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量应用日本杂交水稻?怎么回事?
【本文由“博观约取”推荐,来自《再不科普,袁隆平的贡献就被黑的…只剩一篇论文了》评论区,标题为博观约取添加】
- 柠檬木聚糖
拿文献?我给你勾勾重点,不能直接利用代表之后使用不广?断章取义的功夫倒不差。
你是看不懂你贴的论文呢,还是看不懂你自己写的文字?
1)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前提是实现三系配套,只有实现了三系配套才谈得上有没有杂种优势。至少在1980年之前,日本的藤坂5号不育系没有找到恢复系(1980年之后日本人有没有继续找我没看到过相关报道,不知道),所以没有实现三系配套。既然原Po提到“日本那个没有杂种优势的水稻”,那自然指的是实现了三系配套的BT-C(即BT型不育系台中65A,或者按你贴出的文章的叫法,BT型台中65不育系),而不是你所谓的“应该指的是'藤坂5号'不育系”。
2)BT-C引入中国后,由于其育种亲缘狭窄,恢复系资源贫乏,所以国内做了大量的转育工作,比如利用籼粳杂交、细胞核置换等引入更丰富的基因,育成了黎明A不育系、秀岭A不育系、六千辛A不育系、京引66不育系......等等一大批不育系稻种。虽然这些新的稻种,其细胞质来源都是BT-C,但把这些转育的稻种都算成是BT型台中65不育系......嗯,也许从遗传溯源角度可以这么说,但从制种的工作量、贡献和重要性来讲嘛,差不多等价于说“黑火药是现代炸药的主流技术路线”——你看,TNT、黑索金、奥克托今什么的,都有碳原子么。