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刀为什么又重又大?

日本人可能真的没有理解中国人的菜刀为什么要把菜刀背做那么高的目的。

 

首先,把菜刀背做高,是为了切片、切丝的高效。

 

你可以试试,用西式菜刀(那种刀背很窄的那种)将萝卜切片、然后切丝。我敢说马上你就会感觉到西式窄背刀在切丝、切片效率极其低下,极其低下!特别是需要加工的食材厚度大于刀背的高度的时候更加如此。

 

中国人餐桌上的食材品种丰富性、多样性,那是农业时代“苦寒之地”的日本&西方远远不能比拟的。

拜祖先所赐,我们有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辽远,四百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日本有吗?欧洲哪个国家有(不要跟我说一大半属于亚洲的俄罗斯;还因为,很多地方都是鸟不拉屎的所在。)?我们有跨越将近40度人类宜居的地理纬线、有高山、有平原、、有大江大河、有沼泽胡泊、有流水淙淙、有汪洋大海;有苍茫戈壁;有茵茵草原;有北回归线,更有巍巍雪山;

日本、欧洲有吗?他们的体量太小、太小,不可能拥有全部。

我们,或干脆就是“老子们”就有所有!咋地?!

 

因此,日本、欧洲的食材总类、品类、数量都及其有限;所以,他们没有能拥有一把“统摄一切”的菜刀,那也是在情理之中。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是文明在饮食领域的高境界!高的文明会出现更多的婉转,更多的“不直接”;“原生态”先呵呵一下。

弱弱地问一下:日本,特别是西方,你吃过炒熟的蔬菜丝吗?(看看你记忆中有没有?),乱刀斩切沙拉不算!

 

因为除了中华文明圈,烹饪技法中的“炒”,几乎看不见。

“蒸”,那就就更不用说了,只有中华文明圈才有的烹饪方式。

 

  中式菜刀,专门为烹饪的“炒”而生;

中式菜刀,为这独门的“炒”,磨损、献身;

这也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

想想看,“炒”是烹饪技法的一个极大的分类,类比生物界门纲目科属种里的门;炒这个“门”的条目下面有:炝、爆、溜、滑、煸、、炒、煎……。学过数学排列组合的同学可以组合下下,日本&西方是不是失去太多太多的人间美味?

炒,那是烹饪江湖的“独孤九剑”;是最高的境界。

炒,对食材“形状”的要求很高,很高。“丝配丝”、“片搭片”、“丁同丁”、“块翘块”……那是很讲究的。

讲究,就是高雅;讲究,就是文明。

刀工的目的,除了成型保证菜品好看;再有就是:保证食材在同一时间成熟。

更少的时间,才能保证更多的营养。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只是“饮食文化”。

 

  “文化”的另外一个解释是“习惯”。

“好吃”,那是对文化的认同,是主观的感受;这个世界并不能完全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统一。

老子要,老子就要!老子不,老子就不!

这是“自由”文化的极端。

平常间还好,像大灾大疫这样的非常时刻,那就是作死的矫情。

  文化无高下,但文化有优劣。

  使用餐具的文化,显然比手抓更加卫生。(不想说印度神秘左手,那会碎了印度人和印吹们的玻璃心的。)

饮食文明。

   解释文明很麻烦,好像连黑格尔这样的大咖也没把“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弄清楚。不要紧,你知道“文明”的对立面叫“野蛮”,那你的心就会“咯噔”一下,完成禅宗里最期待的顿悟:哦,酱紫!

(“咯噔”那下,就是传说中的“王阳明时刻”;这是自我体验;如果你在解释一个概念,对方眼睛突然“亮”那么一下,那此时他就经历了他的“王阳明时刻”,他听懂了,至少他此刻领悟了些什么。)

文明程度越高的饮食文明,那就是创造了更多的技法,食材资源更多地利用,向世间提供更多的美味。“四大菜系”的鲁菜创有“酱爆”、“干溜”、“炝炒”……,粤菜有:“铁板”、“盐焗”、“煲”……;光是川菜,就创建了“宫保”、“鱼香”、“干煸”、“椒麻”、“怪味”、“麻辣”……总计42种独特味型,这些味型中包含了川人自创的“饮食武功”;这些不同菜系的“厨艺功夫”中,都需要食材的形状对他们所应对烹饪技法有机配合。

“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香辣美味套住他;我们就会有钱花。”;这就是传说食材形状视觉与味觉、触觉的配合。

觉,才会觉悟。觉悟者是佛。

好的食材,赋予食材自然的美味;食材好的形状,自然会勾引你的食欲;保持食材固有的风味,需要趁手的好刀;

拥有趁手的好刀,且对食材机理走向了熟于心的刀工;这才能“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趁食材还在菜板上骚首弄姿,一把好刀就已然将她切分,这样的食材那才有曼妙的身段,才有有趣的灵魂。

江湖世界,创造自家“独门绝技”的那才真正的大家:“降龙十八掌”、“葵花点穴手”、“一阳指”、“冲灵剑”……

去查查看,日本&西方是不是有他们自创的独特烹饪技法?烤?煮?这两样是人类与野兽告别野蛮最基本的烹饪方法好不好?连巴西丛林的野人也会这两样“基本功”呢。

“关东煮”?好吧,你赢了。

物理世界有一个梦想:把世间的一切“力”放进一个统一理论中;用一组数学方程统含一切。可惜,目前,人类还没能做到这一点。

人类为了提高效率,也创造出了不少“万能工具”,试图建立自己领域中的“统一场理论”:我还是我;但我,抱歉,就是你们全部。

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把更多工具“集成”在一起的东西,类似“瑞士军刀”;那个散装的万能工具其实并不是“统一场理论”中的真正统一;他们依然是“分离态”的;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出现时,你就得消失;你出现时,我不得不收敛,我不得不隐退。

但是,但是,一个领域出现了意外:

中华饮食文明意识文化中确有真正实现“统一场理论”工具典范:

餐具:筷子。

厨具:中式菜刀。

他们的特点就是:简约绝不简单!

想想,一把刀就能完成切、片、剔、剁、拍、宰、捶、砍……

——中式菜刀。

刀还是那把刀,但我,抱歉,就连“锤子”都不得不信,我是刀,此刻也能变身“锤子”,我就是你们全部!

西餐的餐桌上,“刀枪剑戟,斧钺刀叉”,满满的一大桌;看起来很B格,其实,究其真实,他们还没完全进化到拥有“统一场理论”工具,没能发明出类似筷子、中式菜刀的那种“大一统”的东西。

餐桌上的“斧钺刀叉”,他们的饮食文明中遗留了更多的野蛮气息,还不环保。

这一切,用哲学的方法追究根底,那就是他们在厨房里并没能有效地对食材进行预处理,他们把食材形状的“适口性”的处理挪移到餐桌端。用餐时,舞刀弄枪,呈现更多的粗犷;切割、吮指、刮剔、添盘这些骚操作,竟然也被他们的文化允许;呵呵吃相难看。

野蛮。

这一切的背后的逻辑归因:他们没有一把趁手的好菜刀。

“戴森球”是把恒星的能量使用到极致,一点都不浪费,一点都不遗失;这是高级的宇宙文明。高等级文明的表现就是把资源使用、利用到极致。

简单简约的中式菜刀,就是把资源使用、利用到极致的代表。

 

中式菜刀比起其他文明圈的菜刀,他更加安全。

首先,他不尖锐,很“内敛”;不锋芒外露。这减少了菜刀伤人的概率。而“内敛”,这是中华文明独具的特质。

其次,他的朴实形状,极少引起未谙世事的小孩的兴趣,小孩基本不会主动去玩弄厨房里的菜刀:它那看起来那么的土,并不时髦,还重。

正确使用中式菜刀的方式(我建议这条你仔细看看,对你的生活和未来或许有益):四指并拢;四指的第三指节,俗称“指尖”要向手腕方向微微内弯(敲黑板:重点,重点!)“藏在”里面,并轻轻压住食材(四个指头要有点像“跪”在要加工的食材上的样子,是正确姿势。),免得食材“跑动”与“滚动”;此时,大拇指(敲黑板:重点!重点!必考!)要“藏”在四指后面(千万不要张开!千万不要张开!后果很严重!);刀背紧贴四指的第二关节,依靠手指的第二关节左右方向“限位”切食材;持猜端的手边切边退,退出所需食材烹饪规格距离;持刀端的手,一般菜刀的提切距离等于食材在菜板的高度,即可;不可提切太高;高出手指的限位,会切到手,高出食材的高度,会切到指关节的皮;但是,如果不藏好手指,那就会切掉手指!那是会骨肉分离呀,很危险!。

(先搽下汗,看你们不规范的姿势把俺吓的)

中式菜刀的使用,刀刃在绝大多是时间内是向菜板的,这是使用安全;社交礼仪中连递送名片也要用手指按住名片的锐角,何况是用刀,更要刀刃内敛。中式菜刀在“片”、“削”这样极少的操作刀刃才不会向菜板,向外“开放”;而西式厨具,呵呵,大部分使用刀刃都向外使用!

我们见过欧洲“还算”能把菜做好吃的三个国家:法鸡、意呆、板牙;胡萝卜下锅也是像“兰州刀削面”那样刀刃向外,嚓嚓刷刷,哔哩啵啰,跳水下锅。

很“man”,还野趣盎然不是?

四季轮回,不管何年,春,还是写成春;不论何时,秋,还是写成秋;但今年的春秋与去年的春秋绝不会完全重叠与重复。

我们可能在一端时间内喜欢狂野星球,自然野趣,繁琐繁复;甚至,把这些当成时髦来欣赏。

我们不会说这是反动,还懒得说那是无知。整条长江有无数个回水沱,它们反动,它们逆流;但最终,大江东去。

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这是伟大。

中式菜刀,简约造型,就能把复杂变成简单;你能像“玉皇大帝”,把一柄中式菜刀当成麻将中的“听用”:腰片?腰花?姜丝?葱节?蒜米?随便!

它能不伟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