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越野跑惨剧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什么?
这些天,也许我们都为一件事情特别揪心,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所举行的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有21位参赛选手不幸遇难。
截止今日,通过许多媒体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角度,以及一些亲历者和幸存者在网上的留言与感想,逐渐还原出了惨剧背后的现场与真相。
所有这些信息拼凑起来,就更让人疑惑,同时也更让人难过。在这场白银越野跑惨剧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什么?
讲述 | 梁文道
来源 | 看理想·八分
(文字经删减编辑)
01.
遇难的大都是“一级军团”?
为什么大家会为这一次事件感到特别揪心,其中一个原因,是媒体报道、视频和画面所呈现出的选手们的遭遇。
在21号当晚,已经有相关的视频流出。我们看到参加比赛的一些跑手们,在荒郊野外聚成一团抱在一起,用一些分到的保温毯严严实实地把自己盖住,在一块石地或斜坡上挨冻发抖。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根据报道,在当天中午前选手们出发的时候,天气状况是很好的。之前大家得到的消息,也是那几天的天气都很晴朗。
根据过去的经验,大部分选手更担心的是防晒的问题,而不是失温的问题。然而,这一回遭遇不测的选手几乎全部都是因失温而死。
再来,我们陆陆续续看到了一些遇难者们的身份、他们的故事,以及一些亲历者和幸存者在网上的留言与感想等等,所有这些信息拼凑起来,就更让人疑惑,同时也更让人难过。
说到让人难过,就需要来讲一讲这场比赛里的一些非常知名的选手,比如梁晶,他是国内超马越野赛中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在去年年底国际田联超马越野的全球排行榜里,梁晶排名世界第八。
然而,根据《人物》的报道,当他的遗体被发现时,膝盖已经磨到没有皮了,这说明他临死前应该是在地上爬行,尽最后的努力来求生。想到这里,已经让人觉得非常难受了。
“寂寞冠军跑者”黄关军生前发布的最后一张照片(图源网络)
另一位运动员黄关军,关于他有一篇很热门的文章,是七年前《绵阳晚报》对他的采访。
透过采访,可以看到,黄关军是一位艰苦,但却又非常努力地生活的人。他也是位很优秀的运动员,曾经获得过全国残运会万米长跑的冠军。
这样一位精英运动员,生活其实也并不好过——在一岁时,黄关军因为打针的失误而导致聋哑。
小时候黄关军听不懂老师上的课,他所在的地方,也没有较好的针对残障儿童的学校或特殊教育机构。黄关军很希望有份好一点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也很渴望交到女朋友,但都很难实现。
他最爱的、最擅长的也是跑步,但光靠跑步还是会生活困难,黄关军平常会在餐馆里打工,有时候在厨房切菜。但是他会给自己安排跑步比赛,因为参加比赛可能可以拿到几千元的奖金,跑步是他的维生之道,也是他的热爱。
黄关军是一名专业跑手,一般选手都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日常的饮食和营养。可是,黄关军经常只能吃泡面,因为他实在没有那么多钱来让自己吃得更好。
截止5月26日,全国多家媒体通过采访等,已相继对外披露了11名逝者信息,梁晶、黄关军、吴攀荣、文境、黄印斌、曹鹏飞、黄睿、包银孝、陆正义、张维波、许聪华……
另一位遇难者文境的抖音视频,图为她站在2020中国山马越野系列赛重庆黔江站终点的背影
限于篇幅,今天我们无法在这里一一道出他们的全部经历,但听完些故事,再看到他们最后的命运,你是否也会感到非常难过、非常痛心呢?生活对这些选手而言,真的太残酷了。
02.
谁应该负责?
我们初步得到消息时,这好像是个天灾,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天灾。正如前文提到的,赛前几天的天气都很好,但是当天中午之后就忽然刮起了大风,而且每个小时都在急剧降温。
到了山顶,初夏时节,有些地方温度却降到了将近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装备不够,便很容易失温。
有人说,是不是这些跑手的装备有问题?像这样的超马越野赛,一般有规定,或者至少也应该了解状况,很多人都会带上至少能过夜的装备。
如此漫长的山地越野跑步,很多时候可能要过夜。但是回过头讲,后来了解到的是,这批遇难者中的许多都是精英运动员,他们反而不太考虑这个问题。很多人看来是很必要的装备,比如冲锋衣,他们都可以不穿,因为他们的能力很好,很可能不用过夜,直接就跑完了。
再来,这些能力最好的跑手,也往往是求胜意志最强的跑手。这意味着,如果想要求胜,就需要尽量减轻自己身上携带的负担和重量。
马拉松比赛开始时的照片(图源网络)
在后来的一些采访中,梁晶曾经跟朋友和师长们说过,命是最重要的,但即便如此,他都忽略了这一次的意外情况。那么这次的意外是不是无法预估呢?
再往下看,这场意外好像不只是一场天灾,因为省气象局已经预报过大风沙尘的来袭,并伴有降温。
但给组委会的报告里似乎没有提到降温这一点,组委会可能也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预报,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并非完全没有预报,只是预报的信息,最后没能完全传递给跑手们。
再来看这个赛事的组织,有人说这种跑步是拿命来赌,有网友留言说,“你要去跑,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但微博上有位负责其他马拉松组织者也提出,在组织这类赛事,组织方准备保障方案和应急措施时,应该考虑到的是极端天气而不是平均天气。
然而主办机构还是非常重要,比如说全球有几个著名的超级马拉松越野赛,沿途的环境都非常恶劣,有在南极举行的超马越野赛,还有非常大型的、在国际上地位很高的撒哈拉马拉松、斯巴达松(即斯巴达超级马拉松,为了纪念马拉松诞生的赛事)。
这些国际上非常有名的超马赛事,它们也带有很高的风险,但最近几年却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这么大规模的死亡或灾难案例,这是为什么?
这就跟组织方有关,大家也很快将焦点转移到了大赛的主办方上,认为这场意外可能不只是天灾,或者甚至是人祸,大家都呼吁追究主办者的责任。
主办方登记的名字,是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已经办了4届比赛。这家公司只有二十多名员工,却接了当地的很多大单,都是一些发展地方文化旅游或者生态旅游的项目。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现场(图源网络)
那么这家公司在组织上有没有问题?
很多人认为是有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比赛当天,当发现气温急降,天气条件变得非常恶劣时,他们终止了比赛,可是居然没有跑手知道比赛被终止了。
这是为什么?难道不能发手机短信吗?当然,可能有人会怀疑在那样的环境下,手机会没有信号,但主办方有没有通知跑手们,和跑手们收不收得到通知,这是两回事。
现在得到的消息是,主办方根本没有把比赛中止的消息通知给跑手。
第二个更大的问题,是打卡点工作人员的缺位。
与我们在城市里见到的常规马拉松一样,越野赛事也是有打卡点(CP,Checking Point)的,而且甚至更加重要。
因为一般而言,打卡点是跑手们的补给站,途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在打卡点解决,比如说一些简单的伤势处理等。
这次比赛的最艰险的路段有个打卡点(CP3),因为地势太难抵达车都很难开上去,所以事先已经通知了跑手,那个地方只有2位打卡人员,没有任何补给,选手要到下站才能够做补给。
可问题是,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当天比赛终止之后,在下一个补给点(CP4)的打卡人员居然没有意料到第一梯队没有前来,也没有人到CP3帮忙救援,甚至都没有等到跑手经过时告诉他们比赛终止。天气环境骤变,却没想过等跑手们来到时应该怎么帮忙、怎么提供救援,或者提供潜在需要的救援。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工作人员也是人,难道他们的命就不重要吗?
的确,跑手们参加这种极限运动比赛,他们很清楚风险所在,但是主办者绝对有责任,须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保障赛事的安全。
前文提到的撒哈拉马拉松,沿途的环境也较为恶劣,但比赛没有出现过太多问题,是因为全程组织非常精密,绝对不可能出现比赛中止了、环境变糟了,然后打卡站人员先走的情况。
更何况卡站人员如果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需要先走,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御寒衣物都没有准备好,毕竟当天大部分跑手都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么低温的天气,打卡点人员没有准备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既然是个打卡点,是不是应该做好全天候的准备呢?意外的情况总是有可能发生的,假如没有准备好,而导致打卡点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需要先走,这仍然是组织方的问题。
第三则是救援的问题。
当天遭遇极端天气之后,很多人下午已经发现,像梁晶这样跑在前面的部分跑手,已经失联了。而当坏消息陆续传来后,大家也还是能通过相对公开的GPS定位系统,发现跑在前面的前三个人(后来均遇难),其实是还在走动的,这时候如果能提供救援,还是来得及的。但结果居然是,没有救援支持。
当然,这段路上要做救援太困难,我们后来看到的一些关于救援的消息,当地村民都已经参加了,比如一位牧羊人叫朱克铭,他把6位跑手带到了自己在山上常用的窑洞,在里面生火取暖,又通知了许多村民,立刻组织到山上救人。这些村民非常伟大,救活了许多人。
搭救跑步者的牧羊人朱克铭(左一)
我们还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当天主办单位收到消息之后,一直要层层上报到省里,后来才决定出动无人机与雷达,到底是当地不具备使用资格还是其他原因不清楚,但到了晚上7点才开始展开了大规模的救援,总共出动了1000人左右。
但这明显已经太晚了。在山上的极端低温环境之下,每过一分钟,生命都面临着流逝的危险。地方发动救援时,有没有及时且务实,可能也会被追究。
- 下一页
决定做超人前,该有的风险应该自我考虑清楚。。。
反正不是普通人做的事,我们就不评论了。。
有谁还记得“自称是“国内无任何保护极限挑战第一人,挑战全世界高楼大厦的吴咏宁”
跑得再远、再高,
也没有电塔上除冰的电力兄弟们让我们感谢;
也不会像坐在计时屏幕上防的刘翔让我们更自豪;
更不可能比在高原负重奔袭的战士让我们更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