱”成功,率领700士兵重回法国,可刚刚踏上法兰西土地,就迎来路易十八国王第五团2500人镇压。
700对2500人,三国都没这么写过。
但没关系,拿破仑虎躯一震,独身来到两军阵前,面对2500人,摘帽,解衣,然后大声咆哮“士兵们,向我开枪!向你们的皇帝开枪!”
拿破仑目光如炬,霸气外露。第五团官兵从上到下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不知谁带头,忽然开始高呼“皇帝万岁”“去格热诺布尔”。于是,战场形势骤变,原本赶来镇压的第五团,在拿破仑的“震慑”下,调转枪口,集体变节。
而且这场面还不止一次出现,在通往皇城“巴黎”的过程中,有17万将士被拿破仑的“王八之气”折服。
02
解放军不需要战神
法国人的故事是这样讲的:“一支支被路易十八派来阻止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在见到拿破仑后,再次向他宣誓效忠;之前被反法联盟释放的法兰西战俘,也一个个自费从全国各地赶来,回到自己的皇帝身边;康巴塞雷斯、达武、马雷、内伊、苏尔特这些帝国的大臣再一次找到了他们的君王。”
这就是“战神”,就问你服不服?这就叫宣传。
之所以这样宣传无非出于三点,一是拍马屁,迎合上层;二是满足百姓个人英雄主义心理;三是培育权威,搞英雄崇拜。
可战争胜负的根源是指挥员个人能力吗?(关于拿破仑兴衰我在“国运军事篇”中讲过,感兴趣的可翻翻)
一支过分渲染指挥员个人能力的军队会掩盖战争胜负的真相,是会吃苦头的。
二战后,麦克阿瑟被各种吹捧,作为美国远东军司令,几乎被吹上天际,好像整个太平洋战场都是他拿下的。
事实上在菲律宾,他差点成为日本人的俘虏。
但这段经历并未妨碍他平步青云,并被美军吹成战神。
这种吹捧在朝鲜战场银川登陆后达到顶峰,麦克阿瑟真的成了美国人心中的“战神”。例如,他们的媒体在麦网红发表“圣诞攻势”后写到《麦克阿瑟将军保证圣诞节前结束战斗》。
你能想象我们的报纸写上《彭德怀总司令保证要让美军有来无回》吗?当然不会,我们只会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种差异是由叙事方式决定的。
而对待战争的叙事态度又反映出对待取胜之道的态度。
解放军不宣传指挥员个人能力,不神话将领,归宗到底是因为在解放军的胜利哲学中,集体和组织才是力量的源泉。
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只有在有集体、有组织的情况下才能发挥。
所以,抗美援朝胜利后,我军内部没有一篇文章说,美国“战神”麦克阿瑟败给中国将军彭德怀,我们只歌颂“最可爱的人”。
我们不相信依靠将领个人能扭转战局,也不宣传这一点。
大决战中,解放军同样要接受国军将士投诚,但绝不会像吹拿破仑那样,报道某位将领往阵前一站,搞个喊话就把对方镇住。
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方式会告诉观众,所有投诚背后都有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土地改革、政治工作、舆论攻势、隐蔽战线等等,缺一不可。
我庆幸我们还在坚持这点。当我们不去吹嘘己方的将领如何能谋善断,如何用兵如神时,我们就能静下心来思考党的建设、组织纪律建设、后装保障能力建设。
解放军不需要吹捧出来的“战神”,只需要客观认识历史规律的指挥员。
03
国军其实不弱
我军军史上,真正称得上“神”的人只有教员,但他从不承认自己是神,也反对别人称神,他反对个人崇拜,当人民高呼他“万岁”时,他说“人民万岁”。
我觉得他这不是谦虚,而是对战争胜负本质的洞悉。
在教员诸多文章中,有篇文章看似跟战争没关系,但在我看来恰恰体现了教员的战争胜负观,那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通篇只论述一个观点:“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一场又一次的胜利,离不开集体、组织,也离不开指挥员的指挥艺术,但更离不开人民。
那谁是人民?搞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就搞清了谁是左右胜负的“人民”。
国军很弱吗?我一直认为,客观评价国军战斗力是对革命先辈最大的尊敬。
把对手说成草包并不能衬托自己的高大。用几十年时间打败一群草包很傲娇吗?
在剧版《大决战》中,于和伟扮演的蒋介石像个受气包,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货没啥军事才能,就喜欢勾心斗角摆造型。还有国军将领,不是猪就是狗,猪只求自保、照本宣科,狗则趋炎附势、认主归宗,好不容易有个能用的杜聿明,又是个病秧子,感觉国军上下是群乌合之众。
其实,真实的国军战力并不弱。
先说指挥员。
老蒋是制服唐生智、压垮李宗仁、白崇禧,力挫冯玉祥、阎锡山的狠角色。
你说此人辣鸡,那置各路军阀于何地?
还有国军将领,何应钦、钱大钧、顾祝同、刘峙、陈诚、蒋鼎文、张治中,都不是善茬。
举个何应钦的例子,1927年龙潭之役,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孙传芳反攻南京眼看得手,南京城仅有的警卫师和二十一师抵挡不住,已退到麒麟门,何应钦带着300人的特务营冲上去,硬是把战局扳了回来。后与从上海赶回的白崇禧部里应外合,逆袭孙传芳。
因此,用有勇有谋来形容何应钦不算过。
所以,把国军将领说成弱鸡,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再说兵力状况。
抗战后期,国军接受了美军,甚至苏军大量军事援助,自己也花钱购买了不少美式装备。
抗战胜利后,又垄断受降权利,接收了近100万日军的武器,而且继续得到美国的大力帮助。
到内战爆发前,国军86个整编师中,有22个师为美械、半美械装备,还有各种战机、舰船,陆海空齐全。
当时国民党第五军第200师,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拥有苏制T-26坦克80余辆、意大利制“菲亚特”CV35超轻型坦克90多辆、德制“毫须”装甲车10余辆、德制苏制卡车400多辆、摩托车40多辆。
反观解放军,到1945年抗战结束,装备上,虽然不再是小米加步枪,但也没强多少,主要火力是步马枪、冲锋枪、轻机枪,炮团还在组建中,海空军没有,机动靠腿。
兵力上,内战爆发前夕,国军总兵力达到430万人,而解放军只有127万。
后勤补给上,国军的地盘是城市,运输方便,调度快捷,解放军势力在山野,只能自给自足。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重庆谈判后,蒋介石才扬言:“三个月解决共产党”。
不仅蒋介石自己信心十足,国际社会也普遍不看好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连斯大林都做好了接受蒋介石政府的准备。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随后,苏联红军把整个东北原封不动交给蒋介石。
当然,老蒋也把中国在东北的利益卖了个干净。
可是,就算国军天时地利占尽优势,兵力完胜解放军,最终还是败了。
为什么?根源在于,两边指挥员对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理解不同。
04
人民才是战神
老蒋选择和金融资产阶级、买办和地主阶级站在一起,选择依靠苏联的、美国的、德国的、黑社会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力量。
而教员却选择依靠一贫如洗的被压迫的底层劳动者。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老蒋把剥削阶层当作朋友,把底层劳动者当作敌人。而教员却在争取最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
所以蒋介石实际上是代表剥削阶级在和所有被压迫的底层劳动者战斗!
一群被压迫了几千年的“泥腿子”,为了守护翻身成果所展示出来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不是一两组数据能评估的。
而正是这种守护成为解放军胜利的关键,也超越了蒋介石的理解。
三大战役中,塔山阻击战事关整个辽沈战役战局。守住了,东野拿下锦州,守不住,东野主力在锦州城下被包饺子,历史将改写。
对此,国共双方认识一致,想法一致。老蒋派出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投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兵力进攻塔山。
东野4纵、11纵在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奉命坚守。
就是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终凭借人民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共同的坚守完成,扭转整个战局。
《大决战》记录了这一过程,其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东北老百姓自发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抬上战场给解放军修战壕,有的甚至把做嫁妆的衣柜也送上战场。
上战场的是翻身做主的底层劳动者,支援战场的也是翻身做主的底层劳动者。
正是他们让塔山阻击战成为现实。
类似的任务在其他战场也有出现,例如淮海战役的“碾庄大战”。
回顾三大战役,至少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上,国军从战略层面并不逊色多少,无论是“锦沈会战”,还是“徐蚌会战”计划,看起来都很完美,都有团灭解放军的可能。
但最终都失败了。就是因为每到战局最关键的时刻,解放军总能凭借人民的支持左右胜负天平。
所以,解放军从上到下都很清楚,战神是不存在的,人民才是胜负的关键。
当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真正明白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人民时,他再不会同意把“战神”的帽子扣自己头上。
这就是教员喊出“人民万岁”的原因。
04
尾声
对于今天的战争,很多人认为谈“人民战争”已经过时了,只要火力够猛就行。其实真不是这样。美军火力再猛,一样在阿富汗认栽。
没有人民的支持,多猛的火力都是非正义的。
非正义的战争,终究会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败北。
作为一名在部队服役18年的老兵,我深为解放军人民军队的属性骄傲,这是她力量的源泉,也是她战无不胜的关键!
最后,缅怀先烈,向经历血与火考验的人民军队致敬!
全文完,谢谢阅读。
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观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