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终点的流感

    曾在一本书中见过一段对话,有民众问:“现代医学进展如何?”医生答:“没有太大进展,我们发明了更精密的检测仪器和更准确的术语来描述相同的疾病,最大的进步在于语言表达方面。”

   的确,许多影响了我们先辈的疾病至今仍然存在。眼下正令全世界面临停摆危机的新型冠状肺炎,与已为人知晓的流感相比,新冠的名称只是一个符合了分子医学新时代特点的描述。它在一个不为人预知的时间点加入流感的疫情洪流,加剧一场没有终点的战斗。

    看不到终点,对人类而言或许不是最坏而更像是最好的存在。

500

(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科斯岛名医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0)在他的《论流行病》一书中就有过希腊北部发生的流感样疾病的描述。急性高热、浑身疼痛、呼吸不畅、身体乏力,然后是咳嗽、流鼻涕,将突发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Influentia”。

    拉丁语“Influentia”正是现代医学用来命名流行性病毒感染(简称流感)“Influenza”最早的语源。

    Influentia的意思是“星星的影响”,即受气候和星星移动的影响突然出现的疾病。当然,以此来解释病因在现代人看来是很不科学、很不合逻辑,也让人瘆得慌。

    日本江户时代(又名德川时代,1603—1867)的医书上记载的是“印弗鲁英撒”,非常有意思的称呼。据医学博士出身的日本现代作家渡边淳一曾开玩笑说,近世的日本人对流感称呼中,“印”是印度,“弗”是弗兰西(法兰西),“鲁”是鲁西亚(俄罗斯),“英”是英国,最后一个“撒”是指四处散撒。

    同一时期的中国医书见不到这些新名词,伤风、伤寒沿用了千年。更何况,那时的中国大陆把自己封闭得严严实实的,从海上飘来的洋鬼子被隔离在海岛上,自然也把金发碧眼携带的致病因子一起隔离了。

    渡边淳一的玩笑不是随便开的,让他骄傲的是,“印弗鲁英撒”似乎是两百年后那几场全球大流行的神预言,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1977年“俄罗斯流感"。其中,“西班牙流感”引爆的全球大流行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远超“一战”的致死人数。

    借助新发明的器械,专家从一名阿拉斯加感染者未固定的冰冻肺组织和一名年轻的杰克逊堡士兵经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固定的肺组织中提取了这种致命性的病毒,并重建了它的基因组,而后将它命名为H1N1。

    弥尔顿·温特尼茨在1920年出版的《流感病理学》中指出,病毒H1N1对小鼠有高致病性,可重现许多病理变化。

500

    H1N1的命名构造中这两个不起眼的数字“1”已经充分暗示,人类刚刚认识的老朋友既有神秘未知的来处,更有捉摸不定的未来。

    亚洲流感(H2N2)肆虐之初,美国微生物学家莫里斯·希勒曼发现了该流感病毒的抗原转变、抗原漂移现象,并带领团队率先发明了针对亚洲流感的疫苗。11年后,由亚洲流感变异的亚型毒株——香港流感(H3N2)爆发,刚从生产线下来的疫苗面临失效。

    这些用来编号流感病毒的数字,就像是不断变换锋利的矛头,令人类的防御之盾疲于招架。过去60多年,流感病毒变异,疫苗更新,病毒又变异,疫苗又更新,矛与盾的攻防之战不亦乐乎。

    21世纪刚翻开一页,人们最初被披着流感外衣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蒙蔽了,不过它确实是一种人类此前未知的大流行,它发出的死亡威胁让人类深陷恐惧。幸运的是,它如飓风般过境暴虐了一通后便销声匿迹。有人坚信它还会再回来。

    不幸被言中,在2019年底,或许更早一些,像是SARS换了一幅行头的新冠肺炎大登场,全世界惊呼超级大流感真的卷土重来了。

(二)

    今天,人们使用许多艰涩的术语描述新冠肺炎,病理学家用最大的想象力精心绘制病毒的分子构造,而到了防控前线的医务工作者那里,这些没有多少意义。对流感认知还远未达到深刻的今天,我们对新冠肺炎的理解不如还是把它当作凶猛的新型流感,以示它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普通感冒也是流鼻涕、咳嗽、 发低烧,但不会出现流感那样激烈的症状,人们给这种症状拖拖拉拉没完没了的病起名叫感冒。普通的感冒原因也多为病毒,但不像流感那样都是相同的病毒,而是各种各样的病毒和细菌。

    细菌和病毒虽然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区别是明显的。首先是大小不是同一量级。细菌用普通的显微镜就可以看得到,而病毒的大小是以比微米还要小的纳米(微米的千分之一)为单位 ,比细菌小数千倍,不用电子显微镜根本看不到。

    有些感冒是细菌引起的,但绝大多数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抑制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虽然可以杀死细菌但无法杀死病毒。所以,感冒的时候吃抗生素效果并不好。不过,因流感受到侵害的肺部和喉咙随之也有细菌繁殖的情况,抗生素对于这类二次感染有效果。

    尽管流感比普通的感冒症状要严重许多,但95%以上的流感患者都能自愈。2020年初,当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之际,一些专家也是这样告诉人们。言外之意,新型肺炎是比流感厉害一点的病毒感染。

500

    然而,自从2020年底印度爆发新一轮变异毒株造成可怕疫情以来,病毒传染力之强、速度之快再一次惊掉了人们的眼镜。专家们把自愈的话吞进了肚子,不敢再提。其实,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流感患者如何能够自愈?就是患了流感几乎什麽都不用做,卧床休息几天就好了。

    但是,现实中,叫每一位患者卧床几天不出门,是不可能的事。加之,疾病传染力很强,患者还未自愈,与患者接触过的很多人就已经中招了,传播一旦形成绵绵不绝的链条,灾难性的失控局面随之会出现。

    据过去几年流感季的监测统计数据,一年中总人口10%左右的人至少会患上一次流感。假设99%的人能自愈,剩下1%的人病重住院或者继而死亡,受害者数量也是相当巨大。

    所以,流感不如癌症和艾滋病这类绝症可怕,但它绝对是一种需要加强预防的传染病,尤其是体弱的老年人和孩子。

    老年人和孩子相比较,孩子患流感的人数要多得多。因为大人毕竟活了那么多年,免疫力会与日俱增,不易患流感。过去常说老年人免疫差,这种说法基本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说,上了年纪抵抗力会下降,比如喉咙的分水减少,气管里的纤毛将异物排出的处理能力弱化,这些因素相加,导致老年人一旦感染了流感,很难治好,病毒会进一步破坏组织,新的细菌侵入那里,二次感染并发症状会变得相当严重。

    流感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人体的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组织、心血管系统和肾脏组织等五大系统组织。支气管炎、肺炎的并发症经常成为感染流感而死亡的直接原因,此外,流感还在各种器官上引起并发症。新冠肺炎病毒也是如此,只不过重症比流感的更为棘手。

(三)

    曾经,一种叫达菲的药物被宣传为治疗流感的特效药。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疫急当前,乱用药对个人和对社会都是最不可取的事情。

    达菲是一种限制性用药,特别是大流行以来,也有传言说它可治疗新型肺炎,所以这种药物现在各大药店销售受到严格管控,即便以实名制能够获得,也一定要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

    达菲这种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其药效机理大致是:流感病毒进入细胞里面快速复制自我进行繁殖,在细胞里面增多了以后就会挤破细胞到外面来(这个场面与美国科幻恐怖片《异形》里怪物诞生有几分相像),接着不计其数的病毒就从这个细胞转移到那个细胞,破坏组织。而达菲就是阻止病毒跑到细胞外面来的药物。

    换句话说,如果病毒被限制在细胞里不能转移到其他细胞的话,病毒就会自己死掉,就没有以后的严重症状和并发症什麽事了。

    并不是任何时候服用这种药物都能产生上述的较好效果。因为它是一种在病毒刚开始增多的时候将其截断的药物,所以刚有点儿发烧,身体感到不适的阶段在48小时之内使用的话,会带来明显的治疗效果。一般情况,患者服用了它后,第2天就会退烧。

    简单的说,流感发烧的时间平均5天左右,感染的第1天、第2天使用达菲,隔1天就会退烧。本来要持续5天的发烧2、3天就能退。

    如果超过48小时,流感病毒在细胞内快速大量繁殖已经破坏很多组织,引起了并发症,再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几乎不起效果,亡羊补牢,却已晚了。

500

(韩国电影《流感》剧照)

    目前已知的人类流感国际上有A型、B型为主(在中国称甲型、乙型),一些国家还有分出C型的,A型中又分出香港型、俄罗斯型和日本山形(日本县名)型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对A型(甲型)效果较好,对B型(乙型)效果则不怎么样。

    总而言之,流感还没有可治疗的特效药。所以,一旦感染引起身体明显不适,应及时就医,切莫盲信盲从,胡乱用药。

    这两年,一些国家在研制新冠肺炎治疗药物也遵循类似的思路,让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细胞组织里直接抑制病毒繁殖。一旦研制成功,防控疫情和治疗新肺炎就可以告别今天被动的局面了。当然,哪个国家能够率先成功研制出这种保命药,收获的效益一定比任何一种尖端的电脑芯片更加可观。

    最近,市场上还是出现一些所谓“防疫神药”,其中,有一种产自闽南、有数百年历史的著名中药炙手可热,这种热度以价格疯狂飙升的单向度效果呈现与众。即便因制备药物的动物性原料日益难得,带来成本压力而不得不调价,但是一粒小小的仅有几克份量的药物在短短一年间从四百多元被炒高至一两千元,这把戏绝对是不法行为。

    无论如何,使用药物治疗,是一种滞后而被动应对举措。在和病毒等感染病的战斗中,人类是不可能完全胜利的,但可以将灾害降低到最小。但是,这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而是需要人们共同付出持久而艰辛的努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流行,科学有力的防御就被视为一种最重要的努力举措。

(四)

    接种疫苗据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虽然接种保护效率为70%左右,但预防接种确实在万一被感染之后能够切实减轻症状或减少重症导致的死亡,至少用于救急的医疗资源不易面临超负荷的危机。

    预防接种后,难以明显体会到效果的确也是事实,毕竟是预防嘛,而且感染也不是必然的,即使接种了还是会有人被感染。两者的差别直接表现在症状上,没有接受预防接种而不幸被感染的话,发烧会到39—40摄氏度,受接种的,发烧了通常会降低到38—39摄氏度。

500

    最新的科学研究指出,接种完疫苗仍被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接种一般都是通过手臂注射完成,因此抗体比较集中地在胸部附近的淋巴结组织和器官中产生,而在鼻腔和上呼吸道却较少有抗体产生。这种抗体的分布不均,产生了防疫的薄弱环节而导致被感染的风险。

    为了解决抗体在人体关键部位分布不均的问题,科学家们将研制一种通过鼻腔点滴完成接种的新型疫苗。

    预防接种还有一个明显不足,是每年都要接种才能持续预防效果。因为流感病毒被大自然设计得十分巧妙,比较容易改变自身形态,发生变异。在这一点,新冠肺炎病毒与流感病毒也极为类似,前沿的研究人员撰文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是人类截至目前为止所遇到的设计得最为完美的病毒,它综合有肝炎和艾滋病等病毒的特性,变异速度快,传播力也在不断增强。

    有研究报告显示,最早发现于印度、最近已出现在南京的变异毒株德尔塔病毒,是武汉2020年初病毒载量的1000多倍,在0.6米距离,传染时间由过去的15秒缩短到5秒,保持1.5米的社交距离已经毫无安全可言。

    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有效、多措并举的预防保障尤为重要。除了接种,戴口罩是仅次于居家隔离的有效预防措施,还有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流感有空气传染、接触传染和飞沫传染等各种传染途径,普通的口罩能很好地防止细菌的入侵,但病毒可以通过。流感患者戴了口罩可以防止含有病毒的唾液等随着喷嚏和咳嗽飞到空中。稍微有点儿发烧或咳嗽,感到难受的时候,为了不传染给身边的人,最好尽可能早地戴上口罩。

    患者戴口罩,在防止把病毒传染给他人这一点上很有好处的。所以,选择戴口罩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避免健康人受到病患的影响!换言之,作为大多数的健康人不需要遭受戴口罩的折磨。

    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不管有没有患病,很多人都是不愿意戴口罩的。不仅不好好地戴口罩,还很喜欢到处游走。最后,所有的人不得不都戴上口罩预防传染。

    近年来,很多人无法理解西方社会为何存在那么强烈的反疫苗接种和戴口罩的声音。前不久,美国一些城市餐饮酒吧门口挂出了“接种疫苗和戴口罩者禁入”的广告牌,与中国许多城市实行“未接种和不戴口罩要被限行”的举措截然相反。

    只有弱者才需要接种,只有病人才要戴口罩。有人试图从这些合理的角度为美国人的“逆行”辩护。这样的理解还不完整,也不够精准。有一个故事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1721年,两名牧师兼医师带着从中国偷偷习得的方法在波士顿社区接种牛痘预防致命的天花时,他们也是遭遇到巨大的反对声浪,而不是对成功预防天花的赞扬。这两位牧师还因为劝人接种牛痘而被贴上“凶手”标签。

    为何会如此呢?原来,近现代的西方医学从一开始就被当作一种商业在进行,其从业者将贪婪无知的行为传给他人。在殖民统治时期,美国社会的医疗保健不受重视,这就是为什麽越来越多成功接种成为一种胜利的原因。由于并不指望(也无法指望)从根本上消除疾病产生的原因而帮助患者,医学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其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都低于法律和政府部门。

    现在是否能更好地理解西方的反对声音,他们反对的是政府不下大力气完善社会医疗保健,而偏重于采取能起一些预防作用的权宜之计,甚至不惜以牺牲民众的自由为代价一劳永逸地实施诸如居家隔离之类的措施。

    为了胜利,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只是在不同的星空下各自的遵循与努力方向有所不同。

    之所以说,战胜流感看不到终点,是因为我们人类及社会要变得更好也永不止境。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