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东西,没事干的假期看看解闷可以,但是小说细节根本不能细究
【本文由“xshow”推荐,来自《清华教授吴国盛:《三体》受追捧让我大跌眼镜,金庸小说才是中国版科幻小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Merlin
别的先不说,金包衣的作品我曾经喜欢过,但长大以后仔细琢磨——其实就是黑涩会+穷摇的格局,说到历史政治基本都是大路货和定势思维,毫无新意甚至私货满满;说到战争,也是双花红棍街头斗殴的场面。。。
-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毕竟“大格局大场面”不是小说必须拥有的因素。武侠小说写得好,哪怕局限在一个小县城也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问题在于,“永不加赋”这一类的谎言欺骗了多少年轻人?萧峰自杀确实壮烈,但真能阻止两国的战争?满清能够入关是因为杀了袁崇焕?这些真的是“真实的人性”?震撼人心的“反思”?幼儿园孩子的人性吧?什么都可以拿来过家家。。。
-
从连载小说或评话的角度,金庸算是优秀的作者。但真要从历史政治的角度,他就仅仅是说书人的水平了。以雨果为例,他被分类到“浪漫现实主义”,说起来不算是非常彻底的现实派。但在《悲惨世界》中,他虽然(借角色之口)表达了对拿破仑辉煌战绩的敬仰和吹捧,但他对拿破仑和拿破仑时代的评价却相当公允和深刻,甚至很多历史或政治学家都直接引用到著作中。再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个封建大宅门的鸡毛蒜皮有什么“大格局大场面”?但真实细腻地描写,除了文学上的成就,也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相比之下,高下立判。金庸的小说里面近乎“全架空”,生活细节和武功招式全靠编不说,即便是“人性”这一部分看似丰富多彩,也没有局限于“黑白分明”的老套,其实仍然是脸谱化和理想化的。
-
如果扣除对满清的粉饰吹捧,我认为金庸是一个好作家,无论想象力还是说故事的能力,远超绝大多数作者。坦白说,《红楼梦》我一直不到十章就看不进了,《哈利波大》我也只看电影懒得看书,《射雕三部曲》我却可以一口气看完——但也就“武侠小说大家”足矣,纯从读者和受众的范围来说,当然王刚《夜幕下的哈尔滨》恐怕都不下于金庸小说。。。那可以说是真正的男女老幼通杀,连文盲都不例外,不是吗?
-
——仓禀实然后知荣辱,吃饱饭自然花样多。某种意义上说,金庸的盛名来自中文创作的空窗期,内容的贫乏加倍彰显了金庸的优秀,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这一点也不夸张。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盛,金庸小说生命力肯定比同样盛极一时的港台影视强得多,但是渐渐褪色回归原位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别看我们今天骂网文幼稚骂电影电视无聊骂小鲜肉没演技,这些虽然确是事实,但回顾一下建国七十年,要说一句“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并不夸张。
金庸的东西,没事干的假期看看解闷可以,但是小说细节根本不能细究
其写的个人认为最好的小说鹿鼎记里,虽然写了一些明清社会人物的生存状态,但是明晃晃为其祖宗查慎行翻案洗白可是够恶心的
金庸的武侠小说文笔还是不错的,情节设计几乎比所有同行都强,但是看多了问题也被人看出来。。。
第一)因为金庸历史水平一般,所以对于古代社会生活几乎都是臆造,比如郭靖一顿饭花了十几两银子,且不说宋朝银子是不是流通货币,单单数额也非常离谱
第二)所谓新派武侠小说,金庸其实就是学大仲马,但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里的历史人物基本都和历史定位没什么大差别,金庸可就不管那套,天龙八部里萧峰的死主要是为了阻止耶律洪基的南侵宋,但是,但是!人家耶律洪基根本就没有计划也没有实施侵宋计划好吗???历史上耶律洪基就是个精神宋朝人,还特么崇拜宋仁宗,如果按历史来,萧峰根本没有死的理由,于是金庸没理由就靠硬编个理由出来
第三)看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会有个认知上的纠结,因为金庸笔下的社会上最出色的侠客人物全部是在民间滴,所谓高手在民间,但是那也不可能朝廷官方全都是弱鸡把!?不!金庸就是这个逻辑,为朝廷服务的都是低等人物,只有存在于民间的大侠才是国家栋梁,还编造出什么——下肢大着为国为民的P话
本人一直以为,你一个民间人士没资源没钱没人,凭啥为国为民
后来一想金庸的个人历史就明白了,数次北上求官不得,于是不得志下大笔一挥,朝廷全是庸才!我才是天才在其小说中呼之欲出,就差扒在你耳边直接说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