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字节员工“求加班”? 主动过劳背后的隐秘支配 | 文化纵横

500

✪ 崔志梅 |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导读】近几年来,国内互联网企业超时办公的“996工作制”备受争议,然而最近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内部调研中,却有高达1/3的员工不支持取消大小周制度。人们发现,尽管网络上流行躺平族的说法,但现实中却有很多年轻人成为加班挣钱的过劳族,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本文基于网络调查分析,发现部分青年之所以主动过劳,除了追求薪资以外,忙碌与幸福感知的联结,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工业化和“工作天职观”的伦理精神,使过度工作和赚钱的倾向成为无意识积累的结果,人们直到感觉累了才会停止工作,而不仅仅限于工作目标或薪资目标的达成。以牺牲快乐和闲暇为代价去过度工作,以显示财富的方式进行炫耀性消费,这两种倾向使得个人在内在欲望和外在诱惑的支配下,逐步丧失对生活的控制权。“在劳动中感觉身体被掏空,又在闲暇中补偿性地疯狂消费——继续投入异化的劳动过程”。在此背景下,“如何管理时间”这一问题变得复杂。而通过自主规划忙碌生活,从而重新掌握对生活的主动权,成为不少青年的选择。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原题为《主动忙碌与幸福感知:基于青年群体的案例研究》,篇幅有限,内容有所删减,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思考。

主动忙碌与幸福感知:基于青年群体的案例研究

“5+2”“白+黑”俨然成为当代职业青年的标配。“996”工作制(从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没有休假和加班津贴)因此入选2019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在这一过程中,“忙碌呈现出一种越来越主动的趋势”——人们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抱怨生活被工作填满,另一方面则主动计划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效率的追求不仅决定了投入工作的时间数量,而且对闲暇的偏好和消费选择有着广泛影响,这在层出不穷的新奇体验和多任务省时产品的大量涌现中可见一斑。本研究试图阐明,主动忙碌之所以在部分青年群体中盛行,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在效率导向的现代社会,建立一种积极的身份推断,其通过将时间赋予一种象征价值,进而强调在多个领域取得进展和成就,激活期望的能力认知和刺激体验,实现更加平衡自主的工作生活状态。

理论缘起

主动忙碌的兴起及其广泛影响与工业化时代将时间视为“终极稀缺”资源的观念紧密相关。Keinan和Kivetz将“不断关注生产力、进步和用更少时间完成更多事情”的趋势称为“效率导向”,认为其与关于“远视”(hyperopia)的研究相一致,导致人们以牺牲快乐和闲暇为代价过度工作。Hsee等人借助极简主义范式进一步提出这种过度工作和赚钱的倾向是无意识积累的结果,人们直到感觉累了,而不是足够了。实践中,对效率持续追求的努力,不仅给同伴施加更多的压力,降低周围人的幸福感;而且因减少陪伴所爱之人的时间,影响了整体生活满意度。在此背景下,“如何管理时间”变得尤为复杂。

500

尽管近些年来996工作制被不少人诟病,但在被誉为“心脏和字节只有一个跳动”的知名大厂进行内部调研时,却有多达1/3的员工不支持取消大小周工作制,那么为何会有人自愿过度劳动?

在古代,哲学家经常将有偿工作描述为人类生存的退化和奴役。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类活动划分为理论沉思、实践和制作,认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无须劳作、拥有闲暇的贵族阶级,而制作只能是天性低劣的奴隶从事的活动。西塞罗更认为“一个为金钱付出劳动的公民,将使自己沦为奴隶”。该思想在现代得到延续—作为20世纪美国最富有洞见的经济学家、社会理论家,凡勃伦在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随着人类文化的演进,财富本身具有内在的荣誉性。因此,“明显地不参加劳动就成为金钱上卓越成就的习惯标识,成为众望所归的习惯标识”。结果是,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耗成为证明财富所有者尊荣的有效方式;摒弃劳作不仅是体面的,而且是保持身份的必要条件。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生产力的提高将极大增加自由支配时间,到2030年每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

然而,社会的发展使财富和地位的获得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工作从惹人厌恶和受蔑视的活动逐步转化为个人生活的核心。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强调,职业不分贵贱,每个人都要完成现世所处地位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合理地使用时间不仅关乎个人道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比如阿尔伯蒂提醒人们“根据时间安排工作,然后顺序地去做,一小时也不要浪费”。托德警告世人“提防那些通常被称为娱乐的消遣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是一种天职,是最善的,归根到底常常是获得恩宠确实性的唯一手段”。

500500

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对幸福的研究成为重要议题。亚里士多德将沉思视作人类的最高幸福,认为其是本性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能带来最纯净的快乐。相应地,作为前提条件的闲暇也就成为幸福的必备要素。凡勃伦同样以有闲作为博取尊荣的手段,并提出“要获得好的声名,就不能免于浪费”,这即是“炫耀性有闲”(conspicuous leisure)的由来。后来,这种浪费进一步从时间扩展至财物——通过使支付能力可视化,达到歧视性对比,进而提升尊严的目的,及时行乐的消费主义也就代替工作伦理主张的禁欲节俭,成为新的精神慰藉。

本文对主动忙碌的分析从属于这一大的理论脉络,重点关注在效率导向的现代社会,个体如何通过工作和休闲的时间分配、有限闲暇内的消费选择以及计划安排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实现一种工作-生活平衡的幸福。如前所述,以牺牲快乐和闲暇为代价过度工作和以显示财富的方式进行炫耀性消费,虽然能够满足工作伦理和身份诉求,但也导致个体在内在欲望和外在诱惑的支配下丧失对生活的控制权。恰如列斐伏尔所言,“在劳动中感觉身体被掏空,又在闲暇中补偿性地疯狂消费——继续投入异化的劳动过程”。

500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因此就成为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进而通往幸福的自救之道,避免将有限的生命陷入无谓的自我消耗中。基于此,本文试图展示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时间的分配和控制以及计划目标的设定,将时间赋予一种象征价值,在迎合效率导向的同时摆脱消费诱惑,实现一种更加自主的幸福。行文安排如下:首先,通过案例对比呈现主动忙碌的践行者如何通过时间管理改变自身生活状态;其次,运用象征性消费和地位信号理论阐明青年群体主动忙碌的内在机理;最后,聚焦于幸福感知的三个维度分析主动忙碌如何调节负面情绪、强化自我重要性进而提升整体生活满意度。

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996.ICU”网络论坛。“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原本是2019年在代码存储平台GitHub上发起的旨在控诉国内互联网公司加班制度的项目,创建之初就收获超过20万次“加星”支持。其后,随着越来越多行业人员和意见领袖的加入,在全社会引发对“996”工作制的关注和就工作-休息、奋斗-享乐以及幸福生活的大讨论。此外更重要的是,目前在该运动的影响下,一些公司致力于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打造。如微软日本分公司宣布自2020年8月起实施为期一个月的“工作生活选择”改革实验,尝试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同时为所有全职员工提供休假补助。国内顺丰速递创始人王卫也表示,“未来,员工的幸福是长期努力的方向”。应该说,论坛中的内容讨论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

500

为此,笔者根据相关核心概念采用理论抽样的方式有目的性地选取120份网络分享帖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这些分享帖发布者年龄集中在22~35岁间,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男性从业者居多。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涉及IT、金融、文化传媒以及房地产等领域。资料的整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第一步,为每位评论者“画像”(包括工作领域、从业时间、教育程度、目前所处职位等);第二步,分析评论者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包括工作休闲时长、时间监控及价值感、闲暇消费选择等);第三步,了解评论者的主观幸福感(包括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整体生活满意度)。通过Nvivo8软件对资料进行分类和编码,使时间管理下主动忙碌的内在机理及与幸福感知的关系变得清晰。

案例研究

网络分享帖的阅读分析发现,“主动忙碌”可以对青年群体的工作生活状态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被现实存在的“996”工作制所束缚,于是否定、攻击和谩骂;另一些则通过时间管理进行积极化解,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幸福。

1. 形式主义的“996”:遍地都是叹息声

一些评论者表示“996”工作制下劳动时间的延长只是由于企业管理低效,这样的加班“没有产出,也没有效益”。因此,当“996”变成社会潜规则,使个体失去选择权时,过长的工作时间,“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表面功夫”。

(1) 工作:磨洋工给领导看

韩丽,32岁,曾在BAT担任公关策划,谈及“996”工作制时呈现麻木状态,她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每天上午不到9点到公司,开完晨会就开电脑工作,磨洋工到11点半去吃中饭。午睡1小时,下午2点打开电脑,装忙给老板一个认真的假象。等到晚上吃完加班餐打会儿游戏,到点打车回家。对她来说,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可能不足5个小时。因此,在《反对996,还得清算摸鱼时间》中就有了这样的反思:“如果询问那些白领,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工作上?答案可能是不到8小时。大多数时候都在浏览网页和上淘宝购物—现在的工作透明度很低,很难摸索他们到底在干什么,或者实际需要多长时间。即使是反对996最严重的程序员,情况也大同小异,无法像传统流水线那样保证出活儿”。结果,一方面是企业“996”工作制强压下的超时加班,另一方面是员工表面妥协下的浑水摸鱼,以致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上班地狱”由此而来。

500

(2) 闲暇:空虚中浑浑噩噩

对于闲暇的时间安排,大多数发帖者表示“无所事事,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没有办法真正成长”。以大学毕业后工作两年的小薇为例,她将自己比喻为被现实毒打到奄奄一息的“社畜”,每天被动地将自己和其他社畜一起装车运到公司,下班后会刻意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让大脑完全放空。“像前阵子火热的动物森友会,在网络中我们有房子,有朋友,精力充沛——总之,要抓紧每分每秒进行彻底的娱乐”。这就无怪乎在论及“下班后,你都做些什么”时,刷手机、打游戏、追剧、看小说、玩抖音,成为当下青年的主要消费选择。他们不再花时间关注自身健康,也不再致力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也“很少做运动或自己在家做饭,都是点外卖或和朋友在外面吃”,虽然明知“长期吃外卖会致癌”。只是事后发现,网络世界中自我荒废的空虚感和浪费时间的负罪感是对想要努力生活的自己的“一万点暴击”。

(3) 幸福:一地鸡毛的叹息

强制“996”下,一些人感慨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价值所在。他们将工作当作“混口饭”的差事,“带不来钱,也给不了成长”。相反,现实的一地鸡毛,让人更加厌恶。陈露,工作于北京著名地标后厂村,嘲讽日常生活为“瞎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像没有刻度的白开水,日复一日地沸腾,却不知整个青春正一点一点地被榨干”。煎熬、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与日俱增,而与之相伴的则是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家庭生活的缺失。25岁的阿举,毕业后就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做新媒体运营,长时间的熬夜加班导致睡眠紊乱,最近还患上了抑郁症。23岁的杨洋,在地产公司做管培生半年就严重脱发,去年公司战略调整,调回老家工作,但“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都没时间见,太疲了,没有精力顾及其他”。就像Tiffy总结的“当996的车轮碾过来,你的收入、身体和家庭将全面走向下坡,遍地都是叹息声”。或许,这就是当代青年为何丧的原因所在。

500

2. 时间管理下的“主动忙碌”: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在关于“996”的争论中,另外一些评论者认为,重要的不是抵制“996”,而是使个体拥有选择的权利,让时间变得有价值。他们通过目标的规划和控制,追求“认真生活,快乐工作”的幸福。

(1) 主动选择:赋予时间价值感

李毅,35岁,互联网行业做销售多年,在《请不要站在道德高地讨论“996”》中提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996”,都应该是一种个人选择,与价值判断无关。“马云说企业是拿钱买你的时间,那么对年轻人来说重要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值钱。毕竟一个人可以在工作上吃苦,但不能在生活中吃土。努力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不应该是一种奢望,更不应该是一种耻辱。”谢飞,一个践行“996”工作制、热衷“自愿加班”的IT从业者,同样表示IT行业工作压力大,加班是常态。但既然选择加入,就代表能够接受。至于原因,“第一,收入水平高。即使没有加班费,股权分红加起来年薪也有四五十万,在同龄人中绝对算高的。第二,成长发展快。大公司会激励你付出和创造价值,这样的履历也会提高日后的工作起点”。而对于“996是年轻人的福报”,他个人认为“没必要过多声讨,20多岁的黄金年纪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好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工作,得到该有的收获,而不是让自己的时间廉价兜售”。

(2) 专注效率: 做好目标规划控制

由于高效工作是有时间极限的,“每天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因此如何通过目标的规划和控制,提高效率就成为主动忙碌的关键所在。昆哥,年近三十转行的房地产项目经理,认为重要的是确立职业规划,有奋斗目标,才能把工作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以前根本没想过要干多久,拼到什么职位。后来转行做房地产,看着成片荒野几年间变万丈高楼,觉得自己是在实现着一个关于居住的梦想,特别有成就感和使命感—以目标为导向,才能每一步都走得用心用力且步步为营。”小爱,号称工作时连水都不喝的年轻程序员,谈及自身经验时,介绍了把任务分割成块的系统控制思维——“这个就是排兵布阵,计算用多少时间做多少事的问题。比如分清哪些事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固定时间做;哪些事是相对灵活的,可以在空闲时间做。时间不能增加,但合理选择,可以被高效利用。总之,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一团糟的境地。还有就是掌握工作节奏,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工作状态”。

(3) 多方面追求: 平衡工作和生活

主动忙碌的践行者大多认为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希望同时能够吸收新的信息,拓展新的阅历,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为此,他们尝试用新的思路管理闲暇,以此提高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以一线采编李磊为例,在每次上下班的地铁上他都会选择利用手机APP进行配音学习,以此丰富自己。论坛中他记录道:“闲暇定终身,不能得过且过。很怕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所以想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增加生活的趣味。这些微小的努力,是对抗平庸的底气。”再比如Grace,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繁忙之余,坚持每天健身,周末亲自买好食材给家人做精致晚餐,每年还会定期陪父母和孩子去不同地方旅游。对于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她总结道:“只要心中有想要的生活样子,时间自然就能节省下来。你没有时间做某事,是因为觉得不重要——不想丢失自我,不想让孩子在缺爱的环境中成长,不想让父母老来无靠,所以特别珍惜与所爱之人的相处时光。”“认真生活,快乐工作”因此就成为这些人所提倡的工作生活态度。

主动忙碌的内在机理

象征性消费和地位信号理论考察了人们如何花钱购买能够显示身份和地位的物品。最近的研究表明,花费时间的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炫耀性消费”,特别是如何在工作和休闲间分配时间、选择怎样度过自由闲暇以及计划安排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这其中的机理在于:效率导向的现代社会,时间被赋予一种象征价值,隐含着对个体身份的推断。

1. 长时间工作和缺乏休闲是一种身份象征

Bellezza等人提出,忙碌的人被视为拥有期望的人力资本特征,如能力、抱负,在就业市场上是稀缺和有需求的。相应地,长时间工作和缺乏休闲也就成为一种身份象征。论坛中有人提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各行业向头部集中的历史进程,优胜劣汰意味着将会出现很大的资源优化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平庸的企业必然被头部所吸纳。换言之,优秀的人才会越来越贵,尾部则会呈现缩减态势—一个团队总归忙起来才是好的,员工才有干劲儿,才能迸发活力。所以最惨不是996,而是想996而不得”。在这个意义上,公开抱怨“忙到炸裂”和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实则是一种自嘲式吹嘘,以此避免成为别人眼中的“无能之人”。

2. 多样化的体验集合代表着成就感和进步感

忙碌和效率的追求不仅决定了工作和休闲的时间分配,而且对有限闲暇内从事的活动类型有着重要影响。Keinan和Kivetz发现,人们总是渴望“拥有一切”并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因此相较于即时性的愉悦享受,更倾向于收集不同寻常的新奇体验,以此构建自己的履历清单。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主动忙碌的践行者大都热衷于在工作之外发现兴趣,寻找意义,积累不同的人生阅历。他们读过很多的书,走过很远的路,看过人山人海。对他们而言,不同领域的尝试,提供了吸收新知识和启发新思考的机会,使其感觉富有成效。恰如作家苏见祈所言:“真正的奋斗和成长,是吸收新的知识,新的阅历,扩展新的视野。而只有新的信息里,才藏着和现状不同的可能性”。

3. 计划安排的灵活性有助于感知地位的提升

关于地位推断的研究表明,不合规范的行为,如在职业比赛中穿红色运动鞋,可以作为一种昂贵的视觉信号,展示个人自主性。同样,在时间控制方面,计划安排的灵活性也有助于突显时间的符号价值。当忙碌的个体能够突破既有时间框架,掌握更多决定权时,常会导致在他人眼中感知地位的上升。论坛中“往事随风”提及这样一个事实:腾讯公司的上班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但微信的发明者张小龙却由于睡懒觉而经常迟到。对于老板马化腾为何能够对其如此容忍,他认为“无非是因为张小龙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收益,不可替代。职场上的老黄牛是最不值钱的,要是每个人都理解你,那你得平庸成什么样子?”。

结语

工作时间延长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对个体幸福感产生深远影响。区别于将有偿工作视为“底层劳动者迫于生计选择”的传统认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拥有专业技能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更多的赚钱机会,工作时间更长,忙碌因此成为一种主动选择。本文以都市青年群体为例,就“996.ICU”网络论坛中的分享帖展开案例分析,结果发现:效率导向下,受异化劳动和消费诱惑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处于无意义的失控状态。为摆脱这种处境,主动忙碌的践行者通过“时间管理”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分配和控制及其“符号价值”帮助人们抵制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升自我身份认同,从而实现“认真生活,快乐工作”的幸福。

主动忙碌的兴起,也引发营销领域的变革。如苹果手机通过记录电影导演忙碌的一天来展现Siri的服务功能,京东618大促同样以“打破忙碌”为主题吸引消费者关注。未来,对忙碌复杂效应及其心理机制和作用条件的分析将成为研究重点。在此值得一提的是,Sullivan曾提出“贪婪性消费”(voracious consumption)概念,认为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倾向于在工作和闲暇中同时追求“最大化”。本文的结论对此提供了佐证,但更强调适用情境差异。因为只有在主动忙碌的群体中,时间的“符号价值”才得以突显,扩大多样化的体验集合才会被视为一种成就感和进步感。

最后,关于主动忙碌与幸福感知关系的研究,也重新启发对“什么是好生活”和“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的思考。相较于统一“文化模板”的塑造,现代社会为多样化生命历程和生活目标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性,“他者”的研究进路也因此得到更多的接受和肯定。网络论坛作为分享一隅,因其良好的私密性而使不同的人生理念和生活实践得以充分交流和展示。应该说,圈层间的沟通碰撞和融合共生,必将促进对“幸福生活”的探寻。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原题为《主动忙碌与幸福感知:基于青年群体的案例研究》,篇幅有限,内容为节选,注释从略,全文请参见原刊。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